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稈叢生,直立或斜升,或基部數節匍匐狀,常膝曲,高20-80厘米,徑可達2毫米,具2-4節,常具多數分枝。葉鞘疏鬆裹莖,大都短於或下部者長於節間,平滑無毛,或於鞘口處有少許白色長柔毛;葉舌為一列白色柔毛,長約0.2毫米;葉片長10-22厘米,寬2-5毫米,扁平或內卷,葉面粗糙,葉背平滑無毛。
圓錐花序 開展,長10-30厘米;分枝斜升或平展,長達10厘米,具明顯的縱條紋,微糙,基部者或有時上部者近於輪生,腋間具有長柔毛;小穗柄微糙,長1-2毫米;小穗淡綠色或熟時暗綠色帶紫色,長2-5毫米,寬約1毫米,含3-10小花;穎不相等,膜質,透明,先端鈍或第二穎尖,第一穎卵形,長0.6-1毫米,無脈,第二穎長卵形,長1.2-1.6毫米,具1脈;
外稃 膜質透明,卵形,長約1.3-2.0毫米,具3脈,先端尖,常在上部邊緣處帶紫色;內稃遲緩脫落,膜質透明,長1-1.4毫米,脊上部微粗糙,先端鈍圓;
花葯 長約0.2毫米。穎果棕色,長圓形,長約0.8毫米,徑0.3毫米。花果期7-10月。
近種區別 畫眉草與
大畫眉草 (
Eragrostis cilianensis (All.) Link ex Vignolo-Lutati)、
小畫眉草 (
Eragrostis minor Host)的區別是,畫眉草葉鞘脈上,葉片邊緣、小穗柄及穎與外稃脊上均無腺點。大畫眉草葉鞘脈上,葉片邊緣及小穗柄均具腺點,穎與外稃脊上有時也具腺點。小穗寬2毫米以上,外稃長2.5-2.7毫米。小畫眉草小穗寬1.2-2毫米,外稃長1.4-2.2毫米。
主要變種 無毛畫眉草 (
Eragrostis pilosa var.
imberbis Franch.)與畫眉草的主要區別:植株較短小;通常鞘口無毛,圓錐花序分枝的枝腋間無毛。分布於中國東北、華北、華南、長江流域各省;日本等地也有分布。
產地生境 分布於全世界溫暖地區,中國各地均有分布。在中國浙江(泰順(黃橋))、雲南分布在昭通、陸良、永勝、中甸、蘭坪、福貢、貢山、瀘水、賓川、劍川、昆明、石屏等地。生於海拔1200-3000米的壩區或山坡草地、田邊地中、宅旁路邊、牆頭及乾涸河床或流水旁。
畫眉草
繁殖方法 培養條件: 基本培養基:⑴MS+2,4-D2毫克/升;⑵MS+2,4-D3毫克/升;⑶MS+2,4-D2毫克/升+BA0.2毫克/升;⑷MS+
NAA 2毫克/升+BA0.2毫克/升;⑸MS+NAA0.2毫克/升+BA2毫克/升。上述培養基均含有蔗糖3%,水解乳蛋白2克/升,瓊脂6.5克/升,pH5.4,光照12小時/天,光照度500-2000勒克斯,25℃恆溫培養。
生長分化: 無菌莖節切段接種在培養基⑴、⑵上,1個月後,莖節切口或腋芽處長出小團愈傷組織,而後有少量根的分化;將該愈傷組織移至培養基⑶、⑷上,約14-20天后可見到不定苗的分化,分化率為20%左右,若將上述有分化能力的愈傷組織再次移植於培養基⑶、⑷、⑸上,均能分化出苗,得率為100%。一開始莖節便接種在MS+2,4-D2毫克/升+BA0.2毫克/升上,培養1個月,莖節產生愈傷組織,接著分化出根,根再產生愈傷組織,並從該愈傷組織上分化出苗。加入少量BA對苗的分化有促進作用。不定苗移至MS上,7-21天后生根形成完整植株。培養1個月,莖節產生愈傷組織,接著分化出根,根再產生
愈傷 組織,並從該愈傷組織上分化出苗。加入少量BA對苗的分化有促進作用。不定苗移至MS上,7-21天后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主要價值 飼用: 畫眉草植株柔軟細嫩,為優良牧草或家禽飼料。
食用: 畫眉草種子比麥粒小150倍,非洲人當作糧食食用。
藥用: 治鐵打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