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養層是生態系統營養級中,由異養生物類群構成的營養層次。各生態系統在結構的布局上有一致性。上層陽光充足,集中分布著綠色植物的樹冠或藻類,有利於光合作用,故上層又稱為綠帶或光合作用層。在綠帶以下為異養層或分解層,又稱褐帶。生態系統中的分層有利於生物充分利用陽光、水分、養料和空間。
異養層只能利用自養生物所儲存的食物,並藉助於捕食作用和分解作用使能量和營養物質得以流動和循環。
基本介紹
概念,特點,研究與運用,
概念
異養層是指在光合作用層下積累和分解有機物質的棕色帶(褐色帶),如土壤和深層水中的生物。
特點
垂直結構是生物種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格局,在地上、地下和水域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垂直結構。上層為自養層;中層為異養層,以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和昆蟲為主體完成有機物質的營養消費和能量轉化;下層的異養層包括土壤微生物、沉積物腐爛的有機物等完成複雜的有機物分解,利用和成新組合。
異養層以動機物死體及排遺物的分解過程為主,在水域中就是無光帶和水底的沉積帶,在陸地上就是落葉層和土壤的上部。
異養層的生物主要包括真菌、粘菌、地衣、放線菌、細菌等一群對分解有機物質極為活躍的菌物和微生物。其中,異養層生物絕大部分是異養生物,部分可以固氮,少量是光合細菌。這一層帶也包括深層土壤和深層的水底生物。
在地球上,來自陽光的單向能流帶動生物界中的營養物質循環。食物中的能量和營養素在生物間傳遞,這種聯繫叫作食物鏈。陽光中的能量只有1%~5%被自養層固定為初級生產量,在異養層中傳遞時則只有1%~20%由上一級傳給下一級,但即使在草原,也只有植物地上部分為食草動物取食,在森林中則大部分凋落而為土壤中的微生物所分解。
研究與運用
①對元陽梯田水源區優勢樹種枯落物水文特性的研究,有利於進一步揭示森林的水源涵養功能。通過野外調查採樣與室內試驗分析,對元陽梯田優勢樹種枯落物儲量、持水能力、攔蓄能力以及持水過程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枯落物總儲量為6.06~8.2t/hm~2,半分解層的枯落物儲量絕大多數要大於未分解層;枯落物總厚度為6.1~8.8cm,半分解層厚度大於未分解層;枯落物半分解層自然含水率要明顯高於未分解層;枯落物半分解層最大持水量要大於未分解層最大持水量,但是優勢不明顯,總枯落物層最大持水率為132.1%~247.3%;枯落物總的有效攔蓄量為2.07~8.01t/hm~2,其中未分解層的有效攔蓄量要大於半分解層;枯落物層持水量與吸水速率隨時間變化過程中,在0~2h時間段內變化較大,浸水8h後,持水量與吸水速率兩者的變化曲線均比較平緩,變化幅度較小;枯落物層持水量與浸水時間存在顯著的對數關係,枯落物吸水速率與時間存在顯著的冪函式關係。
②為對比分析遼西低山丘陵區針葉林與闊葉林枯落物的持水性差異,為遼西森林植被恢復提供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選取3個針葉林(紅松林、油松林、興安落葉松林)和3個闊葉林(榆樹林、山楊林、紫椴林)下的枯落物作為研究對象,採用野外現場採樣與室內浸水相結合的方法對枯落物的持水特性進行測定。結果表明:針葉林平均蓄積量大於闊葉林,其中針葉林蓄積量在14.65~17.75 t/hm,闊葉林在8.44~16.92 t/hm;針葉林枯落物平均厚度(2.79 cm)大於闊葉林(2.44 cm);針葉林最大持水率在148.88%~173.19%,闊葉林在145.42%~156.91%;針葉林有效攔蓄水量為19.47~25.59 t/hm,闊葉林有效攔蓄水量為10.56~22.04 t/hm,表現為針葉林下枯落物的攔蓄能力更強;針葉林半分解層攔蓄水量顯著大於未分解層,闊葉林未分解層攔蓄水量大於半分解層;闊葉林未分解層吸水速率大於針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