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公元帥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民俗)

田公元帥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民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田公元帥信俗,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田都元帥,俗稱“相公爺”,又稱田公元帥,為福建、廣東潮州和台灣地區藝人供奉的戲神,是海峽兩岸重要的民間信仰習俗。泉州田公元帥的祖廟為坑口宮。該宮位於南安市羅東鎮振興村坑口自然村,原為田帥祠。始建於宋,清末易名為“坑口宮”。南安田公元帥信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形式有二:一是坑口宮祭拜科儀。二是傳統戲劇儀俗。

2010年,“田都元帥信俗”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1月11日,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申報的“田公元帥信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3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田公元帥信俗
  • 批准時間:2017年1月1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
  • 項目編號:Ⅹ-31
  • 保護單位:南安市坑口宮
  • 別名:田都元帥信俗(市級項目名稱)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閩台兩地田公元帥信俗同源同根。田都元帥俗名雷海青,據傳為唐時南安羅東振興坑口人。相傳,雷海青擅長音律,善歌舞,被召入宮中當樂師。安史之亂時,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出京逃難,雷海青被叛軍擒獲後怒罵安祿山,以琵琶擲安祿山,表示不屈和反抗,後被肢解於凝碧池。雷海青死後,忠魂不散,一路追隨李隆基逃難。每逢叛軍追至,他都在空中顯靈護駕,煽風點火大敗叛軍。因其“雷”字大旗上部被雲遮住,雨頭不顯,只見田字,這就是民間稱之為“田都元師”的來由。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誥封雷海青“天下梨園大總管”,賜遷屍骨回鄉安葬,築祠祀之。唐玄宗的兒子唐肅宗封雷海青為田都元師。墓與祠均在泉州市南安市羅東振興坑口村,祠俗稱“坑口宮”,始建於北宋,為祀奉田都元帥的祖廟。分爐到閩南、潮州、台灣及南洋各地的廟宇通稱“田都元帥府”,閩南、潮汕各劇種戲班又奉其為戲神,稱“相公爺”。
明清時期以來,雷海青被閩台等地民眾廣泛接受成為信仰廣泛的一尊特殊神靈。

文化特徵

每年農曆八月二十三,閩台兩地田都元帥信仰者都要在元帥廟中連續三天舉行祭祀典禮,焚香化紙,器樂齊奏。更有許多信眾,渡海前來祖廟朝拜瞻禮。舊時,福建戲班無論到哪裡演出,都要把隨身帶的小神龕供在後台,龕中供奉戲神田都元帥。開演前,果品一份、酒一杯、燭一對、香三柱,從神龕請出相公爺,端座在戲台左邊,由戲班主領頭點燃香燭,祈求演出圓滿成功。
南安田公元帥信俗內容豐富,主要活動形式有二:一是坑口宮祭拜科儀,每年農曆正月十六和八月十六為神誕日,宮中延請道師舉行法會,進行祈福禳禍、消災解厄、祛病延壽、祈保平安、酬神謝願等科儀。二是傳統戲劇儀俗,神誕期間,各地各劇種戲班(包括傀儡戲、布袋戲、梨園戲、高甲戲等)自發到宮中朝拜相公爺和酬神謝恩,並獻演劇目。該民俗還逐漸演變成一種自然形態的民間戲劇節。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田公元帥信俗融合了戲神、樂神與民間信俗,對地方戲曲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在歷史學、民俗學、民間信仰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保護措施
南安市坑口宮為南安市“田公元帥信俗”項目保護單位。

社會影響

文化交流
2017年6月5日,台灣台北艋舺行德宮70多名信眾到泉州市南安市羅東鎮振興村,拜謁田都元帥祖廟——坑口宮。
社會地位
田都元帥在泉州有雙重身份,一是梨園戲、嘉禮戲(傀儡戲)、布袋戲、高甲戲、打城戲及劇社等戲劇行業神,二是各地社境的擋境神。
宮廟數量
據《泉州市區寺廟錄》一書統計,泉州城區現有宮廟720多座,其中奉祀附祀田都元帥的宮廟即達94座,超過關帝、媽祖、吳真人等神祗;據《中國戲曲志.福建卷》中記載,福建各地均有奉祀田都元帥的宮廟,其中以莆田的瑞雲廟、福州的元帥廟等較具代表性;在台灣地區也有200多座廟宇供奉田都元帥。這些廟宇都奉南安坑口宮廟為祖廟,並進行尋根認祖廟的聯繫活動,可見田都元帥信俗的影響廣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