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圓柱狀,長10-12厘米,直徑6-9毫米。 莖自基部3-4分枝,每個分枝向上不再分枝,高20-50厘米,直徑3-6毫米。
葉互生,長橢圓形至卵狀長橢圓形,長1-3厘米,寬5-7毫米,先端鈍,中部以下略寬或漸狹,變異較大,基部楔形或近楔形,兩面無毛,全緣;側脈羽狀,不明顯至清晰可見;總苞葉5-8枚,與莖生葉同形;傘幅5-8,長2-4厘米;苞葉常3枚,卵圓形,長約6毫米,寬4-5毫米,先端圓,基部漸狹。
花序單生於二歧分枝頂端,基部近無柄;總苞杯狀,高約2毫米,直徑約1.5毫米,邊緣4裂,裂片三角形或近舌狀三角形;腺體4,半圓形,淡黃褐色。雄花多枚,伸出總苞;雌花1枚,明顯伸出總苞之外;子房被稀疏的刺狀或瘤狀突起,變異幅度較大;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微2裂。
蒴果球狀,長與直徑均約3.5毫米,果脊上被稀疏的刺狀或瘤狀突起;花柱宿存,成熟時分裂為3個分果爿。種子卵狀,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灰褐色,腹面具淡白色條紋;種阜盾狀,具極短的柄。花果期6-7月。
本種是我國西半部果具瘤的廣布種類之一,變異幅度較大;但其穩定的特徵是總苞葉和傘幅均為5-8,且種子小,灰褐色,盾狀種阜基部具極短的柄易與其它種類區別。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500米至2,700米的地區,常生於林緣、草甸、山坡或沙石礫地區.
分布範圍
產於河南(西北部)、四川、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東部)和西藏。分布於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和喜馬拉雅。模式標本采自喜馬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