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盂村

產盂村

福建省龍巖漳平市新橋鎮產盂村,被譽為"閩西油茶第一村"。產盂村在新橋鎮的西南邊,與鎮駐地新橋圩直距28公里,與漳平市區直距30公里。

2017年8月31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產盂村列入第二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產盂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盂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福建省龍巖市漳平新橋鎮
  • 地理位置:新橋鎮的西南邊
  • 面積:40 km
  • 下轄地區:吳家山、牛隔山、田仔底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編碼:364404
  • 氣候條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 人口數量:980人(2015)
  • 著名景點:漳平市十大魅力風水林、牛隔山、仙人踏、古民居、萬畝油茶林
  • 車牌代碼:0597
  • 方言閩南語-漳平話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村落特色,主要景點,油茶特產,牛隔山風水林,三代祖師廟----龍興岩,歷史文化,經濟社會,人口,經濟,所獲榮譽,

地理環境

福建龍巖漳平市新橋鎮產盂村。產盂村擁有林地面積6.8畝,其中耕地面積380畝,油茶林面積12000多畝,人工造林面積2.5萬畝,生態公益林2.6萬畝 油茶是產盂村的品牌,油茶林面積在我市轄區的行政村當中是最多的一個村。
產盂村位於我市新橋鎮的南部山區,村部距離漳平市政府約30公里,距新橋鎮政府約28公里,交通方便,老省道和線貫穿我村,村部海拔約560米左右,轄區內有產盂村和吳家山自然村,離村部2公里的地方是我鎮唯一的一個煤礦,即漳平市新橋鎮建新煤礦,也是我市煙煤礦之一。
產盂村
產盂村
  產盂村位於新橋鎮的西南邊,與鎮駐地新橋圩直距28公里,與漳平市區直距32公里,老省道嶺和線(原13-208線,現改為Y027)貫穿我村,交通便利,是新橋鎮距離縣城最近的一個村。
村落地處新橋溪和雙洋溪之間玳瑁山支脈的崇山坡地、澗谷間,山澗泉水從城門隔山(1001.3米)流出後匯集成兩股小溪流在村中蜿蜒而下到達九鵬溪。轄產盂、西桂坂、東墘、田仔底、牛隔山、方田坪等自然村,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人口269戶980人。森林面積6.8萬畝,其中耕地面積380畝,人工造林面積2.5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2.6萬畝。
民居集中在村部所在地產盂、西桂坂、東墘和牛隔山。村落呈南北狹長狀,海拔549.3米,北面是雙洋鎮的大瑤村,在村頭可望見山腳下的雙洋鎮大瑤村和雙洋溪;東面是城門村;南面是錢坂村,在村尾可望見山腳下新橋溪的割坂段和鷹廈鐵路;西面是南洋鎮九鵬溪風景區。正所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境內有煤礦,為福建省內少有的煙煤礦基地;產盂村建新煤礦,系漳平市唯一由村辦的生產煙煤礦點。
村民主種水稻,兼營林業,盛產木材、油茶。村內遍植花木,尤以桂花為甚。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有種植桂花樹,當桂花盛開時,滿村飄香。該村油茶栽培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很大,採用人工撞木楔榨壓煉油傳統工藝保存,是一份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產盂村具有良好的氣候、生態條件和人文景觀,有百年古民居聚群、百畝風水林、千年古茶樹王等,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產盂村
產盂村

歷史沿革

  相傳黃姓始祖黃五二郎為元末明初人物,從尤溪遷居和睦里和順盂,有三世黃三十三郎永樂年間(1403-1424年)葬於十一湖及十五世黃文魁(1697-1772年),可得到佐證。
根據當地黃氏族譜記載,明崇禎年間(1628-1644)時村名為“和順盂”,意寓地利人和。至清康熙時改為今名。
產盂村居民主要姓氏有黃姓、林姓、李姓、王姓、鄧姓等。
明清時期及民國初期屬和睦里武樓社為產盂鄉。1934年稱產盂保,隸第四(新橋)區武陵聯保(後為武陵鄉)。1943年並屬新橋鎮錢坂保。建國初屬新橋鎮為產盂村。土改後屬新橋區錢坂鄉。1958年公社化,稱產盂大隊屬新橋公社。1961年劃屬錢坂公社。1965年復屬新橋公社。1984年政社分開,稱產盂村屬新橋鎮
產盂村
產盂村

村落特色

民居特色鮮明,古民居集中連片,頗具規模,蔚為壯觀,現保存完好的閩南式古民居達52座,古祠堂4座,多數為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工藝精湛,古色古香,民居特色鮮明。除村部辦公樓為新式建築外,民居建築全部為舊式閩南風格,全部傳統建築占整個村莊建築總面積的96%,為漳平市保存最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聚集村落。 
古民居集中連片,頗具規模,蔚為壯觀,現保存完好的閩南式古民居達52座,古祠堂4座,多數為土牆青磚黛瓦,採用抬梁式木結構,建築工藝精湛,古色古香,民居特色鮮明。
除村部辦公樓為新式建築外,民居建築全部為舊式閩南風格,全部傳統建築占整個村莊建築總面積的96%,仍有70%的古民居有人居住使用,為漳平市保存最為完好的傳統民居聚集村落。
民居連片依地勢緩建,或平坦、或緩坡,層層遞進、錯落有致,陡坡處為青石壘砌,由於歷史風雨的澆灌,形成一面面青苔牆體;該村房屋結構規整,大多為四方結構,建有大門、庭院、大廳、正房、偏房、輔厝等,整體看,像一座高椅,兩邊扶手(側房)逐級降低;在二樓外牆,普遍建有木樓道,或是憑欄遠眺,或是呼鄰喚友,或是望月獨思,不乏一番景致;在村道邊還建有獨棟聯排民居,為雙層建築,共有三四十個房間,中間還建有沿路樓道,具有相對統一,又獨具特色的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該村古民居較為集中,並且保存較為完好,現代建築較少,且不會對整體古民居的風格造成較大影響。具有可開發性強、修復成本低等特點。
產盂村
產盂村

主要景點

油茶特產

  油茶是產盂村的知名品牌,遠近聞名。2014年12月14日,漳平市首屆油茶文化節在產盂村隆重舉行。數千名遊客從各地湧來,賞漫山潔白的油茶花,品香噴噴的山茶油炸果,體驗曬茶籽、碾茶籽、榨茶油、磨米漿、打糍粑等民俗活動之樂趣。
2015年12月26日舉辦新橋鎮第二屆油茶文化節。
產盂村被譽為“閩西油茶第一村”,在漳平市內所有建制村中,該村的油茶林面積最大,油茶林面積達1萬多畝,人均擁有10餘畝油茶林。2014年度該村山茶油產量達4萬多斤,產值240萬餘元,單此山茶油收入一項,人均可達3000元以上。
產盂村仍保留著悠久的山茶油傳統加工工藝。其茶油榨取工藝是:將從茶山上採摘回來的茶籽,經過太陽暴曬開裂後,手工剝取茶籽仁,再經過晾曬,挑選優質的茶籽仁經過水碓或人工腳踏碓成粉末,經過翻炒、蒸熟後,將其放入鋪有稻草的竹圈中並盡力踩實,做成一個臉盆大小的油餅,然後放到大木槽中進行裝籠、絞油、轟錘,這時就得到大自然饋贈的金黃的禮物---生態山茶油。經過幾個小時的壓榨後,取出茶枯餅。 為引導帶動該村油茶產業朝健康有序方向發展,產盂村因勢利導,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油茶優勢特色產業,成立了油茶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民實行標準化生產,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扶持油茶專業合作社開展商標註冊、產品質量標準與認證和品牌建設,努力做大做強油茶產業。力爭在最近,使全村的油茶產量達到7萬斤,產值達到430萬元,使茶油產出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
產盂村
產盂村

牛隔山風水林

  產盂村有“三大寶”,即古茶樹王、山茶油和漳平市十大風水林之一牛隔山風水林。
村內有一株罕見的千年古茶樹王,樹徑達40厘米,樹高16米,冠幅12米。這株稀世古茶樹王,在一代又一代先民的呵護下,依然枝繁葉茂,生機勃發,繁花似錦,碩果纍纍,贏得了世人的敬畏與景仰。
這是一塊神奇的土地,上萬畝的油茶林,百餘畝的風水林,在漳平市絕無僅有。
這是一塊蓄勢待發的風水寶地。明朝風水大師謝福山在走遍了漳平的山山水水之後,直指這裡的風水好,堪與安溪湖頭(此乃清朝宰相李光地的故里)相媲美,斷言這裡的百姓富足安康,地靈人傑。
牛隔山,最早為吳氏所開闢,故名“吳家山”,古村名由來已久,民間有俗語云“未有開漳平,就有吳家山”。漳平於1471年開縣,吳家山村的歷史遠比漳平早。其時,已有居民遷此定居,繁衍生息,並早已形成村落。
牛隔山風水林,擁有原始生態林158畝,面積為全市最大,由此榮膺“漳平市十大風水林”之冠。主要樹種為福建青岡、黃楠等,有香楠、金絲楠等國家一二級保護樹種。這裡原始植物保持良好,植物種群繁多,古樹參天,森林茂密,一年四季蒼鬱青翠,生機勃勃。
早在明朝前期,當地村民就將這塊風水林尊為“樹神”加以保護,使得風水林保存,依然生機勃勃,滿目蒼翠。除了這裡良好的生長環境外,還得益於世世代代先民的用心呵護。這裡的村規民約規定:嚴禁砍伐村子裡的任何風水林,違者將受到嚴厲處罰,殺豬宰羊,罰做常年義工以補償損失。

三代祖師廟----龍興岩

為了保境平安,當地村民還特意從德化縣引來三代祖師香火,在牛隔山的巒巔建起了寺廟,虔誠供奉,以求禳災祛病。龍興岩由此香火更加興旺,成了當地村民頂禮膜拜的聖地。三代祖師成了善男信女們心中的保護神。
說來也頗為神奇。自從龍興岩肇建後,這裡的百姓生活安定,豐衣足食,祥和幸福。古村名“和順盂”,由此而來,蘊寓地利人和,和順吉祥。至清康熙時,方改村名為“產盂”。
對於牛隔山這片風水林而言,有了龍興岩的庇護,數百年來,這裡沒有發生外村人前來盜伐林木現象,也沒有發生過大面積的森林蟲害和人為的毀林火災。真是蒼天有眼,神明保佑,就連天火雷電也遠離這方沃土,不忍心有意外之火毀壞這裡的茂盛森林。老百姓世代相傳,這等好事,皆為龍興岩三代祖師庇護的結果,由此,他們更加敬重神明。他們定下每年的正月十三,舉行盛大的迎佛民俗活動。長久以來,當地百姓用茶油為寺廟神龕香案添油進香,用山茶油炸出的香脆可口的油炸粿等貢品供奉神明,以祈四季平安。
每年農曆正月十三這天,產盂龍興岩隆重舉行清蘸迎佛廟會。他們搭起蘸棚,請來道士打蘸,以此來消災免難,祈求神佛的賜福與庇佑。
打蘸這一天,是當地一年當中最為熱鬧的日子,村里男女老少,全體出動,全員參與。抬轎者將三代祖師、清水祖師、馬氏三顯真仙等聖像從龍興岩恭請抬出,浩浩蕩蕩的巡遊隊伍抬著五尊聖像,從村頭巡遊到村尾。一路上,緊隨巡遊隊伍的,有敲鑼打鼓、吹嗩吶、舞獅、放禮炮等人,有男女老少手持各式各樣的彩旗,有裝扮得五彩繽紛的機車、農用車、小轎車等彩車跟隨,綿遠數百米。迎請隊伍彩旗獵獵,鑼鼓喧天,火銃聲、鞭炮聲響徹雲霄,場面甚為壯觀。聖像所到之處,善男信女們紛紛燃放鞭炮,點燭持香,頂禮膜拜,虔誠恭迎。巡遊結束後,巡遊隊伍將聖像迎回寺廟裡,然後請道士作法場,主持拜請儀式,祈禱這一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社會和諧、合境安寧。
當天夜幕降臨,迎佛廟會活動漸入高潮,長長的火把點燃起來,照亮了整個村莊,一時間煙花鞭炮禮炮燃放聲、電影播放聲、人們高談喧鬧聲、道士的施法聲一同迴蕩在村子的夜色中,星空璀璨,其樂融融,整個民俗活動給村民們留下終生難忘的印象。
產盂村
產盂村

歷史文化

  1.確實加強對古民居的保護力度,加強村民防偷防盜防火意識,逐步對古民居進行必要的修繕與整理,力求保持原貌,使之與自然生態環境相協調。
2.保護並傳承油茶加工傳統工藝,大力發展油茶優勢產業,打造名優特山茶油品牌,努力將原生態無污染綠色油茶業做大做強。
3.加強原生態植被保護和村容村貌及環境衛生治理力度,積極開展美化家園活動,大力改善全村人居生活環境。
4.因地制宜,積極開發當地原生態鄉村旅遊潛在資源,為村民致富奔小康尋找一條新的產業途徑。
5.產盂村因省道208改道九鵬溪,車輛經過較少、且方圓十幾公里以內都是青山綠樹,沒有廢聲、廢水、廢氣等污染,具有空氣清新、水質清澈、寧靜舒適等特點,適合建設大棚蔬菜種植基地、百畝花卉種植基地、生態山茶油基地、發展古村落生態旅遊等項目。

經濟社會

人口

產盂村總人口980人,有269戶。

經濟

2011年度我村茶油產量4萬餘斤,產值240萬餘元,單單茶油這一項人均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這些年在漳平市政府、新橋鎮兩委的大力關心和支持下,我村油茶林面積不斷增多。已成立了一個產盂村油茶專業合作社,今後我村油農在合作社的引領之下,加強科學管理,不斷提高茶油產量,相信產盂村茶油在不遠的將來,茶油可高達7.2 萬斤,產值提高到430萬元,單油茶人均純收入可達5000元。
當然所取得的成績是在新橋鎮兩委的關心支持之下,今後我村繼續做好茶油品牌,力爭在一、兩年內開墾出一片二至三百畝高產油茶林示範基地,以帶動我村茶油產業朝著健康有序的發展,為產盂村的將來打好經濟基礎.

所獲榮譽

2017年8月31日,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將產盂村列入第二批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6月6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將產盂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21年11月,福建省愛衛辦將產盂村列入“福建省衛生村”擬命名公示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