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字石刻

番字石刻

番字石刻,又稱番字牌,位於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番字牌村北小孤山南側崖壁,形成於元朝時期,有梵文、蒙文、藏文等,內容為佛教六字真言

番字石刻現存20餘處,共11組,藏文4組、梵文4組、蒙文2組、梵藏合璧1組。最低處距離地表1米左右,最高處距離地表不足2米。番字石刻文字雖然略顯粗放、古樸,但卻印證了北京地區民族遷徙融合的歷史,是不同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

1990年2月23日,番字石刻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番字石刻
  • 地理位置: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番字牌村北小孤山南側崖壁
  • 所處時代:元朝
  • 保護級別: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研究成果,歷史文化,文物價值,文物保護,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路線,

歷史沿革

1983年,小孤山東山坡大型番字被發現。
1987年,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對番字石刻進行鑑定。
2004年,番字石刻劃定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

建築格局

番字石刻現存20餘處,共11組,藏文4組、梵文4組、蒙文2組、梵藏合璧1組。最低處距離地表1米左右,最高處距離地表不足2米。

文物遺存

番字石刻文字均為陰刻,大小不一,大字約為40厘米x50厘米,小字約為20厘米x30厘米。文字分布沒有規則,文字也形體各異。每組文字最少1行,最多3行,有的字句中間和末尾還有很奇特的符號。文字全部為佛教的六字真言,即漢字的“唵嘛呢叭咪吽”,行數較多的文字是六字真言的重複刻寫,其下會有落款和紀年、如“孛馬”“軍隊造”“陰火兔三年”等。
東山坡大型的番字為梵文組合圖,是若干字形拼成的大型組字,高約1米,寬約35厘米,即佛教的“十相自在圖”。

研究成果

番字石刻與居庸關的石刻在地理環境上有相近之處,都出現在駐軍的重要關口或交通咽喉之地。每夏都有赴上都(開平)之俗,時有兩路,元帝多取道西路居庸關,而使臣往還則取道屬大都路的古北口,史載“車駕多出西路居庸,而使臣之往來,則古北口亦並繇之,歲以為常”。但這僅是史料記載的一般官路,而另一路則可從密雲北行,經白馬關堡出關塞,沿白馬關河北上過番字牌村抵豐寧,然後直赴開平。此路雖窄些,但在距離上較古北口路大為縮短,而番字牌村則為此路重要中途站。至於番字牌曾有元軍駐紮之說,村北有傳為“韃子墳”的兩座墳冢,可以為證,且題記中的“軍隊造”亦可為證。元兀良哈部就曾長期活動在這一帶。因此,在此要路崖石上刻六字真言以保佑旅途平安,駐地吉祥,這既符合元時大都之俗,亦符合當地信佛的蒙古軍人等的需要。

歷史文化

  • 傳說軼事
相傳,番字牌村地處邊塞,戰事多,死亡人員多,很多戰死的將士魂魄不能回歸故里。一到夜裡就傳來哭喊聲,嚇得當地人不敢出門。後來村里人就燒香祈求上蒼,突然某天夜裡雷聲大作,天空中一道金光閃過,有人看見一條黃符從天而降,落到小孤山上。第二天清晨人們一看,小孤山的山崖上有了誰也不認識的文字。從此,這裡夜間再也聽不到哭喊聲了,人們說小孤山上的文字是上天降下的鎮妖符。

文物價值

番字石刻文字雖然略顯粗放、古樸,但卻印證了北京地區民族遷徙融合的歷史,是不同文化融合的產物,也是研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物證。

文物保護

1990年2月23日,番字石刻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北京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番字石刻位於北京市密雲區馮家峪鎮番字牌村北小孤山南側崖壁。
番字石刻

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密60、密61、密62路公車,在番字牌站下車前往。
  • 駕車
北京市密雲區人民政府距離番字石刻約57.5千米,駕車約8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