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18世紀末的法蘭西共和國,是一個由革命理想主義催生的政權。1792年,一名法國軍人在蓬圖瓦茲喊出“自由、平等、博愛,否則去死!”的口號,清晰地表明革命已經深入人心,任何革命的反對者都將被視作敵人來對待。在革命政府統治期間,過去的僱傭兵也換上了“國民士兵”的頭銜,並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衛士。法國革命軍的一名炮兵曾在1793年寫道:“我對祖國的敵人毫無憐憫,他們應該流血,而且還要繼續流血!我要為我的兄弟們所流的鮮血報仇,那些反革命就該死在革命者手中。”復仇和製造恐怖已成為這些士兵的直接動力,接著他們又會去喚醒那些置身於政治之外的同伴們,直到整個國家都處於無法遏止的憤怒之中。1792年8月,
普魯士王國 、
奧地利帝國 及其他幾個君主制國家組成盟軍入侵法國,企圖對那些叫囂著推翻君主制、砍掉國王腦袋的巴黎市民實施鎮壓。憤怒的巴黎民眾聞訊後突襲了
杜伊勒里宮 ,並把皇室成員投入監獄,推翻了近一千年的君主制度,也結束了自攻占巴土底獄以來3年的君主立憲政體,進入了
吉倫特派 (工商資產階級)統治階段。恐懼和憤怒同時充斥著巴黎的大街小巷,煽動民心的政治家認為“攘外必先安內”—— 必須先清除內部的反動者。
瓦爾密戰前形勢圖 1792年9月2日普奧聯軍攻占凡爾登,巴黎危急,革命者的憤怒再次升級,一股腦地發泄在囚犯身上,1000多名政客和罪犯被送上了斷頭台,這一事件被歷史稱為“九月大屠殺”。當權的吉倫特派主張遷都外省。
雅各賓派 (資產階級民主派)則堅持戰鬥,其領袖之一
喬治·雅克·丹東 在議會上號召:“要想戰勝敵人,我們必須勇敢,勇敢,再勇敢!這樣法國才能得救。”雅各賓派徵募6萬大軍開赴前線,此外還有成千上萬愛國者自發組織起來投入戰鬥。
聯軍的長驅直入令法軍驚慌失措,
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將軍開始設法控制混亂局面,把他的軍隊從與比利時接壤的北部邊境調到了南部的色當,以避免法國防禦力量進一步消耗。從地形上來看,迪穆里耶在叢林地區南部占據了一個易於攻守的位置——阿爾貢叢林,在法國軍隊與普魯士軍隊之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布倫瑞克公爵
卡爾·威廉·斐迪南 對是否該穿過阿爾貢繼續前進躊躇不已,這讓迪穆里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吸收了由
凱勒曼 將軍指揮的25000名援兵,使整體兵力增至3.6萬人,超過了布倫瑞克直接指揮的3.4萬士兵。布倫瑞克原計畫與奧地利軍隊在北部會師後再發起進攻,然而他聽信了迪穆里耶正在撤退的錯誤情報,並試圖前往沙隆切斷法軍撤退路線,迫使法軍在瓦爾密村附近開戰。
戰役過程 法國迪穆里耶將軍指揮的摩澤爾集團軍和凱勒曼將軍指揮的萊茵集團軍共約6萬人(主要是青年志願兵),40門火炮,撤離色當和梅斯後匯合在一起,於1792年9月19日在瓦爾密附近設防。卡爾·不倫瑞克公爵指揮干涉軍,於8—9月間占領隆維和凡爾登兩要塞後,抵達沙隆並向巴黎推進。普軍由集結地處發時共有13萬人(一半普軍,三分之一的奧軍,還有其他小公國的軍隊),不過一路上為了掩護交通線留下不少守軍,天氣不好加上流行痢疾又減員了一部分。到兩軍相遇時也只有大概4萬人(一說34000)36門火炮。
9月20日凌晨,奧普聯軍和法僑支隊(4萬餘人)繞過正面法軍,攻占了一個法軍前哨據守的小村莊,乘著薄霧在一個有風車的小山頂列陣,企圖先一舉擊潰以青年志願兵為主的法國援軍。駐紮在耶倫山上的凱勒曼率領的援兵在兩軍相距約一英里時,發覺了普魯士軍隊的突襲,隨即法國炮兵展開了密集的攻勢。雙方互用炮攻,卻都未取得決定性的突破。當霧氣與硝煙漸漸消散後,奧普聯軍統帥布倫瑞克決定把他的主力部隊部署在瓦爾密對面。
普軍將火力與進攻集中在凱勒曼所在的法軍中部,大敵當前,凱勒曼戴好別著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劍,振臂高呼:“國家萬歲!”一時間群情激奮,士兵們隨即狂熱地吼叫著:“法國萬歲!將軍萬歲!”。克勒曼部署了沙佐將軍的9個步兵營和8個騎兵連正規軍,專門前往支持瓦爾密正面另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但出乎意料的是,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並不像普軍情報和凱勒曼擔心的那樣是一群毫無組織紀律性的烏合之眾,會急於離開戰場。志願軍旅官兵在戰鬥中堅定頑強、鬥志昂揚,高呼:"祖國萬歲,法蘭西萬歲",勇敢抵抗敵人。同時克勒曼還組織部署了12個步兵營和8個騎兵連迂迴敵軍左翼,由此挫敗了奧普聯軍的攻擊,迫使它停止進攻。
下午1時,普軍步兵又組織了一次攻勢,遭到了法軍炮火的猛烈射擊,只前進了200碼就停了下來。普軍的炮火也一度動搖了法軍的凝聚力,但是克勒曼及時控制了局面。當奧普聯軍在日贊庫爾以北壓迫共和部隊時,法革命軍士兵,戰鬥中堅定頑強、鬥志昂揚,挫敗奧普聯軍的攻擊,迫使它停止進攻。見無法突破法軍防線,老邁的布倫瑞克公爵悻悻地說了句:We are not going to fight here!便提前離開了戰場。炮戰持續到下午4時,一場大雨結束了這場有點滑稽的戰鬥。
9月20日夜間,法軍統帥迪穆里耶將軍調整部署,率軍轉到更有利的陣地上,法軍做好了繼續交戰的準備。但卡爾·不倫瑞克猶豫不決,不敢再次進攻。
爾後十天內,由於當時法國愛國者的武裝隊伍正在普奧聯軍後方進行的活動,導致聯軍糧秣彈藥供應不足,由此干涉軍未能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
克勒曼塑像 9月30日,干涉軍開始撤退。凱勒曼將軍指揮的2.5萬名法軍受命追擊敵人,但行動不夠堅決。接著,法軍轉入的總攻加速了驅趕干涉軍的進程。至10月5日,干涉軍損失近半,終於被驅逐出法國。
此役,法軍傷亡300多人,普軍傷亡180多人。這次勝利大大地鼓舞了法國民眾的士氣,因此在戰場的那個山丘上豎起了一尊克勒曼的塑像!普軍之所以撤退,據傳為當時法國當局將一批路易十六的寶藏用於收買普魯士,和普魯士達成了一種政治上的和解。
政治意義 1792年,由未經訓練的法國青年志願軍組成的革命隊伍再瓦爾密迎頭痛擊了訓練有素的奧普聯軍。瓦爾密之戰的勝利,是法蘭西革命軍隊對封建君主國家聯盟的第一次勝利。法國士兵的高昂鬥志對戰鬥的最終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它證明戰鬥精神和高昂鬥志有時會成為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甚至比日常訓練或武器更重要。從軍事學術觀點看,瓦爾密交戰的特點是:法國兩集團軍在遂行共同任務時密切協同,使用了密集的炮兵火力,軍隊在戰鬥中實施了靈活的機動。但瓦爾密之戰的政治歷史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瓦爾密大捷成為法國人民爭取祖國自由的象徵。瓦爾密之後第二天,法蘭西共和國成立。這次勝利也就被宣傳為"人民的軍隊打敗了舊軍隊"。由於這次勝利的鼓舞,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迅即通過了建立共和政體的決議,並於9月22田莊嚴宣布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此戰之後,法軍一改防守局面,開始向外擴張。
富勒在《西洋世界軍事史》中對瓦爾密之戰的評述中說:瓦爾密一戰,實為法國革命戰爭和
拿破崙戰爭 中的馬拉松。面對著當時歐洲最負盛名的將軍所率領的最強大無敵的軍隊,法軍在杜莫里茲(Dumouriez)和克勒曼(Kellermann)的領導之下,連續的把他們擊退和擊敗了。正如喬奎特所言:“在瓦爾密一戰之後,任何持槍佩劍的法國人,都莫不以英雄自命,認為他們所擁護的理想是注定了必勝的。”瓦爾密是舊王朝的“死榻”也是新共和國的“搖籃”,照狄斯莫林斯(Camille Des-mouins)等人的夢想,認為這個共和國的任務,就是把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思想,帶到被奴役的國家中,使所有的國王都被消滅,在地球上建立天堂!雖然不久,這個天真的夢想即被可怕的夢魘所打破了,可是在那個時候,也就有人認清了這次炮擊的雷聲是代表一個不祥之兆。誠如馬森巴赫(Massenbach,布倫瑞克的幕僚)所說的:“你可以看見那些小公雞是如此趾高氣揚地站立了起來。他們已經接受了火的洗禮,我們所輸掉的不僅是一個會戰而已。”九月二十日已經使歷史改變了它的途徑,它是這個世紀中最重要的日子。在那天夜間,那些沮喪的夥伴們問歌德的觀感是怎樣,他回答說:“從此時、此地在世界上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而你們可以說,你們親眼看見了它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