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由石錫銘個人獨資編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甘肅金石錄
  • 作者:石錫銘
  • 出版時間:2011年8月
  • 出版社甘肅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6040737
書籍簡介,自序節錄,出口轉內銷的甘肅文化現象,甘肅金石 豐富雄厚,甘肅文化 今不如昔,空谷絕響 千古幽幽,編輯說明,作者介紹,

書籍簡介

《甘肅金石錄》是石錫銘先生從1998年始蒐集,八易其稿,至2022年再次印刷,歷時24年。
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包含秦前、秦漢、晉魏南北朝、隋唐、宋(含西夏、五代十國)、元、明、清、中華民國、1950年後、待斷代、補遺等各一編,分十二編、373卷,上、下兩冊。總計230.4萬字,存目4535條。石錫銘先生一人之力,半生心血,獨資編纂《甘肅金石錄》,一言以蔽之:為甘肅文史做出突出貢獻。
央視編導徐而緩在《甘肅金石錄》的序中寫道:“石錫銘先生是當今中國難得的、具有文化自覺的金石學家。他用二十多年的時間,靜下心來磨一劍,精心打造《甘肅金石錄》,僅憑一家、一己之力,完成了本該是甘肅大學、甘肅社會科學院、甘肅文物局或甘肅文史委等單位集眾人之力、多年才能完成的一項工作。”(《甘肅金石錄序》)。
《甘肅金石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局”的“作品登記證書”的登記號:國作登字-2022-A-10010575。
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

自序節錄

出口轉內銷的甘肅文化現象

二十世紀前後,甘肅有兩大發現,一是敦煌藏經洞,二是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墓。但這兩個文化現象是:地名留在了甘肅,“文化研究”都是“出口轉內銷”。
甘肅金石錄
甘肅金石錄
敦煌文物,精品都在國外,最早的研究在國外,研究的集大成者不在甘肅;即“敦煌文化”是徹頭徹尾的出口轉內銷式的文化。
位於甘肅禮縣的秦人第一陵園,即大量大堡子山秦皇陵文物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被倒賣出國,文物精品出口到了國外,研究又一次起源國外,集大成者不在甘肅。
甘肅的這種奇特文化現象值得深思。

甘肅金石 豐富雄厚

甘肅金石以內容為緯,豐富雄厚,令人驚嘆。
1、彌補正史缺失,糾正正史謬錯。
如武威的《武禹亭碑記》載:“……是時府君已兩中箭傷,……府君之死事安平,顛末如此,今距二十餘年矣。時不孝瑤、琚、瓚還鄉省墓,安平之役竟不獲執,羈勒從侍絕纓血刃於仇虜之胸,以身分難,痛何如哉。”碑文詳述了武威人武克勤在台灣安平之役陣亡的經過,尤其功被“侵占”,“顛末如此,今距二十餘年”。
此類彌補史料缺失、側面印證個別正史虛偽性的金石資料,比比皆是,是金石文字中存量最多的一類資料。
2、武都柳林鎮的《階州太守田公刺虎記碑》可以知道,約900年前,隴南山高林密,老虎成群。因此,《階州太守田世雄刺虎記》之類的金石資料是研究甘肅乃至西北生態演變的珍貴石刻檔案。
水資源是甘肅現在及以後的主要問題。如武威高頭壩與烏牛壩之間的爭水糾紛,已成為河西水案的典型案例。從碑文中可知,僅在康熙年間,大的糾紛有11次;雍正年間,大的糾紛有3次;乾隆年間,大的糾紛3次。說明,水對甘肅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
3、不同時期的文化、教育、宗教以及倡導勤儉、節約、務實的生活態度的碑刻銘文。如涼州知府歐陽永裿撰寫的《敦節儉條約碑》,和今天國家提倡的勤儉節約一脈相承。
4、反映籍貫、族群、姓氏的淵源變遷的金石資料,為研究甘肅此類問題保存了珍貴資料。如李唐王朝,著名於世,記載各異,有的“隴西成紀人”,有的“隴西狄道人”,有的“隴西人”。但都好像刻意隱瞞“隴西鮮卑人”的歷史。
5、改姓、賜姓是姓氏研究的一個範疇。《甘肅金石錄》資料中,如《唐武威郡人安暐即李國珍墓誌》載“特賜嘉名,改氏皇姓。”。《唐隴西李氏獨孤季膺墓誌》載“潤州司馬獨孤公……諱季膺,字季膺,本隴西李氏,隋文帝賜獨孤氏。皇唐玄宗時復舊,代宗時又歸所賜。”隴西李氏改為獨孤氏,旋又改為李氏的一個反映。
6、甘肅經常地處邊陲,戰亂頻繁,因此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創傷的碑刻非常多。
7、通過建學宮、修寺廟等提倡良好社會風尚和反映風俗習慣的金石資料,存文最多。
8、金石是傳統文化的體現,也是傳承的主要載體。《史記·曆書》“彊梧大荒落四年” 唐司馬貞索隱:“強梧,丁也。大芒駱,巳也。”,這些古代時間、乾支等稱謂,五花八門,豐富極了。
9、特殊金石資料,彌足珍貴。如慶陽市正寧縣宮河鎮鄧家川村玉皇廟的一塊明正德年間石質地契,是一份難得的經濟史資料。這可能是全國範圍內難得一見的石質地契。
10、大唐帝國李家的後代。為了便於編輯,大唐皇族統一於“隴西李唐皇室”名下。
11、甘肅人對文物的漠視,是思想貧窮的一種體現。如大到敦煌、禮縣大堡子山文物的破壞,小到碑刻的不重視,比比皆是,不再贅述。

甘肅文化 今不如昔

內容為緯,則歲月成經。
《甘肅金石錄》所收錄的崆峒山上的《太昊碑》,是甘肅有記載的最早的碑刻;甲骨文中“尞”字的7種不同寫法彩陶及距今4500~4000年冶鑄青銅器銘等都證明,甘肅遠古時代的文化非常發達,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中華文明,逐黃河及其主要支流,自西向東、向南發展,而非傳統的自中原向西北發展。

空谷絕響 千古幽幽

本書取名《甘肅金石錄》,囊括隴西錫銘20年來積攢的甘肅金石資料的大部分內容。可以非常自信的說,這是甘肅乃至全國金石文化領域,靠個人的熱情和執著完成的獨一無二的文化大餐。
乞請名流、專家、教授、博士、學者人等,引用或者抄襲本書部分資料時,請註明出處,可乎?
嗚呼,雲中白鶴,正本追遠;千載寂寥,此著誰鑒?
是為自序。

編輯說明

隴西錫銘於1998年始蒐集甘肅金石資料,八易其稿,今彙編成冊,取名《甘肅金石錄》,意在編舊,不圖創新。
因歷代久遠及歷代戰火、破四舊、人為破壞等原因,歷代石碑、銘鐘實物九成以上精品金石實物已佚或存國外,在甘肅保存下來者不及一成,故隴西錫銘之《甘肅金石錄》以蒐集、整理文獻資料為主。
隴西錫銘認同馬衡之《中國金石學》及朱劍心之《金石學》部分分類。故紙質、瓷器、紡織品等為載體之古典資料不錄;漢簡及甲骨文等以陶器及木質為載體之文字,精錄部分。
《甘肅金石錄》按照現在行政區域編輯,個別篇幅少者,以“河西、隴東、隴中、隴南”等大致區域分卷輯存。
《甘肅金石錄》按秦前、秦漢、晉魏南北朝、隋唐、宋(含西夏、五代十國)、元、明、清、中華民國、1950年後的順序分編;斷代不明者,單獨《待斷代》一編。2016年5月開始整理目錄,之後再整理的資料,以《補遺》一編。計230.4萬字,存目4535條,分十二編、373卷,上、下兩冊。
1950年之後,蒐集有三百多篇金石資料,整體看來,文辭內容雷同較多,故僅選數十篇單列為“1950年後編”,做“承前啟後”之作用。
《甘肅金石錄》關於金石的形制、流傳過程等,不做考證。
《甘肅金石錄》基本原則是有文獻記載的甘肅金石資料,儘可能錄;籍貫確切是甘肅人,卻不在甘肅出土的有價值的墓志銘,精選部分。

作者介紹

石錫銘,甘肅隴西人。企業家、詩人、編纂人、金石學家。1998年提出智慧型化概念。同年創辦《機電智慧型化》,《工控智慧型化》、《儀器儀表智慧型化》、《建築智慧型化》等專業雜誌。2003年,創辦中國智慧型化網。個人作品:《智慧型化概念》、《隴西石門爺孫詩詞集》、《隴西秧歌大觀》、《近代隴西詩詞選》、《歷代隴西詩歌選評》(和中國第一位文學博士羅錦堂教授合著)《全隴詩》、《甘肅金石錄》、《西夏文成語詞典》。 入編《中國詩人大辭典》、《張掖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校史》等多部典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