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希黃,明著名竹刻家,留青陽文的創始者,構圖有唐代李昭道風格。他最擅長的是利用留青淺浮雕技法刻遠山、樹石、山水人物、樓閣亭台等景物,將雕刻與繪畫融為一體。他的雕刻技法奇妙、高超,在薄薄的竹皮上,卻能分出幾個層次。
遠山流雲所用的竹青,淡淡如霧,似斷似連,如煙雲飄渺;近景人物、山石、樓閣、亭台,卻又能根據其所在位置採取相應的技巧。景物近處直接用竹表層的青皮,稍遠處則採用表層下的青皮,由深入淺分出層次漸漸刻繪。淺淺的一層青皮,在他的刻繪下,產生多層次的立體感。看他的竹刻,有如觀賞一幅精繪的圖畫,如樹葉為夾葉,柳條做柔絲,山石用細皴等,嚴謹的樓閣及險峻重疊的峰巒,在他運刀如筆的刻劃下,線條纖巧流暢,顯示出高深的技巧及獨特的雕刻風格,成為留青技法的典範。
留青竹刻仙人乘槎紋,海水洶湧,遠處雲霧繚繞酌仙山樓閣,均以陰文刻出,立體感強烈;精細之處,毛髮畢現,而不拘泥於局部,仍見整體經營的匠心。右上刻陽文:“仙源不可極,風吹萬樹花。不知雲風裡,還有幾人家。張希黃。張宗略(印)希黃(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