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坑村古建築群,又稱田坑古城,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長坑村,占地面積12000多平方米,始建於明末,建成於清乾隆年間,已有300多年歷史。
田坑村古建築群採用院落式四合院布局,小巧玲瓏,牆體用青磚砌築,是一座較大型且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村寨。田坑村古建築群包括20多座建築及眾多房屋,建築布局對稱有序、風格獨特,具有較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內有18條古樸的巷道、圍龍屋、碉樓、高聳的城牆以及近400間房廳。田坑村古建築群具有濃郁的地方民俗文化意味。村內的巷道、圍龍屋、碉樓、城牆以及間房廳,都有很高的文化保護價值。
2004年3月,城內的大夫宗祠被列為惠東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11月,田坑村古建築群被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分類號為Ⅲ-1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坑村古建築群
- 地理位置: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長坑村田坑村
- 占地面積:12000 m
- 保護級別: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廣東省人民政府
- 分類號:Ⅲ-16
歷史沿革,建築特點,主要建築,田坑北橫屋,北炮樓,田坑村圍門樓,城牆和望樓,大夫宗祠,歷史文化,得名,相關人物,旅遊信息,地理位置,交通,
歷史沿革
田坑村古建築群始建於明末,建成於清乾隆年間,由陳氏入惠八世祖陳西峰與後裔陳寧齋、陳贊琰等幾代人持續建成。據《惠州府志》《陳氏二、三房合建宗祠碑》和《陳氏族譜》記載:陳氏入惠始祖有信公的第七代至十一代出了10個“大夫”,第八代的奉政大夫西峰公獲得此地,其子奉政大夫寧齋公“富奏百萬,修治黃河”的同時,大舉營造田坑城。經幾代人的努力,在12000平方米的土地上,修建起以“大夫宗祠”和“進士第”等為代表的四合院式民宅20多座及眾多房屋,左半部分多為兩進院落式四合院布局的宅第,右半部分則多為單棟結構的民居。
明末清初,田坑原為馬姓村民所有。
約在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陳氏入惠始祖第八世西峰公在地輿先生的協助下,首次購入田坑部分土地,並開始建造房屋。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陳氏十世裔孫贊琰、贊志,主持修建大夫宗祠,並完善四周城牆。
2003年初,惠東縣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現該古城,並進行調查研究和保護規劃工作。
建築特點
田坑村古建築群平面近似半月形,城內巷道鋪設鵝卵石,四合院式的民宅20多座,單棟民居約400個房廳,興旺時居住100多戶700多人。田坑村古建築群內巷道縱橫交錯,寬為1.5至2米左右,均用河卵石鋪設。全城僅在東面中間位置設一大門,四周用青磚或三合土築起高大堅固的城牆,城牆全長500多米,高4—5米,以7個兩至三層高的望樓,坐落在城牆的四角和左、右、後面的城牆之中,名之為“七星伴月”。門前右側有一半月形池塘,一條小溪經池塘外側從門前流過。
田坑古城,除西南角部分房屋及部分城牆已坍塌外,其餘均較好地保存了歷史原貌。
主要建築
田坑北橫屋
田坑北橫屋,建於清代。東西走向一字排列布局,磚木結構,布瓦硬山頂。簡易縮入式門廊,青磚疊澀伸出檐口,左稍間與炮樓相接,後直牆與古圍村的北圍牆共享。
北炮樓
北炮樓是田坑村古建築群最高建築。磚木三層結構,南北兩面山牆上置鑊耳。炮樓內部二、三層分別置木桁承托木板的樓棚,一、二層之間和二、三層之間分別置木梯相通。四面外牆均置射擊孔。
田坑村圍門樓
田坑村圍門樓,建於清代。包括門樓和村圍兩部分,牆體裙部用花崗岩條石砌築,上部為青磚清水牆。北圍牆的前半部分將北炮樓與左邊中炮樓有機連線。
城牆和望樓
城牆和望樓,建於清代乾隆年間。城牆全長500多米,高4至5米,用青磚或“三合土“築成,只設一個城門出入,七個望樓均為兩至三層,且與城牆互為貫通,各層設有瞭望孔和銃眼,防禦性較強。
大夫宗祠
大夫宗祠,位於古城內左前方,大門首掛“大夫宗祠”木浮雕牌匾,建築為二進四合院式布局。牆體用青磚徹成,大門為青麻條石。第一進為門廳,抬梁式木架構,設有屏門,中間為長方形天井,天井左右兩側牆上,分別嵌《二、三合建宗祠碑》和《祠堂條規》石碑。後進為抬梁式木架構,前挑檐樑上置一對木雕獅子,以承托檐凜。廳後壁設神龕供奉陳氏祖先,龕上方掛“寧靜兩公祠”木牌匾,左右兩側掛豎行書木浮雕對聯:“八世振宗功,溯貽謀凰念大夫陰德;兩房同享祀,思繼述無忘司馬家風。”
歷史文化
得名
田坑村古建築群又稱田坑古城,共有近400個房廳,鼎盛時期內住100多戶、700多人,故被鄰村稱之為“城”。
相關人物
田坑陳氏,秉承“天行健,君子當自強”的家訓,自明代末期至清代中期,八代為官。從第七代至十一代的五代中出現了10個大夫。其中第九代的陳寧齋官至濟南司馬,“富奏百萬,修治黃河”,誥封為奉政大夫。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田坑村古建築群,又稱田坑古城,位於廣東省惠東縣多祝鎮長坑村,占地12000多平方米。
田坑古城
交通
從惠東縣出發,經銀基大道/環城北路、S356,可至田坑村古建築群,路程約15千米,約需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