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上刀山、下火海”,福建省寧德市民俗,寧德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畲族“上刀山、下火海”民間傳統雜技主要分布在寧德市蕉城畲族地區及福安市、霞浦縣畲村一帶。可追溯到上古宗教及巫術,它傳承保存了閭山派民間道教齋醮儀式,通過雷氏家族傳承方式,已傳至第二十六代,約五百年。畲族“上刀山、下火海”是民間雜技與道教科儀較為完整的結合體,它以戶外設壇,融入民間武術、舞蹈、戲劇、雜技元素與道士“武場”動作等,以其神秘性、觀賞性、民俗性及可參與性為特點。
2010年3月,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申報的“畲族‘上刀山、下火海’”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畲族“上刀山、下火海”
- 批准時間:2010年3月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上刀山,下火海,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畲族“上刀山、下火海”民間傳統雜技可追溯到上古宗教及巫術,它傳承保存了閭山派民間道教齋醮儀式,通過雷氏家族傳承方式,已傳至第二十六代,約五百年。
火是上古先民崇拜的重要對象。中國原始宗教對火的崇拜,形成火祭,後來衍化為道教的燈儀。燈儀分金籙與黃籙兩類,用於祈願讚頌、薦拔超度。如畲族新婦(新娘)跨盆浴火儀式,集體圍繞篝火進行娛神性質的舞蹈表演等。畲族是遷徙比較頻繁的少數民族,但又是一個善於農耕的民族,他們知道田園不能多年耕種單一品種農作物,有“三年一畲”的說法。畲族所採用的農耕措施是以火焚燒,以便在山林、田園實行休耕制度,同時利用草木灰來改善土壤肥力,所以他們對火的崇拜較為強烈。
“下火海”相當於古時的篝火活動,是道教閭山派齋醮儀式的遺存,其宗教方面的功效相當於後來民俗中畲家新娘跨盆浴火儀式,即驅逐陰邪。其理論依據是古代陰陽學說原理,大致是:人體,特別是女性往往陽氣不足,陰氣過盛,成為陰寒體質,易為鬼魅所棲息得患,火為陽神,所以用“火攻”,扶陽祛邪。
“上刀山”源於畲族傳說,畲族先祖忠勇王於朝廷屢立奇功,後為奸臣所迫害,蒙不白之冤,便發願上刀山來昭示赤誠之忠心,死後為神,後人崇祀之。從畲民生活環境來說,他們多居山腳密林之間,入山砍柴、種藍為生,生活艱難,有如刀山之艱辛。從道教意圖上看,認為人有冤屈未伸,陽世人為之解冤情、超度,以示忠孝之心,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其意旨與道教燈儀相似。從民俗意義看,“上刀山,下火海”雜技已成為畲族人民不畏艱難困阻的代名詞,是男子漢大丈夫精神的體現。
民俗內容
上刀山
(一)道具
1.12米長的對開方形柱子一條,上下同大,周長約60厘米。
2.馬刀36把,每把長約70厘米。
3.固定鋼絲繩4條,每條長18米,頂盤1個,地鉛4根,五色小彩旗約16面。
4.龍角號2隻,靈刀1柄,頭冠,紅布條1匹,畲族男女衣飾,神裙,十方鞋,蟒鞭,神針等物品。
(二)程式
1.架刀:將36把刀夾於12米長的立柱上,縛緊栓緊。刀與刀之間距為25厘米至30厘米,刀刃向上,形成“平架梯式”或“絞刀式”。
2.立刀柱:將頂盤安置在主柱的末端,三條鋼絲繩也鎖在末端,在表演場中央挖一個直徑40厘米,深150厘米至180厘米的坑,並挖斜溝通往坑內。在以坑為中心點,距中心半徑約8米處,三面各打埋地釺,用於固定好扶繩,而後,沿斜溝將主柱下端放入坑口,請8至12人,同時拉鋼緊護繩,另用梯子頂住主柱中間部位,像電網工人立電桿一樣操作。立好刀柱後,加以固定,並檢查驗收,以防安全隱患。
3.以法師帶隊,參與表演人員到場靜立待命,法師先吹響“龍角”,而後念誦咒語,對刀山場地進行“破穢”,並召請神靈護刀山(柱)。
4.法師開始赤腳攀登刀山,至半途稍頓,表演“倒掛金鐘”動作達數分鐘。之後,繼續攀爬至頂,然後轉身,背靠刀山,手握頂盤橫桿,後仰翻至頂端,站立並以“金雞獨立”姿勢向四方吹起“龍角”。禮畢,下刀山。手握橫桿前仰翻下桿,轉身面向刀架,再逐級下“山”。
5.此時,另外兩名表演者一前一後上“山”,行至中間段,前者身貼刀架,後者從前者背上爬過,後者行至頂盤處,再往下撤至中間段也身貼刀山,前者也由其背後翻將下架。
6.接著,又有另外兩名表演者依樣上“山”,至中間段,翻身後仰,做“倒掛金鉤”動作,完成後踩刀登上頂盤,同時做“金雞獨立”亮相併吹響“龍角”。禮畢,下“山”至中間段,二人站立左右刀刃上,一手一腳同時展開,成“大鵬展翅”姿勢。至此,完成全套動作,下“山”叩謝天地及觀眾。
上刀山要求表演者心理上從容冷靜,動作要穩準,一腳踩定,絕不可鬆動。整個表演驚心動魄,十分刺激,有驚無險,但須經過長期訓練者方可勝任。
下火海
(一)材料
木炭或乾柴片30擔或100擔不等。
(二)布火海
取木炭或乾柴片,平鋪在活動場地上點燃,形成一條寬1.5米,長6.0米的火路,火苗達一丈多高。以燒柴片為例,要求:1.木柴朝向一致,整齊、均勻、緊實,便於點火燃燒且火力相對穩定,不易被踏陷。2.有節的木片,必須向下以防赤裸雙腳被木節擦傷。
(三)過火海
以法師帶隊,參加表演者到場排好隊伍,靜立待命,司儀者對篝火現場進行破穢,念“雪山咒”等,並觀察火勢,火候。時候到,法師呼叫咒語,帶頭先從火海小步快跑趟過,跟隨者依次緊跟其後,如此,反覆三至五遍。其他觀眾有意者,亦可參與蹈火,互動表演,意趣橫生。
下火海要求:1.心理上要消除恐懼感,果敢從容。2.動作要領是“平踩”,不可用腳尖或腳跟踩踏,以免灼傷。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畲族“上刀山”民間雜技,其表演過程高難而刺激,但有驚無險,已高於純宗教範疇,屬於民間雜技表演特有技藝之一,觀賞性強,藝術審美內容豐富。而“下火海”互動性強,畲漢民眾都樂於接受參與。二者均富有開發旅遊特色表演價值。“上刀山、下火海”,蘊藏古人掌握力學原理的實踐經驗,不但可作為現代心理潛能訓練活動項目,而且具有現代體育競技項目邊緣學科研價值。
傳承人物
雷官銀、雷彭斌:2011年1月被評為寧德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畲族“上刀山、下火海”。
社會影響
節目報導
中央電視台中文國際頻道(CCTV-4)的《走遍中國——世間萬象》,曾經報導了畲族民間絕技——上刀山、下火海、起洪樓等傳統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