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中西文化》是熊十力所著作品,出自於《熊十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略說中西文化
- 作者:熊十力
- 作品出處:熊十力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文化的根柢在思想;思想原本性情;性情之薰陶,不能不受影響於環境。中西學術思想之異,如宗教思想發達與否、哲學路向同否、科學思想發達與否,即此三大端,中西顯然不同。此其不同之點,吾以為,就知的方面說,西人勇於向外追求,而中人特重反求自得;就情的方面言,西人大概富於高度的堅執之情,而中人則務以調節情感,以歸於中和。(不獨儒者如此,道家更務克治其情,以歸恬淡。)西人由知的勇追與情的堅執,其在宗教上追求全知全能的大神之超越感特彆強盛。稍易其向,便由自我之發現而放棄神的觀念,即可以堅持自己知識即權力而有征服自然、建立天國於人間之企圖。西人宗教與科學,形式雖異,而其根本精神未嘗不一也。中國人非無宗教思想。庶民有五祀與祖先,即多神教。上層人物亦有天帝之觀念,即一神教。但因其智力不甚喜向外追逐,而情感又戒其堅執,故天帝之觀念,漸以無形轉化而成為內在的自本自根之本體或主宰,無復有客觀的大神。即在下層社會,祭五祀與祖先,亦漸變為行其心之所安的報恩主義,而不必真有多神存在。故“祭如在”之說,實中國上下一致之心理也。中國人唯反求諸己而透悟自家生命與宇宙元來不二。孔子贊《易》,首明乾元統天。乾元仁也。仁者,本心也,即吾人與萬物同具之生生不息的本體。無量諸天,皆此仁體之顯現,故曰統天。夫天且為其所統,而況物之細者乎?是乃體物而不遺也。孟子本之以言“萬物皆備於我”,(參考《新唯識論》語體本《明心章》。)莊生本之以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灼然物我同體之實。此所以不成宗教,而哲學上“會物歸己”。(用僧肇語。陸子靜言宇宙不外吾心,亦深透。)於己自識,即大本立。(此中己字,非小己之謂。識得真己即是大本,豈待外求宇宙之原哉?)此已超越知識境界而臻實證,遠離一切戲論,是梵方與遠西言宗教及哲學者所不容忽視也。(《新唯識論》須參考。)中國哲學,歸極證會。證會則知不外馳,(外馳,即妄計有客觀獨存的物事,何能自證。)情無僻執,(僻執,即起倒見,支離滋甚,無由反己。)要須涵養積漸而至。此與西人用力不必同,而所成就亦各異。
科學思想,中國人非貧乏也。天算、音律與藥物諸學,皆遠在五帝之世;指南針自周公;必物理知識已有相當基礎而後有此重大發明,未可視為偶然也。工程學在六國時已有秦之李冰,其神巧所臻,今人猶莫能階也。非斯學講之有素,豈可一蹴而就乎?張衡侯地震儀在東漢初。可知古代算學已精,漢人猶未失墜。余以為周世諸子百家之書,必多富於科學思想,秦以後漸失其傳。即以儒家六籍論,所存幾何?孔門三千七十,《論語》所記,亦無多語。況百家之言,經秦人摧毀與六國衰亡之散佚,又秦以後大一統之局,人民習守固陋,其亡失殆盡,無足怪者。余不承認中國古代無科學思想,但以之與希臘比較,則中國古代科學知識,或僅為少數天才之事,而非一般人所共尚。此雖出於臆測,而由儒道諸籍尚有僅存,百家之言絕無授受,兩相對照,則知古代科學知識非普遍流行。故其亡絕,《易》於儒道諸子。此可謂近乎事實之猜度,不必果為無稽之談也。中國古代,一般人嗜好科學知識,不必如希臘人之烈。古代儒家反己之學,自孔子集二帝三王之大成以來,素為中國學術思想界之正統派,道家思想復與儒術並行。由此以觀,正可見中國人知不外馳,情無僻執,乃是中國文化從晚周發原便與希臘異趣之故。希臘人愛好知識,向外追求,其勇往直前的氣概與活潑潑的生趣,固為科學思想所由發展之根本條件,而其情感上之堅執不捨,復是其用力追求之所以欲罷不能者。此知與情之兩種特點如何養成?吾以為環境之關係最大。希臘人海洋生活,其智力以習於活動而自易活躍,其情感則飽歷波濤洶湧而無所震懾,故養成堅執不移之操。中國乃大陸之國。神州浩博,綠野青天,渾淪無間。生息其間者,上下與天地同流,神妙萬物,無知而無不知。(妙萬物者,謂其智周萬物而實不滯於物也。不瑣碎以逐物求知,故曰無知。洞徹萬物之原,故曰無不知。)彼且超越知識境界,而何事匆遽外求、侈小知以自喪其渾全哉?儒者不反知而畢竟超知。道家直反知,亦有以也。夫與天地同流者,情冥至真而無情,即蕩然亡執矣。執者,情存乎封畛也。會真則知亡,(有知則知與真為二,非會真也。)而情亦喪,(妄情不起曰喪。)故無執也。知亡情喪,超知之境,至人之詣也。儒道上哲,均極乎此。其次,雖未能至,而嚮往在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