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是番茄種植時期的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蓼白粉菌,屬於子囊菌亞門類型的真菌。主要表現為在葉子表面布滿大量白斑,最終導致葉片脫落。該種病害可以通過施用農藥等方式來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番茄(蓼白粉菌)白粉病
  • 分布區域:瀋陽、台灣等地均有報導發現該種病害
  • 病原中文名:蓼白粉菌
  • 病原拉丁學名:Erysiphe polygoni DC
  • 病原分類地位:子囊菌亞門
  • 病害類型:真菌
  • 主要為害部位:葉片
病害症狀,病原特徵,傳播途徑,發病條件,防治方法,

病害症狀

主要發生在番茄生長的中後期,偶見為害莖桿、果梗,中部和下部葉片先發病,後向上擴展,嚴重的除生長點外,全部葉片發病。發病初期僅在葉面上見很少的白色細絲狀物,擴展後形成大小不一的白色粉斑,粉斑融合致整個葉面布滿白粉,致葉片黃枯,提早落架。近年該病在北方保護地或露地均有蔓延之勢。尤其冬春大棚發病重。

病原特徵

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屬子囊菌亞門真菌。瀋陽、台灣有報導。在瀋陽僅見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未見產生閉囊殼。菌絲體生於葉兩面,少數生在葉背,分生孢子柱形,大小30.5~43.2×15.2~17.8微米;子囊果扁球形,暗褐色,直徑95~122微米, 壁細胞形狀不規則;附屬絲13~37根,不分枝或不規則分枝,少數呈1~2次雙叉狀分枝,彎曲或呈曲折狀,長為子囊果直徑的0.5~1倍,長75~158微米,上下近等粗或局部粗細不均;子囊4~8個短卵形至長卵形或不規則卵形,個別近球形,柄明顯或無,大小53.3~71.1×33~45.7微米;含2~4個子囊孢子,卵橢圓形,個別矩卵圓形,帶黃色,大小20.3~30×12.7~15.2微米。

傳播途徑

一年四季均可種植茄果類蔬菜的地區和冬季有棚室保護地的地區,蓼白粉菌可以分生孢子和菌絲體在寄主上輾轉傳播;在南方無溫室的地區和寒冷的北方病菌以閉囊殼隨病殘體在土表越冬,翌春放射出子囊孢子進行初侵染、發病後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條件適宜時,潛育期很短,使病害迅速擴展蔓延。

發病條件

分生孢子形成和萌發適溫15~30℃,侵入和發病適溫15~18℃。一般25~28℃和稍乾燥條件下該病流行。分生孢子萌發一定要有水滴存在。分生孢子在相對濕度45%左右低濕條件下也能充分發芽,反之在葉面結露持續時間長的情況下,病菌生長發育反而受到抑制。有些地區6月始發,一直延續到10月中下旬或整個冬季。

防治方法

(1)選用早熟品種。如早雜1號、晉番茄1號、河南5號、霞粉、浙雜7號、蘭優早紅、夏星、粵紅玉、吉農早豐等。
(2)加強栽培管理提高寄主抗病力。
(3)對保護地要注意控制濕度,防止棚室濕度過低和空氣乾燥。
(4)發病初期噴灑6%樂必耕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30%固體石硫合劑150倍液、2%農抗120或武夷菌(BO一10)水劑200倍液,隔7~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對上述殺菌劑產生抗藥性的地區,可選用25%敵力脫乳油4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隔20天左右1次。注意輪換交替使用。採收前3天停止用藥。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