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知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指個體加工環境信息的過程。個體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產生感覺,並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將其組織成高一級的心理模式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知覺
- 拼音:huán jìng zhī jué
- 英文: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 解釋:個體加工環境信息的過程
名詞翻譯,名詞解釋,分類,具體特點,環境知覺理論,
名詞翻譯
[拼音]
huán jìng zhī jué
[英文]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名詞解釋
環境知覺(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指個體加工環境信息的過程。個體對環境中的各種刺激產生感覺,並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將其組織成高一級的心理模式的過程。既加工當前感覺到的信息,又根據個體的當前需要和環境特徵,加工記憶中儲存的環境信息。前者是結構性的,後者是功能性的。
分類
按不同的標準,可以分為許多種類。其核心是質量知覺,即對環境結構和狀態的好壞優劣進行評價並作出選擇。評價、選擇的結果成為才去和判定行動的根據。受個體過去經驗、適應狀況、社會經濟、教育水平及時代文化、地區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此外,還可以分為環境危機知覺和環境污染知覺兩個重要方面。
具體特點
1.環境知覺是從對環境中個別刺激的加工開始的。通常會經過刺激的覺察、刺激的辨別、刺激的再認和刺激的評定過程。
2.環境知覺包括認知的(思維的),情感的(情緒的),解釋和評價的成分。
3.隨著接觸時間的延長,個體對環境的知覺敏感性會發生變化。如果刺激恆定,反應越來越弱稱為習慣化。這種習慣化對嗅覺刺激、味覺刺激、噪音、光、壓力、溫度等都可發生,與對環境的適應有關。
環境知覺理論
環境知覺理論(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是關於個體加工環境信息的理論。主要有不倫斯威克的透鏡模型和E.J.吉布森的環境生態知覺理論。
前一種理論認為,個體感覺到的信息不能準確反映現實世界,只能用來對環境作可能性判斷。個體對環境的知覺就想透鏡能把散亂的光線聚合成一點,首先接受環境中各種散亂的刺激,然後將其過濾,重新組合成有序、整合的知覺。通過不斷地感覺經驗,個體逐漸知道哪種感覺信息能更精確地反映真實環境,該種刺激在以後的知覺過程中就會占更大比重。這種理論把環境知覺看做是過去經驗與當前感覺的相互作用,強調整體環境知覺的心理模型。
後一種理論認為環境中的客觀因素對物種的適應極為重要,生物體從一個地方遷移到另一個地方,逃避受傷和死亡以及尋找生活資源和性夥伴,都與環境條件息息相關。這就要求生物體的感知系統能精確反映、記錄外部世界。因此,感知是適應環境的結果,能如實反映現實世界,感知到的信息不應是“看起來怎么樣”,而應試“看到了什麼”。這個過程就是環境向知覺者揭示其自身信息是正確的。個體通過探究,調整感覺輸入的強度以及有選擇地注意,使這些信息成為一種有效的刺激,從而實現對環境中物體功能的利用。
雖然多數環境心理學家認為布倫斯威克的透鏡模型對環境知覺的影響較大,但吉布森的模型也引發了人們對演化觀點的新興趣,即強調了有機體在環境中的適應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