《當代中國住宅建築的類型學特徵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李振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當代中國住宅建築的類型學特徵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振宇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中國當代住宅建築發展對人類居住建築歷史形成了空前的貢獻;本研究擬在世界住宅建築發展的框架下,對當代中國住宅的類型學特徵進行源流總結,上溯原型,分析主要類型學特徵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討論變型,提出未來轉型的多種可能性。研究擬歸納住宅建築發展與設計方法的中國模式,總結其個性與成就、經驗與教訓,以期增強中國住宅建築的國際話語權,突破歐美學術界對住宅建築發展規律和設計原則的一般認識。.研究內容主要為:1,城市與住宅的互動高速發展;2,住宅體系從福利到市場再到保障的進程;3,高容積率下的高層住宅策略;4,新城新區新村的城市設計特點;5,戶型和面積的演變;6,商業化推動下的建築形式表現;7,適用易行的技術觀。.研究團隊有較強的國際合作、教學科研和設計實踐背景,擬採用建築類型學、建築歷史學方法,運用比較研究等手段開展工作,力求在國際建築語境下提出對於中國住宅建築的創新認識觀,並預測其未來發展方向。
結題摘要
新中國城鎮住宅建築發展可被分為兩個階段:從1949年到1979年,是福利住房為主的緩慢發展階段;1980年起至今,是以住房商品化為主的快速發展階段,並形成了世界住宅建築發展中獨特的類型學特徵。 本研究在住宅全球化整體發展框架下,對當代中國住宅的類型學特徵進行源流總結,歸納了四層面八點典型特徵。在社會層面的動力特徵:1,高速發展的住宅建築成為城市發展欲罷不能的動力,住宅建設成為利益相關方的共贏點,全國城鎮住宅動態存量達到186億㎡(2014) 2,自有商品住宅成為個人投資熱點,自有化率85%(上海,2015),形成了商品住宅一統天下的局面。在城市設計層面的形態生成:3,公私妥協造就高層低覆蓋率行列式布局;4,大尺度封閉小區填充由中心城區和郊區通用的“推光式改造”帶來的增量土地。在住宅功能與形式層面的精心雷同:5,一梯N戶單元式套型平面一枝獨秀,投資消費概念引導住戶強烈關注自我;6,建築形式上也有明顯的重商主義特點。在建造技術上的巨量使用:7,重視低門檻和規模效應,無所不在的鋼筋混凝土剪力牆體系和現場建造方式成為鮮明特色;8,綠色生態概念成為點到為止的產業化標籤。 本研究認為,當代中國住宅建築發展的範式生成,核心機制是追求局部“效率”所致。研究預判,隨著城市發展由增量向存量模式轉變,住宅政策與設計標準的改革與對城市價值的認識爭鳴,追求綜合“效益的”需求不斷增加,第三次多元化轉型是必然趨勢。 研究團隊在教學科研、國際合作交流和設計實踐方面得到進一步鍛鍊,建立空間與定量數據模型對大量收集整理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是突破建築類型學等計畫研究手段上的創新;項目組成員與眾多國際知名專業人士接觸,先後多次參加UIA、ISUF、CUHC及主辦住宅轉型研討會等國際交流活動,體現了本研究增強我國住宅研究國際話語權的積極意義;設計實踐多次獲獎也反證了本研究所追求“類型學貢獻”方法論的有效性。研究成果在社會科普轉化方向上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