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虎類犬

畫虎類犬

畫虎類犬是一個成語,讀音是huà hǔ lèi quǎn,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弄得不倫不類。出自唐·劉知幾《史通·六家》。

基本介紹

解釋,出處,用法,典故,

解釋

類:象。畫老虎不成,卻象狗。比喻模仿不到家,反而不倫不類。

出處

《後漢書·馬援傳》:“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也。”
【示例】:清·李綠園歧路燈》第11回:“端福不甚聰明,恐~。”

用法

兼語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造句】:改革是創新與思想的進步,而不是一味的畫虎類犬。

典故

馬援,字文淵,東漢名將,被封為“伏波將軍”。馬援有兩個侄子,一個叫馬嚴,一個叫馬敦。他們倆平常喜歡議論他人的是非,因此,馬援對他們很是擔憂,於是寫了一封信給他們。這封信的內容是:“我一生痛恨議論他人的長短,希望你們聽到有人議論別人的過失,能夠像聽到議論自己父母那樣,只可聽,不可參與議論。我希望你們向龍伯高學習,他是一個厚道、謹慎、節儉、恭謙的人,他雖然職位不高,但我很尊敬他,希望你們仿效他。而那位杜季良是個俠肝義膽的人,能夠與人同甘共苦,無論人的好壞他都能與他們交朋友,我雖然也尊敬他,但我不希望你們仿效他。如果你們向龍伯高學習,即使學不成,還尚且能成為一個謹慎之人,就像是刻一隻天鵝不成,尚可成為一隻鴨子(刻鵠類鶩);如果你們向杜季良學而學不成,就會成為一個輕浮浪蕩者,這就好比畫一隻虎畫不像,卻畫成一隻狗了(畫虎類犬)。”
馬援是東漢初年的一位名將,由於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據說,馬援不但在軍事上有一套辦法,在文化修養上也相當有水平,是名儒將。馬援的哥哥有兩個兒子,一個叫馬嚴,一個叫馬敦,從小便是由馬援管教長大的。後來馬援長期在外地帶兵,不常回到京城。有一天,有人從京城給他捎信說:"您這兩個侄子現在長大了,很不成器,不學無術。他們仗著家裡有地位,在社會上結交了各種各樣的人,毫不檢點,整天在京城裡閒逛。"馬援聽後,心裡很著急。他心想:年輕人如何修身立業,是很重要的一步。於是,他立即給他這兩個侄子寫了一封信,告誡這兩個侄子應該如何做人。這封信叫《誡兄子嚴、敦書》,信的文筆和意思都很好,成為古文的名篇,還被收入了《古文觀止》。
馬援在信里說:"聽說你們倆已長大成人,結交了一些社會上的朋友;但是,交朋友一定要注意呀。比如龍伯高這個人,他為人忠厚,勤儉、廉政,而且講信義,他在做人上有很多優點,我對他非常尊敬。像他這樣的人,你們弟兄倆應該多接近。但是我聽說你們和龍伯高交往不多,卻與杜季良交往密切。杜季良這個人,我也很讚賞他。聽說他廣交天下豪傑,好人壞人都可以跟他交朋友。我還聽說他很講義氣,正因為這樣,聽說在他父親死的時候,許多人都來出席喪禮。不過,我認為你們應該少跟杜季良這樣的人交往,多跟龍伯高那樣的人交往。為什麼呢?因為從整體修養來說,龍伯高是一個賢德的人。如果你們學龍伯高學得不好,起碼學成一個循規蹈矩的人,就好比想要畫一隻大鵬鳥,即使畫得不好的話,起碼可以畫得像一隻野鴨子,不失爽朗之氣;但是如果你們經常跟杜季良這樣的人交往,他身上有優點也有缺點,你們如果學他,又沒有好好學到人家的優點,只學到缺點,就會變成輕浮的人,就像畫老虎,畫得不像就像狗了。這分別就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和'畫虎不成反類犬'的道理。"  "畫虎類犬"這條成語在今天的意思,是比喻模仿的效果不好,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自古以來,不同民族、國家之間戰爭不斷,戰爭中彼此互相取長補短、互相借鑑學習也是本能的生存之道,但是,同樣是借鑑、學習,有的國家、民族就能在借鑑、吸收中得到升華,最後戰勝乃至消滅自己向之學習的對手,而有的國家、民族則畫虎類犬,或者沒有決定意義地、質量性地提高,自己本身也彆扭,有的甚至是邯鄲學步,不但沒有學到別人的長處,反而丟了自己的根本,最後自己解除了自己的 武裝,被敵人滅起來更得心應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