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天

生天

生天,漢語詞語,文言之中解釋為升上天空,佛學之中解釋為生天即生於天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生天
  • 讀音:shēng tiān
  • 解釋:升上天空 
  • 出處:南朝 梁 何遜 《七召》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俄而夕騖東返,落日西懸,綺霞映水,蛾月生天。”
佛教謂行十善者死後轉生天道。
《正法念處經·觀天品》:“一切愚痴凡夫,貪著欲樂,為愛所縛,為求生天,而修梵行,欲受天樂。”《法苑珠林》卷三一引《雜寶藏經》:“我聞石室比丘尼,若能信心出家,一日必得生天。” 唐 李紳 《龜山寺魚池》詩:“汲水添池活白蓮,十千鬐鬣盡生天。凡庸不識慈悲意,自葬江魚入九泉。” 嚴復 《和荊公》:“生天成佛者,都是有犧牲。”
佛學:生天即生於天界
印度自古即有生天的思想,認為現世積善業、福德,死後即能生於天界樂土。據《梨俱吠陀》的說法,人死則肉體趨於毀滅,但靈魂不滅。死者的靈魂前往死王閻摩(Yama)支配的天界樂土。此一樂土是充滿光明、歌舞、音樂的理想境界。為生於此天界樂土,生前必須祭神或對婆羅門行布施,並須持守各種誓戒(vrata)、實踐苦行(tapas)。而戰死於沙場的勇士,也可生於天上的樂土。《梵書》文獻中的說法也與《梨俱吠陀》相同,但認為天界的福樂並非永恆,在天界也有再死的現象。為避免再次死亡,必須舉行特別的祭祀,並修各種善行。
又,勝論學派主張如依循吠陀的規定而行,則死後得以生天(abhyudaya),但仍未能脫離輪迴(解脫)。因此,必須研究六句義及實踐瑜伽,以達解脫之境。
佛教採取印度的因果業報說,而說施論(da^na-katha^)、戒論(si^la-katha^)、生天論(sagga-katha^)三論。世尊為引導完全不知佛法者信仰佛教,說應對修行者或窮困者行布施,以及持守不殺、不盜、不淫等戒,積福德,則得死後必生於天國的果報。其次,於闡明諸種欲望之惡、離欲之功德後,說四諦、八正道之教。此稱次第說法。生天論則為引導眾生信仰佛教的初步教法,與所謂作惡則墮地獄之教同屬方便說。
另外,部派佛教之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等四種聖者,其中一來是一度生於天界,但因煩惱未盡而須再回到人間一次之聖者。大乘佛教則強調成佛說較生天論更為殊勝、透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