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是2020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
  • 作者:趙婷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9月1日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33985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一直是空間經濟學中的經典且熱門的研究議題,《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圍繞該議題展開理論與實證研究。首先梳理出產業集聚促進地區生產率增進的六大機制,繼而按照經典投入-產出分析框架,將上述機制歸入三個機理系統,分別為投入要素形成與要素改善系統、生產函式改善系統,以及空間外部性系統。這三個機理系統之間既嚴格有別又彼此緊密關聯。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理論分析及中國經驗實證》以理論分析為基礎,綜合考慮中國區域經濟多層次特徵,對相關命題進行實證分析揭示:產業集聚對區域的生產率增進具有顯著的正效應,其中物質資本深化和市場效率改善兩個機制是集聚藉以提升地區生產率的主要途徑,技術進步機制與人力資本形成及積累機制的效應則不明顯。製造業集聚規模與代表性集聚產業效率之間存在先促進、後抑制的倒U形關係,大都市地區製造業發展更多得益於專業化集聚經濟。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第二節 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內容和框架
第四節 可能的創新點
第二章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文獻綜述
第一節 集聚與生產率:三個理論視野
第二節 外部性視野的研究
第三節 城市經濟學視野的研究
一 城市總成本-總收益與城市最優規模模型
二 中間品部門與城市最優規模模型
三 動態城市最優規模分布模型
第四節 新經濟地理學視野的研究
一 中心-外圍模型
二 垂直關聯模型
三 遊走型勞動力模型
四 遊走型資本模型
五 異質性企業集聚模型
六 新經濟地理增長模型(NEGG模型)
第五節 產業集聚與生產率:實證研究
一 產業集聚、規模效應與生產率
二 產業集聚、外部性與生產率
三 產業集聚、密度效應與生產率
第六節 聚焦中國的研究
第七節 簡要述評
第三章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機理分析及實證路徑設計
第一節 產業集聚-地區生產率增進:主要機制及彼此關係
一 產業集聚促進地區生產率增進的主要機制
二 各個機制間的關聯分析:基於C-D生產函式視點
第二節 集聚的投入要素形成與要素改善系統
一 物質資本深化機制
二 人力資本積累機制
第三節 集聚的生產函式改善系統
一 技術進步機制
二 市場效率改善機制
第四節 集聚的空間外部性系統
一 外部規模經濟機制
二 動態外部性機制
第五節 產業集聚-地區生產率增進:實證路徑設計
一 系統一與系統二之綜合視野的實證路徑
二 空間外部性視野的實證路徑
第六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一個綜合機理視點的實證
第一節 地區生產率變化:省域層面的分解
一 指標選取與分解方法說明
二 各地區勞動生產率分解結果
第二節 計量模型、變數處理與估計方法
一 計量模型構建
二 變數處理與估計方法
第三節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省域經濟層面的實證檢驗
一 總體樣本的檢驗
二 分地區樣本的檢驗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兩個外部性視點的實證
第一節 外部規模經濟視點:基於東部沿海數據的實證檢驗
一 東部沿海地區代表性產業效率變化趨勢分析
二 地區產業集聚規模與代表性產業生產率相關性分析
三 計量模型構建
四 檢驗結果及討論
第二節 動態外部性視點:基於三大直轄市數據的實證檢驗
一 計量模型構建與數據處理
二 基於北京數據的分析
三 基於上海數據的分析
四 基於天津數據的分析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政策啟示及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第一節 主要研究結論
第二節 現實政策啟示
第三節 有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附錄
參考文獻
致謝

作者簡介

趙婷,經濟學博士,浙江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空間經濟學、區域經濟學、服務創新理論與實證。長期聚焦於產業集聚與地區生產率增進、產業協同集聚等問題的研究。近年來在SSCI期刊以及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浙江省社科規劃項目、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浙江省教育廳研究項目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