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裂短腸蕨

異裂短腸蕨

異裂短腸蕨是蹄蓋蕨科短腸蕨屬的一種植物,分布於福建(南靖)、台灣(宜蘭、屏東、高雄)、湖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異裂短腸蕨
  • 拉丁學名:Allantodia laxifrons (Rosent.) Ching 
  • :植物界
  • :蹄蓋蕨科
  • :短腸蕨屬
  • 分布區域:分布於福建(南靖)、台灣(宜蘭、屏東、高雄)、湖南
形態特徵,植物形態,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採收和儲藏,區別,

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常綠中型至大型林下植物。根狀莖兼有橫走、橫臥、斜升至直立各種形態,有時長成樹幹狀,高達40厘米,直徑達10厘米,先端略被緊貼的褐色薄鱗片;葉遠生至簇生。

葉子形態

能育葉長可達2.5米;葉柄長達1米,直徑達1厘米,光滑,下部深褐色,向上淺褐色或綠禾稈色,上面有淺縱溝2條;葉片三角形或卵狀三角形,長達1.5米,寬達1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二回羽狀一小羽片羽狀淺裂至深裂;側生羽片達20對,互生,斜展,中部以下的矩圓闊披針形或闊披針形,對稱,長達60厘米,寬達20厘米,羽裂漸尖的頂部以下一回羽狀,柄長達6厘米,其基部黑褐色,上部幾對羽片披針形,略不對稱(下側裂片稍長),先端漸尖,基部無柄或幾無柄,兩側羽狀半裂至深裂;側生羽片達20對,互生,平展,披針形,長達13厘米,寬達3厘米,先端漸尖或長漸尖,基部淺心形、平截形或闊楔形,不對稱,上側裂片顯著較小,兩側羽狀深裂或幾全裂;小羽片的裂片可達15對以上,略斜向上,矩圓形或長方形,先端鈍圓或平截,並略向上彎,邊緣有粗鋸齒,有時兩側有淺鋸齒或幾全緣,中部小羽片的基部下側1裂片常特大並淺羽裂或具粗鋸齒;葉脈上面不明顯,下面可見,羽狀,在小羽片的裂片中小脈可達9對,通常二叉至羽狀,少數單一,斜向上。葉厚草質,乾後草綠色或灰綠色,無光澤,葉軸及羽軸綠禾稈色或淺褐色,羽軸和中肋下面略被易脫落的短細毛及小鱗片。
異裂短腸蕨

孢子形態

孢子囊群線形或短線形,在小羽片的裂片上可達7對,接近主脈,長可達小脈長度的2/3;囊群蓋成熟時褐色,膜質,宿存。孢子近腎形,周壁明顯而透明,不具褶皺,表面具顆粒狀紋飾。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50-2200米的山谷陰濕常綠闊葉林下及林緣溪溝邊。

分布範圍

分布於福建(南靖)、台灣(宜蘭、屏東、高雄)、湖南(吉首德夯、武岡、新宜)、廣東(樂昌、連縣、懷集)、廣西(臨桂、百色、梧州、武鳴大明山)、四川(峨眉山、古藺)、重慶(南川金佛山)、貴州(梵淨山、貴定雲霧山、羅甸、荔波)、雲南(富寧、廣南、西疇、馬關、金平、元陽、勐海、滄源、景東、漾濞、瀘水、福貢、貢山)、西藏東南部(波密)。不丹及印度北部(奈尼達爾)、西北部(昌巴喜馬拉雅山南坡)也有分布。

採收和儲藏

夏季可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模式標本采自台灣(屏東萬金村“萬巒”)。

區別

本種以其葉柄基部無鱗片,下部羽片的羽柄基部黑褐色,中部小羽片的基部下側1裂片常特大並常淺羽裂等特徵,容易識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