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在法國》以第一人稱親歷的視角記述了作者留學法國巴黎的所見、所聞、所思。記錄六年留學生活中學習、生活、工作的經歷和瑣事,體現作者痛苦的蛻變和成長的歷程,映照出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生髮深度的思考,展示作者愛國愛家鄉的情懷。
基本介紹
- 書名:留學在法國
- 作者:來子琪
-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4761921
- 外文名:Etudier en France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頁數:275頁
- 開本:16
- 品牌:大象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留學在法國》作者來子琪用日誌記錄下來的留學生活的這些片段,真實地記錄了她那些日子經歷的事和當時的心境。她樸素淺顯的文字里,有痛苦的蛻變和深刻的意蘊。她以細膩的筆觸記載心路歷程,她用柴米油鹽映照文化差異,她以瑣屑之事生髮重大思考,她以女兒之心掩映思國情懷,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圖書目錄
一、大學生食堂
二、懦弱
三、拾床墊
四、搬完家了,可以上網了
五、爸爸
六、不知所措
七、洗衣記
八、讀者
九、第一次看見大海
十、登聖米歇爾山
十一、諾曼第遊記
十二、計畫
十三、期末
十四、櫻桃節
十五、游巴黎迪士尼樂園
十六、我的部落格
十七、巴黎的夏天要走了
十八、比利時之旅
十九、送別
二十、開學了
二十一、人體課
二十二、老師稱讚我的作品
二十三、生活的顏色
二十四、我的法國“老”朋友
二十五、離別一年
二十六、我的歌
二十七、這一年,經歷著人生太多的第一次
二十八、我的脆弱
二十九、一點感言
三十、想家了
三十一、20歲的我
三十二、要回家了
三十三、詩
三十四、租房
三十五、處事
三十六、雨過天晴
三十七、震撼
三十八、巴黎的乞丐
三十九、我的作品集
四十、盧森堡公園
四十一、歐洲夏令時
四十二、決定
四十三、我是不倒翁
四十四、人還是厚道的好
四十五、人的兩面性
四十六、講演
四十七、寫給我48歲生日的爸爸的一封信
四十八、寫給媽媽的生日賀詞
四十九、祝我21歲生日快樂
五十、凡事靠自己
……
九十五、關於愛情
後記
二、懦弱
三、拾床墊
四、搬完家了,可以上網了
五、爸爸
六、不知所措
七、洗衣記
八、讀者
九、第一次看見大海
十、登聖米歇爾山
十一、諾曼第遊記
十二、計畫
十三、期末
十四、櫻桃節
十五、游巴黎迪士尼樂園
十六、我的部落格
十七、巴黎的夏天要走了
十八、比利時之旅
十九、送別
二十、開學了
二十一、人體課
二十二、老師稱讚我的作品
二十三、生活的顏色
二十四、我的法國“老”朋友
二十五、離別一年
二十六、我的歌
二十七、這一年,經歷著人生太多的第一次
二十八、我的脆弱
二十九、一點感言
三十、想家了
三十一、20歲的我
三十二、要回家了
三十三、詩
三十四、租房
三十五、處事
三十六、雨過天晴
三十七、震撼
三十八、巴黎的乞丐
三十九、我的作品集
四十、盧森堡公園
四十一、歐洲夏令時
四十二、決定
四十三、我是不倒翁
四十四、人還是厚道的好
四十五、人的兩面性
四十六、講演
四十七、寫給我48歲生日的爸爸的一封信
四十八、寫給媽媽的生日賀詞
四十九、祝我21歲生日快樂
五十、凡事靠自己
……
九十五、關於愛情
後記
後記
終於整理完了這近百篇的日誌,晚上通過電子郵件發給了爸爸,好像輕鬆了許多。
隨即我的心情又複雜了起來,感覺有些好笑,一般成功的人士才會出書或留下些什麼文字,總結一下自己的輝煌成就,啟迪人們能遵循他們成功的軌跡,有利於社會,有利於自我發展。
而我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成就與輝煌,我不是那種聰明的孩子,也沒有名牌學校的桂冠,但我知道我自己的路該怎么選擇、該怎么走,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我懂得我的責任,我血液里遺傳了父母的堅韌和善良。
幾年來,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經歷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點點滴滴,回頭看看這跌跌撞撞、深一腳淺一腳走過來的路,有收穫,有喜悅,有痛苦,有焦慮,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從小我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出國後,爸爸一再叮囑,再忙寫日記的習慣一定不能丟。當初誰也沒有想到求學的路會那么艱難和漫長,但我至今沒有後悔過。我用日誌記錄下來的留學生活的這些片段,真實地記錄了我那些日子經歷的事和當時的心境,現在有時候翻看一些段落,心裡的那份酸痛還令我久久不能自拔,以至於爸爸催促我把日誌整理整理,作為一個完整的資料保存,我則一拖再拖。一方面考慮沒有什麼可炫耀的,另一方面覺得那是自己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不屑一提。
後來,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感覺不無道理,經歷也是財富,一來害怕時間長了會遺忘了初時的感受,二來通過日誌的整理可以讓自己重新反觀自照。所以,我還是把來巴黎這幾年,主要是前五年的點點滴滴,絮絮叨叨留下來的這些文字做了整理,就像收拾衣櫃裡的衣服,把一件一件可穿和需要修補的衣服篩選整理,添針加扣。在整理的過程中感覺有一些文字很稚嫩,一些想法很天真,想改改,又覺得它確實是當時的心境,也就作罷了。
不管有用無用,成文不成文,整理的過程也是我靜心的一個過程。我享受這種過程,它就像一個知己可以讓我盡情地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作為自己成長的痕跡,也算對自己有個交代,因為它是我生命的歷史。
至此,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再一次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養育,對我的支持,對我的寬容。從小到大他們對我無私地付出,卻從來不需要我給予什麼回報,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考試成績,也從來不會在我的身上發泄不平衡的情緒,總是那句“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好”;感謝他們把我送到法國,給予我足夠的空間,放手讓我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
感謝爸爸的好朋友孫欽良伯伯為我撰寫這本書的序,為我這本“醜小鴨”的書添色增彩。
感謝大象出版社以及為我這本小冊子付出辛勤勞動的叔叔、阿姨們,是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圓了多年的出書夢。
感謝每一位翻閱和堅持看完這本書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妹妹、弟弟們!
作者
2012年8月8日於巴黎
隨即我的心情又複雜了起來,感覺有些好笑,一般成功的人士才會出書或留下些什麼文字,總結一下自己的輝煌成就,啟迪人們能遵循他們成功的軌跡,有利於社會,有利於自我發展。
而我並沒有什麼可炫耀的成就與輝煌,我不是那種聰明的孩子,也沒有名牌學校的桂冠,但我知道我自己的路該怎么選擇、該怎么走,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我懂得我的責任,我血液里遺傳了父母的堅韌和善良。
幾年來,在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我經歷了自己成長過程中一步一步走過來的點點滴滴,回頭看看這跌跌撞撞、深一腳淺一腳走過來的路,有收穫,有喜悅,有痛苦,有焦慮,酸甜苦辣盡在其中。
從小我就有寫日記的習慣。出國後,爸爸一再叮囑,再忙寫日記的習慣一定不能丟。當初誰也沒有想到求學的路會那么艱難和漫長,但我至今沒有後悔過。我用日誌記錄下來的留學生活的這些片段,真實地記錄了我那些日子經歷的事和當時的心境,現在有時候翻看一些段落,心裡的那份酸痛還令我久久不能自拔,以至於爸爸催促我把日誌整理整理,作為一個完整的資料保存,我則一拖再拖。一方面考慮沒有什麼可炫耀的,另一方面覺得那是自己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生活,不屑一提。
後來,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感覺不無道理,經歷也是財富,一來害怕時間長了會遺忘了初時的感受,二來通過日誌的整理可以讓自己重新反觀自照。所以,我還是把來巴黎這幾年,主要是前五年的點點滴滴,絮絮叨叨留下來的這些文字做了整理,就像收拾衣櫃裡的衣服,把一件一件可穿和需要修補的衣服篩選整理,添針加扣。在整理的過程中感覺有一些文字很稚嫩,一些想法很天真,想改改,又覺得它確實是當時的心境,也就作罷了。
不管有用無用,成文不成文,整理的過程也是我靜心的一個過程。我享受這種過程,它就像一個知己可以讓我盡情地傾訴自己內心的感受,作為自己成長的痕跡,也算對自己有個交代,因為它是我生命的歷史。
至此,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再一次感謝我的爸爸媽媽對我的養育,對我的支持,對我的寬容。從小到大他們對我無私地付出,卻從來不需要我給予什麼回報,即便是一個小小的考試成績,也從來不會在我的身上發泄不平衡的情緒,總是那句“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好”;感謝他們把我送到法國,給予我足夠的空間,放手讓我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
感謝爸爸的好朋友孫欽良伯伯為我撰寫這本書的序,為我這本“醜小鴨”的書添色增彩。
感謝大象出版社以及為我這本小冊子付出辛勤勞動的叔叔、阿姨們,是你們給我這個機會,讓我圓了多年的出書夢。
感謝每一位翻閱和堅持看完這本書的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妹妹、弟弟們!
作者
2012年8月8日於巴黎
序言
那天,我接到來子琪的書稿,正好路過一處園林,看見了幾棵新移栽的樹,南方佳木,青青綠葉,很是好看。這時,走過來一個園林工人,他拿著一隻吊瓶,徑直往樹權上掛去——他看出我很訝異,就解釋說:“樹,跟人一樣,剛剛移來,不服水土。等適應了新環境,就好了。”
這名園林工人說的話是對的。
我讀來子琪的書稿,只感覺她像一棵樹,從中國移栽到法國,從洛陽移栽到巴黎,從中國文化土壤中移栽到法蘭西文化中,真的是不容易。文化是一個容器,中國文化是中國容器,巴黎文化是巴黎容器,這兩種容器里的空間、格局、溫度、濕度都不一樣,從此入彼,完全陌生,要有一個斷奶期、煎熬期、適應期,同時也伴隨著一個成長期。
來子琪18歲去巴黎,那時她只是一個高中生,在內陸城市長大的她,出國前甚至沒見過大海,還是到法國後才第一次看見大海,而舉世聞名的諾曼第海岸線,給了她驚鴻一瞥的慌亂,她發現這裡的美軍公墓里,所有陣亡的美軍士兵安葬時,頭都朝向他們的祖國美利堅。
這使得18歲的來子琪馬上心向東方,她想念她的祖國,想念她的爸爸。她回憶在洛陽時的情景:“不管爸爸睡得有多晚,第二天早上都是準時6點起床。當我和媽媽還都在甜美的睡夢中時,爸爸已經把全家人的早飯做好了。接下來,就會聽見樓下開腳踏車鎖的聲音,然後嘩啦啦,爸爸騎著他那輛破腳踏車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工作。”
是的,這很真實,這是一個真實的中國父親。他雖然騎著破腳踏車,卻能精準地展開工作程式;他為了女兒出國,能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家的房。
是的,這很艱辛,來子琪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儉省的家庭養大的女兒也很儉省,所以,來子琪才會在巴黎街區拾床墊。
那床墊其實還很新,法國人不用了,又不想毀棄,就擺在那裡,讓需要的人去取。若一直沒人取用,遇到下雨時,主人還要拾回屋內,天晴後重新擺出來。來子琪覺得這是很優秀的文化,她準備接受這個床墊,就約了一個中國女孩來抬,床墊又大又沉,她倆吭哧吭哧一米一米地往前挪,走走停停,惹得法國人向這邊行注目禮。
我看了這段文字,便為這兩個中國女孩感到高興。因為她們已開始接受西方文化了。她們手裡抬的不僅僅是床墊,而是在拋卻了中國的“面子文化”後,勇敢接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子琪在變,她在適應,她在成長,她在痛苦地剝離嬌氣、稚氣、書生氣,同時又不斷地融入洋氣、勇氣、爽快氣。你看她最初的日誌,第一篇便是“吃食堂”,文中講到她第一次走進國外大學生食堂,那是自助餐形式:“食堂每天會有一些不同的菜,記得上次我要了烤羊排,光想著好吃了,急得用手拈起就往嘴裡放,忘了用刀叉吃,惹得周圍的同學朝我看,弄得我臉都紅了。法國人的習俗是吃進嘴裡的東西不能再吐出來,他們認為那是粗俗和不雅的,所以刀叉就顯示出它實用的功能,把皮和骨分開,把魚刺剔除,再把肉切成小塊,用叉子叉上優優雅雅地送進嘴裡。”
這其實也是在“上課”了,西方文化,講究分類,而且是很精細地分類,這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中國文化,就是融合,而且是一股腦兒地融合,是什麼都可以放進來的。中西方文化的迥異性,使得一個18歲的孩子在國外即使吃一次飯,也必須丟掉一些原來的文化,吃進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你想這是容易的事情么?不,不容易。所以我從來不無端地批評留學生,我非常理解這些留學生群體,不管是外國人到中國留學,還是中國人到外國留學,都必須經歷一次“文化大手術”,不論你固有的文化羽毛再漂亮,到了新的環境,也得拔掉換上新的羽毛,這樣你才能成為一隻新天鵝。因此,你若沒有非凡毅力,沒有執著的決心,只能馬上就回國去,在異國一天也待不下去。
我在來子琪的書稿中,看到的就是這些變化和適應,看到的就是這種成長和遞進。她樸素淺顯的文字里,有痛苦的蛻變和深刻的意蘊。她以細膩的筆觸記載心路歷程,她用柴米油鹽映照文化差異,她以瑣屑之事生髮重大思考,她以女兒之心掩映思國情懷,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最後我想說的是:願能移植的樹木,都移植;願能成長的樹木,都成長;願能成林的樹木,都成林——因為成長著的樹木最美麗。
是為序。
這名園林工人說的話是對的。
我讀來子琪的書稿,只感覺她像一棵樹,從中國移栽到法國,從洛陽移栽到巴黎,從中國文化土壤中移栽到法蘭西文化中,真的是不容易。文化是一個容器,中國文化是中國容器,巴黎文化是巴黎容器,這兩種容器里的空間、格局、溫度、濕度都不一樣,從此入彼,完全陌生,要有一個斷奶期、煎熬期、適應期,同時也伴隨著一個成長期。
來子琪18歲去巴黎,那時她只是一個高中生,在內陸城市長大的她,出國前甚至沒見過大海,還是到法國後才第一次看見大海,而舉世聞名的諾曼第海岸線,給了她驚鴻一瞥的慌亂,她發現這裡的美軍公墓里,所有陣亡的美軍士兵安葬時,頭都朝向他們的祖國美利堅。
這使得18歲的來子琪馬上心向東方,她想念她的祖國,想念她的爸爸。她回憶在洛陽時的情景:“不管爸爸睡得有多晚,第二天早上都是準時6點起床。當我和媽媽還都在甜美的睡夢中時,爸爸已經把全家人的早飯做好了。接下來,就會聽見樓下開腳踏車鎖的聲音,然後嘩啦啦,爸爸騎著他那輛破腳踏車開始了一天的緊張工作。”
是的,這很真實,這是一個真實的中國父親。他雖然騎著破腳踏車,卻能精準地展開工作程式;他為了女兒出國,能毫不猶豫地賣掉自家的房。
是的,這很艱辛,來子琪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儉省的家庭養大的女兒也很儉省,所以,來子琪才會在巴黎街區拾床墊。
那床墊其實還很新,法國人不用了,又不想毀棄,就擺在那裡,讓需要的人去取。若一直沒人取用,遇到下雨時,主人還要拾回屋內,天晴後重新擺出來。來子琪覺得這是很優秀的文化,她準備接受這個床墊,就約了一個中國女孩來抬,床墊又大又沉,她倆吭哧吭哧一米一米地往前挪,走走停停,惹得法國人向這邊行注目禮。
我看了這段文字,便為這兩個中國女孩感到高興。因為她們已開始接受西方文化了。她們手裡抬的不僅僅是床墊,而是在拋卻了中國的“面子文化”後,勇敢接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來子琪在變,她在適應,她在成長,她在痛苦地剝離嬌氣、稚氣、書生氣,同時又不斷地融入洋氣、勇氣、爽快氣。你看她最初的日誌,第一篇便是“吃食堂”,文中講到她第一次走進國外大學生食堂,那是自助餐形式:“食堂每天會有一些不同的菜,記得上次我要了烤羊排,光想著好吃了,急得用手拈起就往嘴裡放,忘了用刀叉吃,惹得周圍的同學朝我看,弄得我臉都紅了。法國人的習俗是吃進嘴裡的東西不能再吐出來,他們認為那是粗俗和不雅的,所以刀叉就顯示出它實用的功能,把皮和骨分開,把魚刺剔除,再把肉切成小塊,用叉子叉上優優雅雅地送進嘴裡。”
這其實也是在“上課”了,西方文化,講究分類,而且是很精細地分類,這與中國文化完全不同,中國文化,就是融合,而且是一股腦兒地融合,是什麼都可以放進來的。中西方文化的迥異性,使得一個18歲的孩子在國外即使吃一次飯,也必須丟掉一些原來的文化,吃進去一些新的文化元素,你想這是容易的事情么?不,不容易。所以我從來不無端地批評留學生,我非常理解這些留學生群體,不管是外國人到中國留學,還是中國人到外國留學,都必須經歷一次“文化大手術”,不論你固有的文化羽毛再漂亮,到了新的環境,也得拔掉換上新的羽毛,這樣你才能成為一隻新天鵝。因此,你若沒有非凡毅力,沒有執著的決心,只能馬上就回國去,在異國一天也待不下去。
我在來子琪的書稿中,看到的就是這些變化和適應,看到的就是這種成長和遞進。她樸素淺顯的文字里,有痛苦的蛻變和深刻的意蘊。她以細膩的筆觸記載心路歷程,她用柴米油鹽映照文化差異,她以瑣屑之事生髮重大思考,她以女兒之心掩映思國情懷,這,就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最後我想說的是:願能移植的樹木,都移植;願能成長的樹木,都成長;願能成林的樹木,都成林——因為成長著的樹木最美麗。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