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崖第二次反“圍剿”鬥爭開展於1932年-1933年。
基本介紹
- 名稱:瓊崖第二次反“圍剿”鬥爭
- 主要指揮官:陳漢光
1932年7月,廣東軍閥陳濟棠派其警衛旅長陳漢光率所部和空軍第二中隊1個分隊共3000多人,向瓊崖革命根據地和紅軍進行第二次“圍剿”。陳漢光採用“軍事政治並重、剿撫兼施”的策略,並以“迅雷疾風”的手段和“先攻要點”、“重重包圍”、“分進合擊”、“各個擊破”的戰術,由北到南,向各革命根據地和紅軍發動軍事“圍剿”。中共瓊崖特委號召軍民英勇抗擊國民黨軍“圍剿”,保衛根據地,保衛蘇維埃政權。8月1日,陳漢光部分別向瓊山的羊山、儒廓山根據地發起進攻。國民黨軍實行嚴密封鎖,多層包圍,重兵“圍剿”,強迫民眾劈山開築四條公路,並修建炮樓據點,企圖以此控制紅軍與民眾的聯繫。紅二團和赤衛隊因敵我力量懸殊,被迫撤往羊山縱深地帶,據險堅持鬥爭。11月,除連長朱運澤、排長陳英和個別戰士留在中共瓊文縣委駐地堅持鬥爭外,團長許丁光、政委梁君照帶領短槍隊突圍至東路尋找瓊崖特委。與此同時,陳漢光分兵兩路進犯瓊崖特委機關和蘇維埃政府所在地瓊東縣第四區。由於敵強我弱,瓊崖特委決定留一部分紅軍和赤衛隊在原地開展游擊戰爭,牽制敵人,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紅軍師部和軍政學校學員、紅一團、女子軍特務連迅速向母瑞山轉移。8月7日,與敵軍在馬鞍嶺相遇,女子軍特務連和紅一營奉命阻擊。女子軍特務連二班10名戰士完成阻擊任務後留下掩護其他戰士撤退,最後全部犧牲在陣地上。8月8日,在飛機大炮的配合下,陳漢光集中4個營的兵力向母瑞山根據地狂轟濫炸。紅軍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旋即轉移到定安縣第六區的東安一帶。8月11日,陳漢光調集6個營的兵力向東路樂會、萬寧革命根據地進攻,並兵分四路向文魁嶺革命根據地“進剿”。紅三團和女子軍特務二連以及赤衛隊在文魁嶺南構築工事抗擊敵軍,多數陣亡。8月15日,陳漢光集中4個營共1500餘人,分四路圍攻撤到東安的紅軍主力。紅軍與敵軍展開激烈的搏鬥,主力幾乎喪失殆盡。馮白駒等率領瓊崖特委機關、瓊崖蘇維埃政府、紅軍師部及紅一團再次撤回母瑞山。在此危急關頭,馮白駒主持召開瓊崖特委緊急會議,決定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紅軍警衛連留在山上與敵周旋,師部及紅一團由師長王文宇、政委馮國卿率領向樂會、萬寧根據地轉移,同紅三團匯合,擊破其對母瑞山的圍困。10月,紅軍利用連日暴雨、萬泉河水暴漲之機,突破敵人封鎖,並于樂會、萬寧交界的文魁嶺、南排嶺、龍角嶺、排田嶺一帶與敵軍展開激烈戰鬥。師政委馮國卿和許多優秀指戰員在戰鬥中壯烈犧牲。陳漢光迅速調集部隊再次“圍剿”樂會、萬寧根據地,組成五六層包圍圈,發動輪番進攻。師長王文宇和師參謀長郭天亭撤到白水桑山邊時遭敵伏擊,中彈負傷;郭天亭被捕犧牲。王文宇突破重圍後,因饑寒交迫傷勢發作,於1933年1月2日落入敵手,847月在海口英勇就義。至1933年初,除馮白駒、符明經帶領的瓊崖特委、瓊崖蘇維埃政府機關、紅軍警衛連共100多人在母瑞山,以及分散在各地的少數紅軍指戰員和部分中共黨政幹部就地堅持鬥爭外,紅軍獨立師已經解體,各級中共組織和蘇維埃政權均遭到嚴重破壞,與中共廣東省委和中共中央失去了聯繫。至此,紅軍第二反“圍剿”鬥爭失敗,瓊崖土地革命再次轉入低潮,瓊崖革命鬥爭進入空前艱苦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