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歷史
尼赫魯·甘地家族的祖先是
克什米爾富裕的
婆羅門,歷來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家族中不乏精通
梵文、法律和印度教教義的賢哲。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在其《自傳》中說,他的祖先於18世紀初離開故土,“到富饒的平原追求名利”。當時家族中一位名叫拉志·考爾的學者受皇帝垂青,進入
德里法院,遷進御賜的坐落在德裏運河河畔的新居。人們稱之為考爾·尼赫魯,意為運河旁的考爾,家族的姓氏便由此而來。
考爾的後代莫蒂拉爾是印度著名律師,諳熟業條,精通英語,工作努力,收入頗豐。他用積蓄在
阿拉哈巴德建起一座豪華公館,還雇用許多僕人。後來他又建了一幢現代樓房,稱為“歡喜宮”,老房子捐贈給印度國大黨作活動中心。莫蒂拉爾對歐洲特別是
英國文化非常崇拜,他的生活方式完全歐化。
1919年4月13日,
旁遮普省阿姆利則市發生了英國統治者鎮壓印度人民的大慘案,379人被殺,1200人受傷,英國人只是由於1650發子彈全部打光才停止射擊。慘案發生後,英國人還發布令人髮指的條例,甚至勒令許多有身份的市民在地上爬行,接著又逮捕了
聖雄甘地,企圖把他流放到緬甸去。
阿姆利則慘案震驚了全印度,點燃了印度人民仇恨的怒火,成為
印度歷史上一個轉折點,也是尼赫魯家庭的一個轉折點。慘案教育了莫蒂拉爾一家,使他們徹底改變了對英國人的態度。莫蒂拉爾從此不赴
政府大廈的盛宴。他辭去省立法會議中的席位,停止律師業務,積極投入爭取獨立的運動。在當年國大黨阿姆利則大會上,他當選為國大黨主席,逐步站到甘地的不合作運動一邊,並同甘地結下深厚的友誼。
在生活上,他拋棄了歐化的生活方式,回響甘地發起的“抵制英貨運動”,不再穿昂貴的賽維爾羅西裝,不再戴軟禮帽、打絲領帶,而改穿土布緊身褲和“阿其康”長袍,戴甘地帽。他還關閉了家裡的歐式廚房,拆除馬廄,削減僕役。為了抵制英貨,全家將從歐洲購置的西裝、天鵝絨、綢緞甚至洋娃娃都搬到歡喜宮的平台上,付之一炬。這一舉動成為阿拉哈巴德市民議論的中心,繼而轟動全國。
從此尼赫魯家族祖孫三代都積極投入爭取民族獨立的反英鬥爭。
20年代,莫蒂拉爾參與創立獨立黨。 他因積極從事政治活動多次被捕入獄。
1930年他再度被監禁,獲釋後不久,於1931年2月去世。
主要成員
尼赫魯
莫·尼赫魯的兒子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是一位堅定的民族主義者,國大黨左派領袖。
他1889年11月生於阿拉哈巴德,1905年赴英學習,獲自然科學
榮譽學位,後攻讀法律。他早在哈羅公學讀書時就對英國人的專橫跋扈感到憤慨,立下反英救國的志向。他在《自傳》中寫道,他夢想“手持利劍為保衛和解放印度而戰”。
1912年他回國後一方面在阿拉哈巴德高等法院擔任律師,一方面積極從事國大黨的活動。賈·尼赫魯對甘地的
非暴力思想非常讚賞。
1916年他在國大黨年會上初遇甘地,此後一直追隨這位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運動的政治、思想領袖。
1923年起,他幾度擔任國大黨書記等職務。
1936年經甘地推薦,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從此,他成為甘地的得力助手,同甘地並肩戰鬥,堅定而勇敢。他多次被捕入獄,先後被關押10年之久。
1947年6月,英國被迫提出把印度分為印度和
巴基斯坦的方案。同年8月15日
印巴分治,印度獨立。當日尼赫魯在制憲會議特別會議上宣布,舊時代已經結束,印度從此獲得生命和自由。尼赫魯出任第一任總理。
1952年舉行第一次大選,國大黨獲勝,尼赫魯再度出任總理。
1962年三任此職,先後主管政府工作16年半。尼赫魯執政後提出在印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類型社會”的目標。他說:“我們的社會主義將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共產主義,既不是蘇聯式的,也不是中國式的……”他制定了公、私營企業並舉的“混合經濟”政策。在他執政期間,
印度經濟有了相當的發展。
在國際上,
尼赫魯政府執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1950年4月與我國建交,1954年在周恩來總理倡議下共同宣布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同年他與巴基斯坦、緬甸、印尼和
錫蘭(現斯里蘭卡)等國領導人共同倡議召開
萬隆亞非會議。次年他又同
南斯拉夫總統狄托和
埃及總統納賽爾一同發起不結盟運動。
1964年5月,賈·尼赫魯病逝。
英迪拉
賈·尼赫魯去世一年多之後,他的女兒
英迪拉·甘地便當選為國大黨領袖並出任總理,成為印度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
英·甘地1917年11月生於阿拉哈巴德,早年留學
瑞士和
英國牛津大學,攻讀政治、歷史、人類學等。她自幼受祖父和父親影響而參加獨立運動,21歲加入國大黨,1942年她打破傳統習慣與信奉
拜火教的
帕西人費羅茲·甘地結婚。婚後不久,兩人就因參加抗英鬥爭一起被捕入獄。
印度獨立後,英迪拉常陪同父親參加外交活動,訪問過美、中、蘇、法等國,出席大英國協總理會議,參加
萬隆會議。
自1966年至1984年,英·甘地共任15年總理職務,還兼任過外交、國防、內政等部部長。她在執政期間,基本執行尼赫魯的內外政策。
1975年7月,她宣布十二點經濟政策,通過“
綠色革命”和“
白色革命”,基本上解決了糧食問題和牛奶供應。在外交上她推行偏向蘇聯而又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的政策,注重發展同第三世界關係。
英·甘地執政期間,雖取得一些成就,但由於一些政策失誤,如在印度實行緊急狀態法,培養次子
桑賈伊作接班人,強制選舉,出兵金廟等引起人民不滿,導致1984年10月31日英·甘地本人被三名
錫克衛兵槍擊身亡。
拉吉夫
1981年起從政,在母親被刺身亡後,他被推薦為總理。
1984年10月31日,在總統府
阿育王大廳,他以低沉的聲音宣讀就職誓詞。兩個月後,國大黨(英)在大選中獲勝,拉吉夫連任總理。
拉吉夫繼任總理,受命於危難之際。英·甘地被刺,激化了宗教紛爭,德里地區一片混亂。面對嚴重局勢,拉吉夫不計家仇,把保持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作為首要任務。他一面安葬母親,一面採取措施平息仇恨化解矛盾,迅速避免了教派仇殺的災難,穩定了局勢。拉吉夫執政後,採取科技興國的政策,提出要“用現代技術把印度帶進21世紀”。
他還制訂了一套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計畫,要進一步對外開放,引進技術和資金,改造本國企業。他認為,要順利發展經濟,解決印度眾多的社會問題,必須進行政治改革,整頓執政的國大黨。幾年來,拉吉夫採取一系列措施,使印度經濟以每年6%的增長速度向前發展。在對外關係上,他致力改善、緩和、發展同西方和鄰國的關係,強調和平裁軍和反對核戰爭。拉吉夫積極改善和發展同中國的關係,表示要把印中關係恢復到50年代的水平。
1989年印度大選,國大黨失利。由於政局不穩,1991年5月舉行一年半來的第二次大選,形勢對國大黨有利,多數人認為國大黨將會在本次大選中重新獲得多數,組成一個以拉吉夫為首的比較穩定的政府。可是極其不幸的事件發生了。5月21日,拉吉夫在印度南部競選時被炸身亡,年僅47歲。這位年輕的印度政治家的意外夭折,在印度和世界引起震驚。
拉吉夫遇刺身亡後,國大黨(英)工作委員會立即推舉其
遺孀為該黨主席,但被婉拒。該黨選舉資深政治家
納拉辛哈·拉奧擔任此職。這或許意味著自1947年印度獨立以來幾乎一直執政的
尼赫魯家族在印度政治舞台消失或暫時消失。
狀況
在拉吉夫·甘地死後,他的妻子
索尼亞·甘地又身不由己地捲入了印度的政治圈。於1998年出任國大黨主席並在2004年印度大選中獲勝。她本應成為總理,但她推辭了。 拉吉夫·甘地和索尼婭育有兒子
拉胡爾·甘地和女兒
普里揚卡·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