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紫草(學名:Lithospermum arvense)為紫草科紫草屬的植物。分布於朝鮮、日本、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河北、陝西、安徽、黑龍江、遼寧、山東、新疆、浙江、山西、甘肅、江蘇、湖北、吉林等地,見於低山草坡、丘陵或田邊,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田紫草
- 拉丁學名:Lithospermum arvense Linn.
- 別稱:麥家公(江蘇植物名錄)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管狀花目 Tubiflorae
- 科:紫草科 Boraginaceae
- 亞科:紫草亞科 Subfam. Boraginoideae
- 族:紫草族 Trib. Lithospermeae
- 屬:紫草屬 Lithospermum
- 分布區域:朝鮮,日本,歐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陝西,黑龍江,新疆,江蘇等地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根稍含紫色物質。莖通常單一,高15-35厘米,自基部或僅上部分枝有短糙伏毛。葉無柄,倒披針形至線形,長2-4厘米,寬3-7毫米,先端急尖,兩面均有短糙伏毛。聚傘花序生枝上部,長可達10厘米,苞片與葉同形而較小;花序排列稀疏,有短花梗;花萼裂片線形,長4-5.5毫米,通常直立,兩面均有短伏毛,果期長可達11毫米且基部稍硬化;花冠高腳碟狀,白色,有時藍色或淡藍色,筒部長約4毫米,外面稍有毛,檐部長約為筒部的一半,裂片卵形或長圓形,直立或稍開展,長約1.5毫米,稍不等大,喉部無附屬物,但有5條延伸到筒部的毛帶;雄蕊著生花冠筒下部,花葯長約1毫米;花柱長1.5-2毫米,柱頭頭狀。小堅果三角狀卵球形,長約3毫米,灰褐色,有疣狀突起。花果期4-8月。
分布範圍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陝西、甘肅及新疆。生丘陵、低山草坡或田邊。朝鮮、日本、歐洲也有。
生長環境
因紫草在亞熱帶地區,春、秋二季均能出苗。秋季出的苗可以越冬,來年2月底即能返青,4月上旬至5月上旬開花,5月下旬至6月下旬結實並成熟,果熟後植株很快枯死;春季出的苗一般於7月中旬種子才能成熟,表現出一年生的性狀。物候期一般比冬小麥提早15–25天(指秋季苗),曉春、初夏出的苗花果期可推遲到8–10月.一年生的生育總天數120天左右,越年生的生育期總天數為270–300天左右。在溫帶地區一般是一年生性狀,其物候期比亞熱帶地區推遲20––30天。田紫草冬性比著性生長快,植株也高大,種子產量高且飽滿,再生力也比較強,一般刈割–2次後仍能再生。田紫草依靠種子進行繁殖。種子成熟後藉助風力或粘附在動物身上傳播。新成熟的種子經短時間休眠,遇適宜條件即可萌發出苗,發芽率在80%以上。田紫草一般適生於低山丘陵坡地、灌木林中、平原荒地、田邊、路旁、河湖灘地、沙灘、石礫質山坡、崗地等。作為田間雜草,它常大量生於管理不善的冬、春麥田、馬鈴薯和油菜等旱作田.中。多伴生於草甸、草.甸草原、乾草原、荒漠草原和沙生植被中。在撂荒地上或各類田間荒地上能成片生長,形成群聚。田紫草適應的生態幅比較寬。從寒溫帶到中亞熱帶的氣候條件均能適應。對土壤要求不嚴,既耐乾旱,又耐土壤貧瘠。它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的乾旱而貧瘠的礫質山坡上能夠生長。對礫質士、砂土到粘性土均能適應,土壤pH值為5.6–9.0,耐鹽鹼性比較強.
主要價值
田紫草植株細弱,莖、葉柔軟,營養豐富,無毒、無怪味,但全株被伏糙毛,影響飼用效果.除馬不食外,各種畜禽均可利用。駱駝喜食,綿羊、山羊樂食,牛少量採食,終年均可利用。幼嫩莖、葉切碎後,豬、兔、雞、鴨和鵝等均喜食。人亦可食用。種子經榨油後的油粕富含營養,可作精飼料,各種畜禽均直食。田紫草在開花前,粗蛋白質、粗脂肪、無氮浸出物的含量是相當高的,可與優質豆科牧草––紫花苜蓿相媲美,果期,粗蛋白質、粗脂肪含量明顯下降,粗纖維與無氮浸出物卻明顯上升,可見,以開花前利用最為合理,其化學成分見表143–1。據《西北油脂植物》一書記載:果油含油率為21.5%,種仁含油率約在50%以上。甘肅靈台等地用土法榨油,其出油率亦達18%一20%.為於性油,油味清香。碘值為202.95。田紫草結實期的可消化粗蛋白質及能量價值稍偏低,僅能達到中等牧草的水平.綜上評述,田紫草為良等牧草。幼嫩期可刈割,用作豬和家禽的飼草。成熟的種子可作精飼料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