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84年4月,甘棠箐遺址在江川區文物管理所開展的文物普查工作中被發現。
1989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的石製品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
2014年10月至2015年2月,雲南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對該遺址進行主動性發掘,初步判斷其地質時代應為早更新世。
2018年10月至2019年4月,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玉溪市江川區文物管理所和澄江市文物管理所組成了聯合考古發掘隊,第三次開展正式考古發掘工作。
遺址特點
甘棠箐遺址位於路居鎮上壩村委會龍潭村西南約1.5千米處的半山腰,山勢由西向東呈緩坡狀分布,保存較完整,遺址分布面積31077平方米,發掘面積共400多平方米。遺址發掘平均深度約6米,共分為20個地層單元,其中10~19層為文化層位,厚度約為3米左右。
甘棠箐遺址文化層為黃色粉砂層和灰黑色砂礫層,屬古湖濱相沉積,從中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這些動物的種類多為古人類狩獵的對象,不少骨化石表面還遺留有人工劃痕,說明此處曾是古人類肢解分食動物的場所。從工具類型形態特徵看,也支持這一推測:工具刃口多較銳利(如直刃刮削器、斜弧形凸刃),適於切割肉類,部分工具刃鈍(如深弧形凸刃)而適於刮掉動物皮內側的脂肪,錐鑽頭類工具(如石錐)則適於刺穿動物毛皮。部分石製品有一定程度的風化,有的石製品在一些棱脊(角)上還有自然碰撞留下的片疤,但多數石製品的加工打制痕跡仍然保存較好,沒有長距離搬運過的痕跡。遺址文化層中還發現了大量炭屑、燒灰和紅燒土,總的看來,生活在甘棠等遺址的古人類曾經在此打制石器,並利用它們加工所獲的獵物。通過對哺乳動物群成員、地層沉積、地理環境、地貌特徵的初步綜合判斷,江川甘棠箐遺址的年代極有可能是早更新世。
文物遺存
甘棠箐遺址發現了一處用火遺蹟;出土石製品25153件,其中石核658件,石片564件、初級砸擊斷塊102件,石器192件,廢品(含斷塊、斷片和碎屑等)23637件。石器的類型有刮削器(分單直刃、單凸刃、單凹刃、端刃、雙刃)、尖狀器、石錐、雕刻器、石核5類,其中刮削器占絕對主體,骨製品28件;木製品30餘件保存較好。
文物價值
甘棠箐遺址是雲南省發現的第一個中更新世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它的發現、發掘和研究為東亞地區古人類本地起源的學說提供了新的佐證,再次證明了滇中高原是人類起源的關鍵區域,同時也為中國舊石器早期文化的對比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遺址中發現的有機質遺物在中國和世界其它地區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都非常罕見,遺址發現的木製品,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木器研究的空白,是中國乃至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的新突破,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該遺址地層堆積為湖濱沼澤相沉積,地層堆積連續穩定,文化遺物豐富,是古人類生產、生活的原地埋藏遺址,構成了中更新世早期人類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活畫卷。
保護措施
甘棠箐遺址保護範圍以縣級文物保護碑為中心,文物保護邊界沿市級文物保護第一棵界樁順當地村民做農活的地埂小路至第二棵界樁,再到山腰田間公路邊沿的第三棵界樁,順田間公路至第四棵界樁,最後與第一棵界樁相連。
2013年5月15日,甘棠箐遺址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5月16日,甘棠箐遺址被評為“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甘棠箐遺址位於雲南省玉溪市
江川區路居鎮上壩行政村龍潭村。
交通信息
乘坐市內公共運輸江川-路居專線至上壩村站下車, 後往龍潭村西南步行約1.5千米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