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殿瓦又名“瓦硯”。漢魏未央官銅雀台等諸殿瓦,瓦身如半個,面至背厚一寸弱,背平可研墨,唐宋以來,去其身以為硯,俗呼“瓦頭硯”。硯,也作“研”。唐貫休《禪月集·硯瓦詩》:“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參閱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硯譜》、《百寶總珍集·瓦硯》、明曹昭《格古要論·漢末未央宮瓦硯記》。有地名稱硯瓦。有地質名詞硯瓦山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硯瓦
- 別名:瓦硯
- 詞性:名詞
- 詞義:硯的通稱
基本介紹,地名,硯瓦山組,
基本介紹
硯瓦 拼音:yàn wǎ , 即瓦硯。舊常取古宮殿之瓦為硯,故名。後為硯的通稱。 唐 李鹹用 有《謝友生遺端溪硯瓦》詩。 元 喬吉 《水仙子·廉香林南園即事》曲:“玉龍筆架, 銅雀硯瓦,金鳳箋花。”
地名
浙江硯瓦山
以劉季晨、趙亞曾(1927)所發現硯瓦山組石灰岩(Yanwashan Fm,Yenwashan Fm)聞名。曾稱硯瓦山石灰岩,時代屬晚奧陶世艾家山期中期。分布於浙西、皖南一帶。命名地點在浙江西南的江山市與常山縣交界的硯瓦山。為淺海相碳酸鹽沉積,以淺灰綠色及紫黃色瘤狀灰岩為主,下部含牙形石P anserinus帶和P lingulatas帶,另外普遍含鸚鵡螺Sinoceras chinense yanwashanense、Michelinoceras huangnigangense、三葉蟲Oualocephalus tetrasulcatus、Xiushuilithus xiushuiensis及介形蟲等,厚54米。與下伏胡樂組呈整合接觸。本組與華中的寶塔組大體相當。
硯瓦山山清水秀。有天公山、雪坑尖、雙峰尖、龍坑崗、老虎岩、旗山等等,這些山海拔高度均在八九百米之間。東方有接納大湖山聖水的大塘溪,南障有來自江山的大陳溪,兩溪在硯瓦山中間地帶合二為一。清澈的溪水合攏後向北邊流淌至青石溪口,注入常山港。清澈流溪傍,有兩株苦楮樹把持村口。百年高齡,鬱鬱蒼蒼。有一座的古廟,高懸一匾。匾額上書魏體:乾隆三聖廟。經過精心修飾的古廟,不時有香菸繚繞,燭光搖曳。劉關張三聖護一地,風調雨順佑四方。
江蘇硯瓦山
江蘇硯瓦山在蘇州西郊的藏書鎮,因其山所出之石宜作硯材而得名,其中蘊藏的古腕足類化石也堪稱吳中一寶。北宋米芾《硯史》曾提及靈岩山下蠖村(在藏書一帶)村民世代以採石斫硯為業。明、清兩朝是蠖村石硯生產的高峰,清代吳中顧氏為硯雕世家,又以顧二娘硯雕技藝稱精絕。蠖村硯石質上乘,其色澤略近山西絳州澄泥硯,故有“澄泥石硯”之美譽。
湖南硯瓦池
在長沙市開福區東風路,命名源於自然風貌,當地有池塘如硯瓦。長沙開福區東風路街道硯瓦池社區的“8090黨支部”共有年輕黨員19名,他們雖然在不同的單位工作,但平時通過黨員QQ群、紅色微博等緊密聯繫在一起,定期開展文明交通勸導、空巢老人服務、福利院做義工等志願者活動,這些朝氣蓬勃的“8090”黨員用實際行動和創新手段服務民眾,受到了湖南省委和長沙市委的表彰。
河南濟源市硯瓦河村
(郵政編碼: 454682)以前是交通不便、經濟落後的窮山村,現在,在小浪底建管局和團市委駐大峪鎮硯瓦河村工作隊的帶領和人民民眾的努力下,硯瓦河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典型。
硯瓦河“三變”
硯瓦河“三變”體現在:
產業結構調整了
思想保守、觀念落後是硯瓦河人多年來無法脫貧致富的重要原因。硯瓦河村民眾以前以種植傳統作物為主,實際人均年收入遠遠低於全市平均水平。自去年小浪底建管局和團市委駐村工作隊駐村以來,隊員們通過入戶走訪、召開座談會、參觀考察等,對硯瓦河村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了全面規劃:利用水源地優勢,鼓勵民眾大力發展白菜制種業,目前已發展白菜制種150畝;組織民眾到坡頭鎮蓼塢村參觀薄皮核桃基地,有了典型示範的帶動,更加堅定了民眾產業結構調整的信心。目前,全村已發展薄皮核桃150畝,今年冬季將計畫再發展500畝,目前整地工作已結束。
村容村貌改變了
現在,硯瓦河村的大街小巷都是乾乾淨淨的。村民陳素珍感觸最深:以前這裡臭氣熏天,禽畜糞便流到路上,流到家戶門口,很髒。自從建起了沼氣池,這些糞便在村里成了寶,家家都搶著往自家沼氣池裡拉。陳素珍打開沼氣灶,只見藍色的火苗直往上冒。截至目前,全村已建成投入使用沼氣池70餘座。同時,該村投資40餘萬元,修通了4個居民組之間的道路,改善了村民的通行條件。移動基站的建成投用解決了村里多年不通行動電話的狀況,改善了村民的通訊條件。
致富門路拓寬了
投資20餘萬元建成的文化大院成了當地民眾學習和鍛鍊身體的陣地。駐村工作隊邀請農業專家、技術員到村里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使農民邊學邊用、學用結合,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通過參加各種技能培訓,一些農村青壯年農民紛紛走出大山,到發達地區打工,進一步拓寬了增收致富門路。日前,該村民眾還趁著閒暇時間前往北京參觀考察特色農業,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轉變了思想,增添了樂趣。如今,勞作一天的硯瓦河人來到文化大院唱歌跳舞、鍛鍊身體,過上了和城裡人一樣的休閒生活。
硯瓦山組
硯瓦山組(O2y)。系由劉季晨、趙亞曾(1927)所創的硯瓦山系發展而來,命名地點在江山硯瓦山。為灰綠色、紫紅色瘤狀泥質灰岩。其分布與黃泥崗組基本一致,但在金目塢、外棚、蓮花山等地也有出露。在構造上位於背斜核部或翼部。層理影像清晰,植被不發育。當它處於背斜核部時,多為北東向展布的谷地或山鞍地形,谷地間旱地、村落分布交集中。當它為翼部地層時,則為北東向斷續展布的塊狀丘陵地形。與下覆地層的界線清楚本組岩性下部為灰黑色微晶灰岩夾鈣質頁岩、灰綠色瘤狀泥灰岩,中部為紫紅色瘤狀泥灰岩,上部為灰色瘤狀泥灰岩、灰色礫屑灰岩夾鈣質頁岩。產三葉蟲:Remopleurides(漿肋蟲)、Nileus(寶石蟲)、Jiangxilithus(江西三瘤蟲)、Birmanites(緬甸蟲)、Ampyxinella(小線頭形蟲)、Corrugatagnostus(皺面球接子)、Calymenesun(隱頭形蟲)等;頭足類:Sinoceras(震旦角石)、Michelinoceras(米契林角石)、Yanwashanoceras(硯瓦山角石)等,另外還見珊瑚、海百合、介形類、腕足類、腹足類化石。厚155.2 m 。本組出露於硯瓦山、蓮塘、黃泥崗、金目塢等地,伍家弄一帶零星出露。本組與下伏胡樂組呈整合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