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0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生理學是生物學的一個主要分支,是研究生物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特別是機體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及實現其功能的內在機制的一門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理學
  • 外文名:physiology
  • 相關著作:《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等
  • 性質:生物學學科
  • 意義:研究生物機體的各種生命現象
  • 相關人物哈維笛卡兒
  • 學科代碼: 18024  
發展歷史,17世紀,18世紀,19世紀,20世紀前半期,20世紀40年代,20世紀20年代,研究內容,研究歷程,1901-1910,1911-1920,1921-1930,1931-1940,1943-1950,1951-1960,1961-1970,1971-1980,1981-1990,1990-2000,2001-2006,主要內容,圖書簡介,目錄,內容簡介,圖書簡介,目錄,圖書信息1,圖書信息2,圖書信息3,圖書信息4,圖書五,

發展歷史

以實驗為特徵的近代生理學始於17世紀。1628年英國醫生哈維發表了有關血液循環的名著《動物心血運動的研究》一書,這是歷史上首次以實驗證明了人和高等動物血液是從左心室輸出,通過體循環動脈而流向全身組織,然後匯集於靜脈而回到右心房,再經過肺循環而入左心房。這樣,心臟便成為血液循環的中心。
但哈維當時由於工具的限制,動脈與靜脈之間是怎樣連線的還只能依靠臆測,認為動脈血是穿過組織的孔隙而通向靜脈。直至1661年義大利組織學家馬爾皮基套用簡單的顯微鏡發現了毛細血管之後,血液循環的全部路徑才搞清楚,並確立了循環生理的基本規律。
生理學
大學生理課

17世紀

在17世紀法國哲學家笛卡兒首先將反射概念套用於生理學,認為動物的每一活動都是對外界刺激的必要反應,刺激與反應之間有固定的神經聯繫,他稱這一連串的活動為反射。反射概念直至19世紀初期由於脊髓背根司感覺和腹根司運動的發現,才獲得結構與功能的依據。這一概念為後來神經系統活動規律的研究開闢了道路。

18世紀

在18世紀,法國化學家拉瓦錫首先發現氧氣和燃燒原理,指出呼吸過程同燃燒一樣,都要消耗氧和產生二氧化碳,從而為機體新陳代謝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義大利物理學家伽伐尼發現動物肌肉收縮時能夠產生電流,於是開始了生物電學這一新的生理研究領域。
生理學
生理學綱要

19世紀

19世紀,生理學開始進入全盛時期。首先應提到法國的著名生理學家貝爾納,他在生理學的多方面進行了廣泛的實驗研究並作出貢獻,特別重要的是他提出的內環境概念已成為生理學中的一個指導性理論。他指出血漿和其他細胞外液乃是動物機體的內環境,是全身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內環境理化因素如溫度、酸鹼度滲透壓等的恆定是保持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德國的路德維希所創造的記紋器,長期以來成為生理學實驗室的必備儀器,他對血液循環的神經調節作出重要貢獻,對腎臟的泌尿生理提出有價值的構想。和他同時代的德國魯道夫·海登海因除了對腎臟泌尿生理提出不同的構想外,還首次運用了慢性的小胃製備法以研究胃液分泌的機制,被稱為海氏小胃;這小胃製備法後來經俄國的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改良成為巴氏小胃,從而分別證明了胃液分泌的調節既有體液機制又有神經機制,他們都對消化生理作出不朽的貢獻。
德國的物理學家和生理學家亥姆霍茲除運用他的豐富的物理學知識對於視覺和聽覺生理作出傑出的貢獻外,還創造了測量神經傳導速度的簡單而相當準確的方法,為後人所稱道。

20世紀前半期

20世紀前半期,生理學研究在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豐富的成果。1903年英國的謝靈頓出版了他的名著《神經系統的整合作用》,對於脊髓反射的規律進行了長期而精密的研究,為神經系統的生理學奠定了鞏固的基礎。與此同時,巴甫洛夫從消化液分泌機制的研究轉到以唾液分泌客觀指標大腦皮層的生理活動規律進行了詳盡的研究,提出著名的條件反射概念和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美國的坎農在長期研究自主神經系統生理的基礎上,於1929年提出著名的穩態概念,進一步發展了貝爾納的內環境恆定的理論,認為內環境理化因素之所以能夠在狹小範圍內波動而始終保持相對穩定狀態,主要有賴於自主神經系統和有關的某些內分泌激素的經常性調節。
生理學
大學生理學

20世紀40年代

坎農的穩態概念在20世紀40年代由於控制論的結合,乃廣泛地認識到機體各個部分從細胞到器官系統的活動,都依靠自身調節機制的作用而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些調節機制都具有負反饋作用。從此以後,控制論、系統分析和電子計算機等一系列新觀念新技術的引進,使得生理學在定量研究方面邁出了一大步,出現套用系統論方法、計算機數學建模等研究的數學生理學與系統生理學這一新邊緣學科

20世紀20年代

中國近代生理學的研究自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發展。1926年在生理學家林可勝的倡議下,成立中國生理學會翌年創刊《中國生理學雜誌》,新中國成立後,改稱《生理學報》。中國生理學家在這個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很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受到國際同行的重視。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機能的學科,生理學的研究方法是以實驗為主。按研究對象又分為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細菌生理學。植物生理學是在農業生產發展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生理學也可按生物的結構層次分為細胞生理學、器官生理學、個體生理學等。在早期,植物生理學多以種子植物為研究對象;動物生理學也大多聯繫醫學而以人、狗、兔、蛙等為研究對象;以後才逐漸擴展到低等生物的生理學研究,這樣就發展了比較生理學。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生理學

研究內容

因為研究對象不同,生理學可分為微生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和人體生理學。動物生理學特別是哺乳動物生理學和人體生理學的關係密切,他們之間具有許多共同點,可結合在一起研究。通常所說的生理學主要是指人體和高等脊椎動物的生理學。
動物生理學從進化角度和個體發育角度去考慮,可以分為比較生理學和發育生理學。前者對無脊椎動物各門及脊椎動物各綱的生理功能進行比較研究,探索他們的生命活動如何與其環境變化相適應。在種類浩繁的無脊椎動物中,昆蟲生理學的研究具有特別重要的位置。在脊椎動物中,魚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動物的生理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在發育生理學方面,哺乳動物的個體發育各階段的生理特徵的研究,除具有它自身的價值外,對於理解人體發育進程中的生理變化也很有意隨著學科的相互滲透,生理學又分化出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醫學生理學
由於近代生理學一開始就運用化學的和物理學的理論和技術進行研究,因而在生理學與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之間要作出截然的劃分是不可能的。
近代生理學的研究,不僅描述生命活動的表面現象,而且在整體觀點下運用實驗的方法探討機體各部分的功能及其內在的聯繫。
生理學的實驗可分為幾個層次,也就是從不同的水平進行生理學的實驗研究:器官系統水平,細胞組織水平和亞細胞及分子水平。迄今為止,大量的生理學研究是集中於機體的器官系統水平,因為這在醫學套用和生產實踐上是最亟需的基礎知識。
例如:血液循環生理包括血液運行和心臟、血管的功能;呼吸生理包括呼吸道和肺的功能以及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消化生理包括消化管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以及食物的消化和養料的吸收過程;排泄生理主要討論腎臟的泌尿過程和輸尿管、膀胱的排尿過程;內分泌生理討論各種內分泌腺的功能;神經系統是機體各部分功能的調節機構,一方面接受由各種感受器或感覺器官傳來的信號而加以整合,另方面對各種器官系統的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從而使機體對體內外環境的變化作出有規律的反應。
關於細胞組織水平的研究,乃是探索各種組織細胞的生理特性和活動特徵,如神經組織肌肉組織上皮組織結締組織的生理及其相互關係。這一水平的研究在生理學發展上也很早受到重視,從而為理解各器官系統的活動機制提供必需的基礎知識。
關於亞細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研究,這是近期才發展的領域,如關於細胞膜的物質轉運的機制,神經和肌內細胞膜的電位變化及其與離子通透性改變的關係,各種肌肉的超微結構的功能及其與興奮——收縮耦聯的關係,各種激素的生物合成過程及其分泌和作用機制,中樞神經細胞的遞質神經激素的研究等。以上3個層次的研究都屬於分析性生理學的範圍,這種分析性實驗的結果對於近代生理學的發展起了重大作用。
在分析性研究發展的同時,生理學家還重視綜合性生理學的研究,那就是探討人類或動物的整體如何適應於環境的變化。生理學家對人和動物在各種自然環境中或人工模擬的環境中、整體或其某一部分的生理活動如何通過自身內部的調節,從而使機體與環境變化相適應進行研究。例如,19世紀的生理學家就已注意到人體和動物在基礎或安靜情況下的能量代謝,以及不同強度的運動或勞動和不同的營養物質對能量代謝的影響。又如高空、潛水對呼吸和心血管活動的影響,也很早受到生理學家的注意。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人體解剖生理學
隨著工業和航天事業的發展,於是高溫、低溫、航天失重時的生理變化的研究,也就應運而生。此外,生理學家利用慢性手術的製備來研究動物機體在健康、清醒的情況下各種消化液分泌的調節機制以及大腦活動的變化等。
由於實驗技術和生理測試手段的不斷創新,使得生理學家有可能在人體或動物不受創傷的條件下研究各種生理活動的變化規律。所有這些綜合性或整體生理學的研究對於檢驗分析性生理研究的結果和解決人體生理學在實際套用中的問題,顯得特別有意義。而分析性生理研究越深入細緻,對於綜合性生理研究結果的認識也越深刻全面。
在研究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基礎上,還要研究人體的異常生命活動的規律。這樣就從生理學領域又派生了病理生理學,這對人類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防治提供了理論依據。
無論人體生理學或動物生理學的研究課題,在初期都是為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而由少數人自發地從事工作的。例如人體生理學一向是同醫療實踐密切聯繫著的,因此早期進行人體生理研究的也就是直接參與醫療實踐的醫務工作者。只是由於醫療實踐中提出的生理學問題越來越多,而且要求對這些問題的解抉越來越深入,於是才有專門的生理學工作者。
動物生理學的研究也是如此。例如畜牧業的發展需要研究家畜家禽的生理,水產業的發展需要研究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的生理,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需要研究致病動物的生理,養蠶和養蜂業的發展需要研究蠶和蜜蜂的生理。所有這些實際套用問題的解決又反過來促進各有關的專業生理學的發展。
生理學的任務主要是闡明機體及其各組成部分所表現的各種正常的生命現象、活動規律及其產生機制,以及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對這些功能性活動的影響和機體所進行的相應調節,並揭示各種生理功能在整體生命活動中的意義。

研究歷程

1901-1910

1901年 E . A . V . 貝林(德國人)
從事有關白喉血清療法的研究
1902年 R.羅斯(英國人)
從事有關瘧疾的研究
1903年 N.R.芬森(丹麥人)
發現利用光輻射治療狼瘡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消化系統生理學方面的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國人)
從事有關結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爾季(義大利人)、S.拉蒙–卡哈爾(西班牙人)
從事有關神經系統精細結構的研究
1907年 C.L.A.拉韋朗(法國人)
發現並闡明了原生動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國人)、E.梅奇尼科夫(俄國人)
從事有關免疫力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爾(瑞士人)
從事有關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爾(德國人)
從事有關蛋白質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1920

1911年 A.古爾斯特蘭德(瑞典人)
從事有關眼睛屈光學方面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血管縫合以及臟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謝(法國人)
從事有關抗原過敏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奧地利人)
從事有關內耳前庭裝置生理學與病理學方面的研究
1915年 —— 1918年 未頒獎
1919年 J . 博爾德特(比利時人)
作出了有關免疫方面的一系列發現
1920年 S.A.S.克勞(丹麥人)
發現了有關體液和神經因素對毛細血管運動機理的調節

1921-1930

1921年 未頒獎
1922年 A.V.希爾(英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問題的研究
邁爾霍夫(德國人)
從事有關肌肉中氧消耗乳酸代謝問題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J.J.R.麥克勞德(加拿大人)
發現胰島素
1924年 W.愛因托文(荷蘭人)
發現心電圖機理
1925年 未頒獎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麥人)
發現菲比格氏鼠癌(鼠實驗性胃癌
1927年 J.華格納–姚雷格(奧地利人)
發現治療麻痹的發熱療法
1928年 C.J.H.尼科爾(法國人)
從事有關斑疹傷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蘭人)
發現可以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國人)
發現維生素B1缺乏病並從事關於抗神經炎藥物的化學研究
1930年 K.蘭德斯坦納(美籍奧地利人)
發現血型

1931-1940

1931年 O.H.瓦爾堡(德國人)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謝林頓、E.D.艾德里安(英國人)
發現神經細胞活動的機制
1933年 T.H.摩爾根(美國人)
發現染色體的遺傳機制,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1934年 G.R.邁諾特、W.P.墨菲、G.H.惠普爾(美國人)
發現貧血病的肝臟療法
1935年 H.施佩曼(德國人)
發現胚胎髮育中背唇的誘導作用
1936年 H.H.戴爾(英國人)、O.勒韋(美籍德國人)
發現神經衝動化學傳遞
1937年 A.森特–焦爾季(匈牙利人)
發現肌肉收縮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時人)
發現呼吸調節頸動脈竇主動脈的機理
1939年 G.多馬克(德國人)
研究和發現磺胺藥
1940年——1942年 未頒獎

1943-1950

1943年 C.P.H.達姆(丹麥人)
發現維生素K
E.A.多伊西(美國人)
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 J.厄蘭格、H.S.加塞(美國人)
從事有關神經纖維機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萊明、E.B.錢恩、H.W.弗洛里(英國人)
發現表黴素以及表黴素對傳染病的治療效果
1946年 H.J.馬勒(美國人)
發現用X 射線可以使基因人工誘變
1947年 C.F. 科里、G.T.科里(美國人)
發現糖代謝中的酶促反應
B.A.何賽(阿根廷人)
發現腦下垂體前葉激素對糖代謝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
發現併合成了高效有機殺蟲劑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
發現動物間腦下丘腦對內臟的調節功能
1950年 E.C.肯德爾、P.S.亨奇(美國人)T.賴希施泰因(瑞士人)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1951-1960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
發現黃熱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國人)
發現鏈黴素
1953年 F.A.李普曼(英國人)
發現高能磷酸結合在代謝中的重要性,發現輔酶A
H.A.克雷布斯(英國人)
發現克雷布斯循環(三羧酸循環
1954年 J.F.恩德斯、T.H.韋勒、F.C.羅賓斯(美國人)
研究脊髓灰質炎病毒的組織培養與組織技術的套用
1955年 A.H.西奧雷爾(瑞典人)
從事過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庫南德、D.W.理查茲(美國人)、W.福斯曼(德國人)
開發了心臟導管術
1957年 D.博維特(意籍瑞士人)
從事合成類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樂、E.L.塔特姆(美國人)
發現一切生物體內的生化反應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萊德伯格(美國人)
從事基因重組以及細菌遺傳物質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奧喬亞、A.科恩伯格(美國人)
從事合成RNA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內特(澳大利亞人)、P.B.梅達沃(英國人)
證實了獲得性免疫耐受

1961-1970

1961年 G.V.貝凱西(美國人)確立“行波學說
發現耳蝸感音的物理機制
1962年 J.D.沃森(美國人)、F.H.C.克里克、M.H.F.威爾金斯(英國人)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住處傳遞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爾斯(澳大利亞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國人)
發現與神經的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構
1964年 K.E.布洛赫(美國人)、F.呂南(德國人)
從事有關膽固醇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諾、A.M.雷沃夫(法國人)
研究有關酶和細菌合成中的遺傳調節機構
1966年 F.P. 勞斯(美國人)
發現腫瘤誘導病毒
C.B.哈金斯(美國人)
發現內分泌對於癌的干擾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蘭、G.沃爾德(美國人)
發現眼睛的化學及重量視覺過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納、M.W.尼倫伯格(美國人)
研究遺傳信息的破譯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德爾布呂克、A.D.赫爾、S.E.盧里亞(美國人)
發現病毒的複製機制和遺傳結構
1970年 B.卡茨(英國人)、U.S.V.奧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爾羅行(美國人)
發現神經末梢部位的傳遞物質以及該物質的貯藏、釋放、受抑制機理

1971-1980

1971年 E.W.薩瑟蘭(美國人)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 G.M.埃德爾曼(美國人)、R.R.波特(英國人)
從事抗體化學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3年 K.V.弗里施、K.洛倫滋(奧地利人)、N.廷伯根(英國人)
發現個體及社會性行為模式(比較行為動物學)
1974年 A.克勞德、C.R.德·迪夫(比利時人)、G.E.帕拉德(美國人)
從事細胞結構和機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爾摩、H.M.特明(美國人)、R.杜爾貝科(美國人)
從事腫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豐盧姆伯格(美國人)
發現澳大利亞抗原
D.C.蓋達塞克(美國人)
從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爾曼、A.V.沙里(美國人)
發現下丘腦激素
R.S.雅洛(美國人)
開發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爾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內森斯(美國人)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以及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套用
1979年 A.M.科馬克(美國人)、G.N.蒙斯菲爾德(英國人)
開始了用電子計算機操縱的X 射線斷層掃瞄器(簡稱掃瞄器)
1980年 B.貝納塞拉夫、G.D.斯內爾(美國人)、J.多塞(法國人)
從事細胞表面調節免疫反應的遺傳結構的研究

1981-1990

1981年 R.W.斯佩里(美國人)
從事大腦半球職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爾(美國人)、T.N.威塞爾(瑞典人)
從事視覺系統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貝里斯德倫、B.I.薩米埃爾松(瑞典人)
J.R.范恩(英國人)發現前列腺素,並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1983年 B.麥克林托克(美國人)
發現移動的基因
1984年 N.K.傑尼(丹麥人)、G.J.F.克勒(德國人)、C.米爾斯坦(英國人)
確立有免疫抑制機理的理論,研製出了單克隆抗體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國人)
從事膽固醇代謝及與此有關的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爾西尼(義大利人)、S.科恩(美國人)
發現神經生長因子以及上皮細胞生長因子
1987年 利根川進(日本人)
闡明與抗體生成有關的遺傳性原理
1988年 J.W.布萊克(英國人)、G.B.埃利昂、G.H.希欽斯(美國人)
對藥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貢獻
1989年 J.M.畢曉普、H.E.瓦慕斯(美國人)
發現了動物腫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於細胞基因,即所謂原癌基因

1990-2000

1990年 J.E.默里、E.D.托馬斯(美國人)
從事對人類器官移植、細胞移植技術和研究
1991年 E.內爾、B.薩克曼(德國人)
發明了膜片鉗技術
1992年 E.H.費希爾、E.G.克雷布斯(美國人)
發現蛋白質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R.J.羅伯茨(美國人)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 A.G.吉爾曼、M.羅德貝爾(美國人)
發現G 蛋白及其在細胞中轉導信息的作用
1994年 曾邦哲(中國人)
提出基因對應蛋白質、酶系統結構相互作用調控生理與病理的系統遺傳學
1995年 E.B.劉易斯、E.F.維紹斯(美國人)、C.N.福爾哈德(德國人)
發現了控制早期胚胎髮育的重要遺傳機理,利用果蠅作為實驗系統,發現了同樣適用於高
等增有機體(包括人)的遺傳機理
1996年 P.C.多爾蒂(澳大利亞人)、R.M.青克納格爾(瑞士人)
發現細胞的中介免疫保護特徵
1997年 S.B.普魯西納(美國人)
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 朊蛋白(PRION)並在其致病機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
傑出貢獻
1998年 R.F.福爾荷格特、L.J.依格那羅和F.穆萊德
發現一氧化一氮在心血管系統中作為信號分子
1999年 Gunter Blobel
發現控制細胞運輸和定位的內在信號蛋白質
2000年 阿爾維德·卡爾松(瑞典人)、保羅·格林加德(美國人)、埃里克·坎德爾(奧地利人)
在“人類腦神經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的重要發現。

2001-2006

2001年 利蘭·哈特韋爾(美國人)、蒂莫西·亨特(英國人)和保羅·納斯(英國人)
發現了細胞周期的關鍵分子調節機制
2002年 悉尼·布雷內(英國人)
他選擇線蟲作為新穎的實驗生物模型,這種獨特的方法使得基因分析能夠和細胞的分裂、分化,以及器官的發育聯繫起來,並且能夠通過顯微鏡追蹤這一系列過程。
羅伯特·霍維茨(美國人)
他發現了線蟲中控制細胞死亡的關鍵基因並描繪出了這些基因的特徵。
約翰·蘇爾斯頓(英國人)
他的貢獻在於找到了可以對細胞每一個分裂和分化過程進行跟蹤的細胞圖譜。
2003年 保羅-勞特布爾(美國人)和彼得-曼斯菲爾德(英國人)
兩人以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領域的發現而獲獎。
2004年 理察·阿克塞爾(美國)、琳達·巴克(美國)
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作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2005年 巴里·馬歇爾澳大利亞)、羅賓·沃倫諾貝爾(澳大利亞)
發現了導致胃炎胃潰瘍的細菌
2006年 安德魯一費里和克拉格-米洛(美國)
他們發現了RNA干擾現象

主要內容

圖書簡介

《生理學》在第1版《生理學》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借鑑了美、英、加、澳等國最新生理學教材的內容和編排特色,力求有所創新。《生理學》共分為十三章,按系統分述,力求圖文並茂。在內容上,《生理學》加強了本學科與臨床實踐的聯繫,注重讓學生了解從實驗推導結論的科學思維形成過程,適度地引入前沿知識,反映最新進展。如補充了生理學發展的簡史和展望、細胞的信號轉導、膜的被動電學特徵、高血壓前期概念(JNC7)及2007年歐洲血壓新的分類標準(ESH/ESC)、心室肌細胞動作電位內向整流鉀通道、血管中膜外膜的分泌功能、血糖指數、肝臟生理、神經元的再生與增殖等新的內容。《生理學》注重結合生活實際,如補充了咳嗽噴嚏反射、出汗和飲水後尿量的變化等現象的生理機制。《生理學》還糾正了以往一些教材中的疏漏之處,如心肌細胞膜內外的離子濃度心血管中樞所在部位等。每章正文後附有啟迪思維的複習思考題和適合學生雙語學習的英文小結,參考文獻和導航網站有利於學生的主動學習研究性學習。《生理學》末設有漢英名詞索引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理學概述
一、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二、生理學與醫學的關係
三、生理學研究的三個水平
第二節 生理學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三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一、新陳代謝
二、興奮性
三、適應性
四、生殖
第四節 機體的內環境、穩態和生物節律
一、內環境和穩態
二、生物節律
第五節 生理功能的調節
一、自身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三、神經調節
第六節 人體內自動控制系統
一、反饋控制系統
二、前饋控制系統
第七節 生理學發展的回顧和展望
一、生理學發展的回顧
二、生理學展望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 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一、膜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
二、細胞膜的物質轉運功能
第二節 細胞的信號轉導
一、信號轉導概述
二、膜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三、核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第三節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二、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三、閾下刺激局部興奮
四、細胞膜的被動電學特性及對生物電信號的影響
五、組織的興奮和興奮性
第四節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骨骼肌的興奮和收縮機制
二、骨骼肌收縮的形式和影響骨骼肌收縮的因素
三、平滑肌的結構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 血液
第一節 血液概述
一、血液的組成
二、血液的功能
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第二節 血細胞
一、造血過程
二、紅細胞
三、白細胞
四、血小板
第三節 生理性止血
一、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二、血液凝固與抗凝系統
三、纖維蛋白溶解與抗纖溶
第四節 血型
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二、紅細胞血型
三、輸血
第四章 血液循環
第一節 心臟的生物電活動
一、心肌細胞的電活動
二、心肌的電生理特性
三、心電圖
第二節 心臟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細胞的收縮舒張
二、心臟的泵血機制
三、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價
四、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五、心音
第三節 血管生理
一、血管的分類及功能
二、血流動力學
三、動脈血壓與動脈脈搏
四、靜脈血壓靜脈回心血量
五、微循環
六、組織液
七、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四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三、組織血流量的自身調節
四、動脈血壓的長期調節
第五節 特殊器官循環
一、冠脈循環
二、肺循環
三、腦循環
第五章 呼吸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七章 能量代謝
第八章 體溫
第九章 尿液的生成與排泄
第十章 感覺器官的功能
第十一章 神經系統
第十二章 內分泌系統
第十三章 生殖

內容簡介

圖書簡介

《生理學(供臨床、基礎、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根據培養目標和教學大綱要求,系統介紹了生理學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全書力求做到概念簡明,表達準確,邏輯條理清晰,內容深入淺出、易懂,圖文並茂,有利於教學和學生自學。部分知識點以“知識連結”方式介紹了新知識、新進展、與臨床工作的聯繫等,增強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啟發性。每章後的複習思考題便於學生複習檢測。書後列出的“參考文獻”為學生尋求相關知識提供了途徑。教材還特將“衰老”作為一章,較系統地介紹了衰老與壽命、老年人機體功能變化、心理特點、延緩衰老的途徑等,為各校教學提供參考。本書可作為高等醫藥院校臨床醫學中西醫結合臨床、中醫學、針灸推拿、預防、基礎、口腔、麻醉、影像、護理、法醫等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作為研究生及青年教師的參考用書。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1節 生理學的研究內容和方法
一、生理學的研究內容
二、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2節 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一、新陳代謝
二、興奮性
三、適應性
四、生殖
第3節 機體的內環境及其穩態
一、體液與內環境
二、穩態
第4節 機體功能的調節 與自動控制原理
一、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 方式
二、機體功能活動的控制系統
第2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1節 細胞膜的跨膜物質轉運
一、細胞膜的基本結構
二、細胞膜的跨膜物質轉運方式
第2節 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
一、細胞的跨膜信號轉導概念及特徵
二、跨膜信號轉導的主要途徑
第3節 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一、細胞的生物電現象及其記錄方法
二、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三、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四、細胞興奮的引起和傳導
五、細胞興奮後興奮性的周期性變化
第4節 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一、骨骼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二、平滑肌細胞的收縮功能
第3章 血液
第1節 血液的組成與特性
一、血液的組成及血量
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三、血液的功能
第2節 血細胞生理
一、紅細胞
二、白細胞
三、血小板
四、血細胞的生成、調節 與破壞
第3節 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二、纖維蛋白溶解
第4節 血型與輸血
一、血型與紅細胞凝集
二、紅細胞血型
三、輸血原則
第4章 血液循環
第1節 心臟的泵血功能
一、心臟泵血的過程和機制
二、心臟泵血功能的評定
三、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四、心臟泵血功能的儲備
五、心音心音圖
第2節 心肌的生物電活動和生理特性
一、心肌細胞的分類
二、心肌細胞的生物電現象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四、體表心電圖
第3節 血管生理
一、各類血管的結構及功能特點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壓
三、動脈血壓和動脈脈搏
四、微循環
五、組織液、淋巴液的生成與回流
六、靜脈血壓和靜脈回心血量
第4節 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一、神經調節
二、體液調節
三、自身調節
第5節 器官循環
一、冠脈循環
二、肺循環
三、腦循環
第5章 呼吸。
第1節 肺通氣
一、呼吸道的結構與功能
二、肺通氣原理
三、肺容積肺容量
四、肺通氣量肺泡通氣量
第2節 呼吸氣體的交換
一、氣體交換的原理
二、氣體交換的過程
三、影響肺泡氣體交換的因素
第3節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一、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二、氧的運輸
三、二氧化碳的運輸
第4節 呼吸運動的調節
一、呼吸中樞
二、呼吸節 律的形成
三、呼吸運動的反射性調節
四、病理性周期性呼吸
第6章 消化和吸收
第1節 概述
一、消化道平滑肌生理特性
二、消化腺分泌功能
三、消化道的神經支配及其作用
四、消化道內分泌功能
第2節 口腔內消化
一、唾液的分泌
二、咀嚼與吞咽
第3節 胃內消化
一、胃液的分泌
二、胃的運動
第4節 小腸內消化
一、胰液
二、膽汁
三、小腸液
四、小腸的運動
第5節 大腸的功能
一、大腸液和大腸內細菌的作用
二、大腸的運動和排便
第6節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及機制
二、主要營養物質的吸收
第7章 能量代謝和體溫
第1節 能量代謝
一、機體的能量來源與去路
二、能量代謝的測定
三、影響能量代謝的因素
四、基礎代謝
第2節 體溫及其調節
一、人體正常體溫及生理變動
二、機體的產熱與散熱
三、體溫調節
第8章 腎的功能
第1節 腎的結構與腎血液循環特點
一、腎的結構
二、腎的血液循環特點
三、腎血流量的調節
第2節 腎小球的濾過功能
一、濾過膜及其通透性
二、腎小球有效濾過壓
三、腎小球濾過率濾過分數
四、影響腎小球濾過的因素
第3節 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一、na+、c1-和水的重吸收
二、hco3-的重吸收與hi-的分泌
三、nh3的分泌與h+、hco3的轉運的關係
四、k+的重吸收和分泌
五、鈣的重吸收
六、葡萄糖胺基酸的重吸收
第4節 尿液的濃縮和稀釋
一、尿濃縮和稀釋的過程
二、尿農縮和稀釋的機制
三、影響尿濃縮和稀釋的因素
第5節 尿生成的調節
一、腎內自身調節
二、神經和體液調節
第6節 血漿清除率
一、血漿清除率的測定方法
二、測定血漿清除率的意義
第7節 尿的排放
一、膀胱與尿道的神經支配
二、排尿反射
第9章 神經系統
第1節 神經系統的基本組成與功能
一、神經元與神經纖維
二、神經膠質細胞
第2節 神經元間的信息傳遞
一、突觸的結構與分類
二、經典化學性突觸傳遞
三、神經遞質與受體
第3節 反射中樞活動的一般規律
一、反射與反射中樞
二、中樞神經元聯繫方式
三、反射中樞內興奮傳遞的特徵
四、中樞抑制
第4節 神經系統的感覺分析功能
一、脊髓的感覺傳導功能
二、丘腦及其感覺投射系統
三、大腦皮質的感覺分析功能
四、痛覺
第5節 神經系統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一、脊髓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二、腦幹對肌緊張和姿勢的調節
三、小腦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四、基底神經核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五、大腦皮質對軀體運動的調節
第6節 神經系統對內臟活動的調節
一、自主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二、內臟活動的中樞調節
第7節 腦的高級功能
一、大腦皮質的生物電活動
二、覺醒和睡眠
三、學習與記憶
四、語言寸樞和大腦皮質功能的一側優勢
第10章 感覺器官
第1節 概述
一、感受器與感覺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第2節 視覺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
二、視網膜的感光換能功能
三、與視覺有關的幾種生理現象
第3節 聽覺器官
一、外耳中耳傳音功能
二、內耳的感音作用
第4節 前庭器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裝置和適宜刺激
二、前庭反應眼震顫
第5節 嗅覺與味覺
一、嗅覺
二、味覺
第11章 內分泌
第1節 概述
一、激素的分類
二、激素的傳遞方式
三、激素作用的特徵
四、激素作用的機制
第2節 下丘腦與垂體
一、下丘腦與垂體的聯繫
二、腺垂體
三、神經垂體
第3節 甲狀腺
一、甲狀腺激素的合成與代謝
二、甲狀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三、甲狀腺功能的調節
第4節 甲狀旁腺和甲狀腺c細胞
一、甲狀旁腺激素
二、降鈣素
三、1,25-二羥維生素d3
第5節 腎上腺
一、腎上腺皮質
二、腎上腺髓質
第6節 胰島
一、胰島素
二、胰高血糖素
第7節 其他激素
一、前列腺素
二、松果體的激素
三、瘦素
第12章 生殖
第1節 男性生殖
一、睪丸的生精功能
二、睪九的內分泌功能
三、睪丸功能的調節
第2節 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二、卵巢的內分泌功能
三、卵巢功能的調節
四,月經周期
第3節 妊娠與分娩
一、受精與著床
二、胎盤激素與妊娠的維持
三、分娩
四、授乳
第4節 性生理
一、性成熟的表觀
二、性反應
三、性行為的調節
第5節 避孕的生理學基礎
一、影響生殖細胞生成和成熟
二、防止卵受精
三、影響著床
四、使胚胎由於宮排出
第13章 衰老
第1節 衰老與壽命
一、衰老的定義與機制
二、人的壽命
第2節 老年人機體功能變化
一、外貌—形體的變化
二、機體構成成分的變化
三、組織器官的基本變化
四、各系統功能的變化
第3節 老年人心理特點
一、記憶力減退
二、液態智力晶態智力互補
三、情緒穩定性下降
四、性格變化特點
第4節 延緩衰老的途徑
一、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理狀態
二、堅持適當的勞動和運動
三、科學合理的飲食調養
四、積極防治疾病
五、保證合理的休息和睡眠
六、保護和創造宜居環境
參考文獻
中英文索引

圖書信息1

生理學
作 者: 王庭槐 主編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時間: 2008-4-1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生理學
開 本: 大16開
I S B N : 9787040239768
定價:¥51.00

圖書信息2

書名:生理學(國家“十五”規劃教材)
ISBN:730904334
作者:姚泰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定價:68
頁數:604
出版日期:2005-2-1
版次:1
開本:16開
包裝:平裝
簡介:生理學是生物科學的一個分支,是以機體的基本生命活動、各個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功能表現的物理和化學本質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科學。對於醫學生來說,生理學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學科課程。醫學生必須在學習和掌握生理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學習生理學、藥理學臨床醫學。這本教材的對象主要是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醫學生。教材的內容在一般五年制教材的基礎上有所加深,並增加了一些比較新的知識。全書分緒論、細胞的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和吸收能量代謝和體溫、尿的生成和排出感覺器官的功能、神經系統的功能、內分泌和生殖共12章,總的篇幅比一般五年制教材增加約1/3。各章的內容都是從細胞和分子以及器官的水平上敘述機體的各種功能,使學生能了解構成人體各個系統的器官則細胞的正常活動過程,各個器官、細胞的功能表現的內部機制,特別是不同細胞、器官、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並理解人體作為一個整體,其各部分的功能活動是互相協調、互相制約,從而能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保持各種生理過程的穩態。本書除了介紹生理學的知識外,還對有些重要的或典型的生理學知識的實驗構思和技術方法作一定的介紹,目的是使學生不僅能知道生理學知識的具體內容,而且能知道生理學知識是怎樣得來的,學習和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性思維的能力。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
一、 生理學的任務
二、 生理學研究的不同水平
第二節 機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第三節 機體生理功能的調節
一、 神經調節
二、 體液調節
三、 自身調節
第四節
體內的控制系統
一、 非自動控制系統
二、 反饋控制系統
三、 前饋控制系統
第二章 細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節 細胞膜的結構和物質轉運功能
一、 膜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
二、 物質的跨膜轉運
第二節 細胞的信號轉導
一、 G蛋白耦聯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二、 酶聯型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三、 離子通道型受體介導的信號轉導
第三節 細胞的電活動
一、 細胞膜的被動電學特性
二、 靜息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三、 動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四、 細胞的電活動與離子通道
五、 組織的興奮和興奮性
第四節 肌細胞的收縮
一、 橫紋肌
二、 平滑肌

圖書信息3

作 者:朱大年王庭槐 主編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生理學第八版
出 版 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3-3-1
版 次:8頁 數:455字 數:826000
印刷時間:2013-3-1開 本:大16開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I S B N:9787117171298包 裝:平裝

圖書信息4

書名:生理學(供臨床、基礎、預防、口腔醫學類專業用)
書號:9787302279778
生理學(生物科學分支)
生理學
作者:朱大誠、於遠望
定價:42元
出版日期:2012-2-10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圖書五

書籍信息
作者:朱大年 主編
定價:39.00元
頁數:320頁
ISBN:978-7-309-06280-9/R.1049
字數:434千字
開本:16 開
裝幀:平裝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內容簡介
本教材為2002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高等職業教育教材《人體解剖生理學》的修訂本。根據教育部“十一五”全國規劃教材的目錄,《人體解剖生理學》經本次修訂後分為《人體解剖學》和《生理學》兩本教材。本教材適用於醫學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教材共分12章 ,主要介紹人體及其各組成部分(系統、器官、組織和細胞)在正常情況下表現出的各種生命現象、活動規律及其產生機制,內外環境變化對機體生理功能的影響以及機體為適應環境變化而進行的各種調節 ,並揭示各種生理功能在整體生命活動中的意義。本教材第一、第二章關於內環境及其穩態、人體生理功能的調節 、跨細胞膜物質轉運和信號轉導、細胞生物電現象、肌細胞的收縮功能等內容具有總論性質,第七章關於能量代謝和體溫的內容也不限於某一系統,其餘各章則按系統,如血液、血液循環、呼吸、消化、泌尿、感官、神經、內分泌和生殖等,分別介紹各系統生理功能。每章 前面有學習綱要,後面有適量習題。全書後附錄有部分習題答案、漢英索引和參考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