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端猶兩端

不同的學術觀點相反相成。清代焦循的方法論命題,源於《論語》中孔子的兩個命題:“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和“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扣其兩端而竭焉”。對於孔子的這兩句話,漢儒以降疏釋及闡發不一。對於“異端”說,儒者多以異端為異己,或釋攻為治、釋已為虛詞,認為治非聖人之學有害;或釋攻為擊,釋已為止,主張攻擊異己,明己之道而止害。少數儒者解“異端”說另取別途。或取《繫辭傳》以攻為錯,或以攻為摩,釋攻為切磋摩錯,主張別殊類使不相害、序異端使不相悖。對於“兩端”說,兩端者言兩頭,似無別釋,然而對孔子之原意卻理解不一。或說孔子降而自卑,對於求問者總是終始、本末、上下、精粗兩端竭盡地教之。或說孔子對所問也常空無所知,這時就以分析一問題的對立觀點尋求正確答案。焦循在其《論語通釋》和《論語補疏》中對此兩說做出統一的認識論的闡發。他認為“事有萬端,道元一貫”,觀察事物要“執其兩端”,“相觀而善”,不同的學術觀點之間“相反又相成”,異端猶兩端,學者要“善於人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異端猶兩端
  • 定義:不同的學術觀點相反相成。清代焦循的方法論命題
  • 出處:《論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