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軒國小,1925年創辦的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留軒國小
- 創辦時間:1925年
- 創辦人:丁定山
- 地址:義烏
學校簡介,學校發展,
學校簡介
民國14年(1925),佛堂鎮丁定山購買航空獎券,意外中得二等大獎,獲獎金5000大洋。他即以該獎金為基礎,在大墳頭地段購地3畝興建校舍。經過2年多籌建,於民國17年春呈報義烏縣教育局批准,創辦了一所四年制初級國小。因其父名成余、字留軒,遂定校名為義烏縣私立留軒國小以示紀念。
自此,丁定山、留軒國小這兩個名字便象釘子一樣撳入我的腦海中。
君不知,留軒國小的創辦可是義烏百年現代教育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她是義烏最早新建的一所現代學校。
學校發展
清末戊戌變法(1898)以後,西方現代教育才開始傳入我國。由於國弱民窮,清末民初的現代教育一直是在“舊瓶裝新酒”中發展的。從光緒二十六年(1900)吳源創辦義烏第一所西式學堂——民義學堂直至留軒國小創辦之前,在長達20餘年發展中,義烏所有的官辦和私立新式學堂(校)全部都是利用舊制教育的書院、私塾、蒙館等設施乃至寺廟、宗祠等公產辦學。
學科分設、注重科技等現代教學理念和目標的實施,需要有適合現代教育要求的建築文化。留軒國小的創辦,在義烏現代教育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義烏學校建築文化的源頭。
該是佛堂古鎮豐厚歷史文化的積澱,也許是丁定山對教育的殷殷情懷感動了上天,成就了義烏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一座豐碑。
後來,在義烏市志辦的幫助下,我對丁定山其人以及留軒國小創辦經過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丁定山,生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世居佛堂鎮。小時候唯讀過幾年私塾,即與胞兄隨父親經商。其父早年以販牛為業,有了積累資金後,又在佛堂鎮橋頭街開設“丁順昌”酒米回料店。定山兄弟二人參與經營後,生意更加興旺、財運滾滾。幾年後又在佛堂鎮西開設染坊,在家中增設盤酒、醃鹹火腿等作坊。經營中父為總管、兄主內、定山主外,分工合作。雇有勞工達十餘人。經過十餘年協力打拚,丁家成為佛堂一大富戶。
民國初期,義烏學齡兒童入學率極低,大批貧農子弟無法接受國小教育。定山早有私人投資辦學、為國分憂之心,然而獨資新建一所上規模的現代學校又是談何容易!連執政10餘年的堂堂民國縣政府都無法籌集這筆巨資。奈何這位熱血青年只能望“校”興嘆。
也是天隨人願,機會終於在民國十四年(1925)來臨。5000大洋的巨額航空獎啊!這筆巨款從天而降的時候,我們無法知曉這位27歲的熱血青年當時的心情。換做別人,可以用來買田地、坐收租金;可以縱情吃喝、納妾;當然也可以投資擴大經營規模……然而,事實是定山以這些銀元為基礎,把生意撇在一邊,花了2年多時間奔波操勞,換來了一座嶄新的校舍。
留軒國小建成開學後,定山親自兼任校長。他治學嚴謹,尊師重教,重金聘請了宋小良、丁昌順知名教師等任教。初級國小試辦二年,成績斐然。定山辦學信心大增,遂於民國19年(1930)改制為六年制高等完全國小。翌年首屆高小畢業生參加全縣會試,成績名列前茅,前三名均為留軒國小所得。從此學校名聲大振,報名學生蜂擁而至。學校6個班的規模男女學生達300餘人。
民國31年(1942)5月,義烏淪陷、佛堂鎮被日寇占領,留軒國小被迫停辦。抗戰勝利後複課。此時定山已經英年早逝,由其子丁瑞華繼任校長一職。解放後,學校更名為聯群國小仍由丁家管理。1952年,政府將所有國小改為公辦,聯群國小併入佛堂國小,設為佛堂國小分部。留軒國小創辦20餘年先後畢業學生千餘人。
丁定山私人生活十分簡樸,粗布淡飯一生,但對投資興教卻十分慷慨。凡學校所需一切教學用具如圖音、儀器、運動器械、西洋樂器、童子軍服裝與設備等均由丁定山私人出資購置。他還將其家園開闢為學校運動場。為確保學校有穩定的經費來源,丁定山在其家產中撥出良田75畝,新建三層樓房一棟作為校產,以其租金收入作為辦學經費。
慕這位教育先驅之高義,更出於留軒國小在義烏教育史特別是現代學校建築文化發展中的獨特地位考慮,在《義烏教育志》付梓之前,我非常希望能得其舊址照片一張入志。鑒於該校已停辦40餘年,歷經動盪歲月,料想倖免留存機會不大。幾次打聽也俱無結果,只好悻悻作罷。
不想數年以後,隨著佛堂古鎮保護工作的深入,留軒國小遺址居然浮出水面。一睹留軒國小昔日的容顏便成為心中一個深深的情結。
據古鎮保護辦公室的陳運泉先生等介紹,留軒國小大門朝北,原為二進二廂結構,第一進早已被毀,地基之上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電影院。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是第二進,為四合二層青磚瓦房,保存基本完好。左右兩廂及後堂為教室,天井供學生活動使用。
從建築特色上看,為學校教學服務的意圖比較明顯,按四至六個教學班的規模建設。但總體規劃上對現代學校教育的具體要求和標準比較模糊,不過有兩個地方頗具特色。
一是現存的第二進北牆正門。大門居中、靠東設一邊門。正門上部為西式圓拱形青石浮雕,圓拱正中雕一栩栩如生的龍頭;大門兩側除了砌入牆體的方形青石門柱外,方柱外側又配立了青石圓柱,雕工精美。一圓一方、外圓內方,共同對圓拱起支撐作用。大門設計莊重大方、簡潔美觀、工藝精湛、中西結合,立體感極強。
二是刻在前廳和左右兩側廂房青石柱上的四副對聯。前廳為“敬祖尊宗本源不昧、化民成俗文教覃敷”;兩側分別是“春風化雨惠澤同沾,麟趾鳳毛賢明能繼”,“在宗載考鹹與維新、則古稱先昭茲來許”,“人文蔚起躋躋蹌蹌、堂構聿新維維肅肅”。斯人已去,先生的殷殷教誨與稚童的琅琅書聲早已不可聞。然而,矗立了80多年的石柱依然穿越時空、忠誠地傳遞出先生當年傳承和弘揚中華文明、依靠學校的教化功能推動社會進步的理想以及對學生繼往開來、知識與道德並重、把自己培養成才的殷切期待。
感謝古鎮保護辦同志的辛勤勞動,留軒國小遺址得以重新進入世人的視野。在古鎮保護辦同志的努力下,這座義烏現代教育史上的豐碑已被列為市級文保單位。不過我們在參觀時發現,留軒國小舊址居然已被用作佛堂古碼頭模型的展覽廳和施工場了!實在令人啼笑皆非。建造仿真古碼頭、古商埠大型模型固然不失為保護和恢復佛堂“百年商埠”的一種補救舉措,但畢竟是後人的作品。文物是不可複製的,模型本身不具備文物價值。而這所義烏現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國小舊址才是不可多得、令佛堂古鎮無愧於“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之名的鎮鎮之寶,才是需要儘可能按原貌恢復和保護的珍貴文物啊。這樣做不但破壞了留軒國小內部的原貌,也勢必會湮滅她原有的歷史信息。這實在有本末倒置之嫌啊。
看來,保護文物、尊重歷史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願佛堂古鎮的保護工作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