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延續:器官移植的全球語境與地方實踐》是余成普創作的人類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8月。
該書基於田野調查,以身體為核心分析概念,討論移植病人的後移植生活、器官捐贈的文化意義以及器官交易問題。該書所述的身體理論至少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身體內各個器官相互關聯,處於整體之中,即部分與整體的平衡和系統關係;(2)身體是生物性和社會文化性的雙重存在,即個體的身體苦痛和體驗與有關身體和器官的文化隱喻和社會意義,乃至與廣泛的政治經濟結構糾纏在一起;(3)傳統和現代相互交織與碰撞,共同發生在移植者和捐贈者身體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生命的延續:器官移植的全球語境與地方實踐
- 作者:余成普
- 首版時間:2017年8月
- 字數:219千字
- 類別:人類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介紹選題和田野進入過程;在批判性地分析已有的人文社會科學(主要是法學、倫理學、心理學)對器官移植研究的基礎上,重點討論了人類學研究器官移植的路徑。第二部分的主旨在於通過移植病人後移植生活世界的描述,展現一個具體的、完整的身體圖景。貫穿全書的“身體”既作為一個系統機體,同時也是生物性和社會文化性的共同存在。傳統與現代的力量相互交織,烙刻在移植者的身體上。該書分別以抗拒的身體、被管理的身體、隱喻的身體展現移植病人的身體體驗。第三部分討論了器官捐贈的文化敏感性與中國實踐,以身體為切入點,釐清了器官捐贈作為生命禮物的發生過程,解釋器官捐贈的複雜性以及器官短缺的文化根源。第四部分主要討論器官交易與身體商品化問題,闡明器官的全球交易和活體器官交易顯示出移植技術的另一面,即生物性暴力。
作品目錄
第一章 緒論 | ||
上編 移植病人的後移植生活 | 中編 器官捐贈的文化意義 | 下編 器官交易與身體的商品化 |
第二章 抗拒的身體 第三章 被管理的身體 第四章 隱喻的身體 | 第五章 贈予 第六章 獲取與分配 第七章 回饋 | 第八章 全球化與器官移植 第九章 活體器官交易 第十章 總結與討論 |
創作背景
2009年7月,余成普進入中山大學人類學系工作。他查閱文獻時發現不僅社會學家和社會政策學家在研究血液捐贈時提及器官捐贈,許多人類學者已經通過民族志的方法深入地探討了這個醫療現象,醫學人類學的專業期刊甚至還開闢專欄討論這個話題。無論是與其既有研究的銜接,還是從大量可供對話的專業文獻角度,以及器官捐贈本身經常占據媒體頭條的公共性來說,器官移植和捐贈的人類學研究無疑引起了他的興趣。其在博士後出站報告《器官移植病人的後移植生活:一項身體研究》基礎上,加入了對器官捐贈和器官交易的考察,最終形成專著《生命的延續:器官移植的全球語境與地方實踐》。
作品思想
該書對器官移植的認知論基礎、移植者的身體體驗、器官捐贈的文化敏感性以及器官交易的生物暴力的研究,並不是要否認器官移植技術對移植者生命延續的貢獻,而是堅持如下立場:器官移植技術並不是不受文化限制的科學系統,它本身就植根於特定的文化前提和認識論基礎;移植者的身體體驗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下表現出微妙的且重要的差異;器官移植技術以及器官捐贈和器官交易,表明了技術的實施和套用與生命倫理、家庭道義、主流意識形態,乃至與社會結構聯繫在一起,具有實踐和道德的意義。
移植者器官的替換,打破了身體的內在平衡,也逾越了人們觀念中身體的既有邊界。新的移植物作為他者的器官,攜帶了他者的身份屬性,模糊了自我與他者的界限,使移植者處於生理排斥和文化排斥的衝突境地。身體及器官不僅是一團“肉體”,還賦予了諸多的象徵和隱喻,疾病成為人們試圖隱瞞的對象。而個體化和地方化的移植手術和後期護理,也在現代性的浪潮下,成為全球移植產業的一部分。在移植者的後移植生活里,人類看到的是傳統和現代的交織、科學和人文的融合、自然與文化的糾纏,而身體就是它們競爭的場域。
在器官捐贈上,以身體為中心重新思考已有的人類學研究,作者發現,人類學的經典禮物理論還不能很好地解釋器官捐贈作為生命禮物的事實。生命的禮物擴充了傳統禮物的贈予—接受—回饋的模式,作為一部分醫學事實,在器官的獲取、分配和調節上充斥著醫學的權力,在這形式化的流動模式背後,不再是贈受雙方權利義務關係和簡單互惠的發生邏輯,而是對生命、死亡、身體的敬畏,以及多方參與的人道回饋。生命禮物與傳統禮物的諸多差異,究其根源在於捐贈的不是外在的“物”,而是人類的身體和器官,它與人的主體性和醫療實踐息息相關。器官作為人身體和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承載著人類對自我的認識,對生命的敬重,對自我與親屬關係的理解,以及對人死後世界的想像。這樣,相對於普通的禮物,器官作為禮物,增添了其文化的生命力,體現了自然—文化的整體性。
面對移植技術喜憂參半的後果,研究者需要做的是在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合乎中國文化情境的器官移植之路。就器官捐贈而言,實踐證明,拿來主義的、急功近利的、一蹴而就的做法在中國難以奏效。捐贈體系建設的每一步都具有社會文化的地方性意義。沒有對中國社會文化環境的深刻理解,一切照搬照做的行為都注定遭受挫敗。因而,適時總結捐贈體系建設過程的經驗和教訓,將有利於建構符合中國文化情境的捐贈體系,推動移植事業的順利發展。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生命的延續:器官移植的全球語境與地方實踐》 | 2017年8月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978-7-5203-0904-2 |
作者簡介
余成普,男,安徽金寨人,現任中山大學人類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院長。2021年入選中央組織部“國家高層次人才特殊支持計畫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