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冑,漢語辭彙,拼音為jiǎ zhòu,有三個釋義,泛指兵器、披甲戴盔,還指戰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甲冑
- 拼音:jiǎ zhòu
甲冑,漢語辭彙,拼音為jiǎ zhòu,有三個釋義,泛指兵器、披甲戴盔,還指戰爭。
甲冑,漢語辭彙,拼音為jiǎ zhòu,有三個釋義,泛指兵器、披甲戴盔,還指戰爭。解釋泛指兵器。披甲戴盔。指戰爭。1出處宋·范仲淹《鑄劍戟為農器賦》:“任甲冑於忠信,施乾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
盔甲,是人類在武力衝突中保護身體的器具,也叫甲冑、鎧甲。其中盔與胄都是指保護頭部的防具;鎧與甲是保護身體的防具,而主要是保護胸腹的重要臟器之用。盔甲,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古代戰甲,多以犀牛、鯊魚等皮革製成,上施彩繪;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組成;甲片的編綴方法,橫向均左片壓右片,縱向均為下...
大鎧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藝術價值的文化遺產。它大約誕生於平安中期,到鎌倉末和室町初達到大成。室町幕府後期,因為戰爭的頻繁化和平民化,火藥武器的引進等種種原因,大鎧的地位逐漸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外形介紹 圖1並不是真正的大鎧,而是當代作為藝術品製作的...
漢族服飾。夏商周戰士穿的軍服。殷商時有銅盔。周代有青銅盔、青銅胸甲。鐵制的盔鎧,秦漢後始見。古代都叫甲冑。甲後代稱為鎧。胄即盔,後代稱兜鍪。(三隋唐胄甲)隋唐胄甲初唐的鎧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著南北朝以來至隋代的樣式和形制。貞觀以後,進行了一系列服飾制度的改革,漸漸形成了具有唐代風格的軍戎服飾。
秦石甲冑是秦代的石器,1998年出土於秦始皇帝陵石鎧甲坑(K9801陪葬坑),現收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石甲冑分為石鎧甲和石胄,石鎧甲通長75.00厘米,共有甲片612片;石胄通高31.50厘米,共有胄片72片。秦石甲冑的材料為青灰色岩溶性石灰石,質地細密,色澤均勻,經過磨製和鑽孔以青銅絲串系。秦石甲冑製作精緻,...
武士甲冑,又稱人甲冑,分為胄 、身甲、袖甲、裙甲四部分,甲由201片各式皮革甲片用絲帶編綴組成。湖北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甲片系生皮胎,經模具壓制定型,髹深褐色漆2-3層。出土時,皮革和編綴的絲帶多朽佚,僅存漆皮,僅個別甲片的穿孔尚存絲帶。此套甲 胄 是經加固後重新編綴的, 是迄今中國最早的皮甲 ...
胸甲作為鎧甲部位的大件,其發展歷史與甲冑同出一轍。鎧甲發展史上,由於保護胸部腹部人體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最先出現的便是胸甲。原始防護裝通常選用獸皮製、藤皮合制還有就是麻織類甲冑。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前部)。藤條外蒙有鯊魚皮的藤編鎧甲(後部)。原始的胸甲雖然簡陋,但是那也是受限於當時的...
甲冑雖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具,但也有它的弱點。從皮甲到鐵鎧,隨著甲冑防護力量的加強,其重量也大大增加。宋代一領鐵甲重約50斤,明代的鐵甲一領連盔重57斤,再加上兵器和其他裝備,一個士兵負重約88.5斤。披戴這樣重的盔甲,很不便於行軍作戰。北宋是我國古代甲冑製造的頂峰時期,也是它開始走向衰落的起點,導致...
在日本的甲冑體系中,最為重要的甲冑類型要算大鎧,腹卷,胴丸,當世具足。這幾種鎧甲也是日本甲冑中的典型代表。大鎧 大鎧起源於兩檔式掛甲,在平安時代中期就已經出現。與一般人的認識不同,大鎧並不是完全由竹木製成的,出於提高防護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點部位也運用了鐵制材料。一套完整大鎧的重量超過30公斤...
中國古代重型鎧甲,魚鱗甲是軍官才能用的高級甲冑,春秋戰國即已出現,晚唐後取代明光鎧再次成為主戰的整體化的金屬身甲。物品特點 編綴甲片的繩索隱藏在甲片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被銳器割斷的可能。甲片可以伸縮,伸縮後重疊在一起的甲片又再一次被疊加,整體防護厚度可隨彎曲度隨意調整。鋼甲片用繩索編綴在皮件上...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甲冑重大而徹底的變革期。這時的腿裙已經非常完備,作為襠部的防護褌甲也進一步的提升。隋唐時期與外界的進一步交流使得鎧甲外形發生變化。褌甲在此基礎上演化出宋明傳統的造型。唐代神將腹下護甲正是林伽在服飾中的造型,兩端寬中間窄,甚至還是很像印度原型。腹下吊甲已形象地演化為魚形。至北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甲冑的製作達到了一個高峰,逐漸出現一種因以長方形甲片為主的甲冑。因該類甲片形似書札,所以又稱“札甲”。由該類甲片構成的甲被統稱為札甲。發展歷史 因該類甲片形似書札,所以又稱“札甲”。由該類甲片構成的甲被統稱為札甲。第一類,札甲片。一型,長條形,下端兩角抹圓,甲片正面微凸。以徐州...
古代的軍事裝備,板甲是由經過塑形的大塊板狀金屬製造而成的一種盔甲,這是相對於由大量細小金屬環製成的鎖甲和小金屬片製成的鱗甲、札甲而言的。歷史發展 在14世紀以前,西歐鐵甲與其他地區一樣,以鎖子甲為主,鱗甲、札甲為輔。傳統意義上的板甲雛形為14世紀初出現於西歐的鐵胸半身板。同一世紀末,米蘭的鎧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