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學(第二版)

環境生態學(第二版)

《環境生態學(第二版)》是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環境生態學(第二版)
  • 作者:李洪遠 主編 孟偉慶、單春艷、鞠美庭
  • ISBN:978-7-122-10873-9
  • 頁數:263頁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1月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環境生態學(第二版)
所屬類別
教材 >> 本科 >> 本科環境
作者:李洪遠 主編 孟偉慶、單春艷、鞠美庭 副主編
出版日期:2012年1月 書號:978-7-122-10873-9
開本:16 裝幀:平 版次:2版1次 頁數:263頁

內容簡介

全書內容框架根據環境類專業學生的知識背景來設定,第1章對環境生態學做導入性概述,第2~7章介紹了生態學的基礎知識,第8~12章介紹了退化生態系統以及生態系統層面上的管理,第13、14章介紹了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的途徑及全球生態問題。
本書適合作為高等院校環境類專業以及非生物專業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人員參考。

目錄

1緒論1
11環境生態學的產生及其發展歷程1
111環境生態學的概念1
112環境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2
113環境生態學的主要研究內容3
114環境生態學的研究方法4
12環境生態學的理論基礎5
121生態學5
122環境科學8
13環境生態學的相關學科9
131景觀生態學9
132城市生態學10
133恢復生態學10
134保育生態學10
135環境生物學10
136污染生態學10
137生態經濟學11
138人類生態學11
[課後複習]11
[課後思考]11
[推薦閱讀文獻]11
2生物與環境12
21生物與環境的關係13
211環境的概念和類型13
212環境的基本功能和特性13
213環境因子分類14
214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15
22生態因子的概念和特徵15
221生態因子的概念15
222生態因子的分類16
223生態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徵16
23生態因子研究的一般原理17
23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17
232謝爾福德耐受性定律17
233生態幅17
234限制因子18
235生物內穩態及耐受限度的調整19
24主要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19
241光因子的生態作用19
242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24
243水因子的生態作用28
244土壤因子的生態作用33
[課後複習]39
[課後思考]39
[推薦閱讀文獻]39
3種群生態學40
31種群的概念和基本特徵41
32種群的空間格局42
321種群的地理分布42
322種群的內分布42
323集群和阿利規律43
33種群的動態44
331種群密度44
332種群統計45
333種群增長48
334種群的數量變動51
34種群的調節53
341種群調節與調節因素53
342外源性因子調節學說54
343內源性因子調節學說54
35種群的繁殖55
351繁殖成效55
352繁殖格局56
353繁殖策略56
36種內關係和種間關係57
361種內關係57
362種間關係59
363協同進化62
[課後複習]63
[課後思考]63
[推薦閱讀文獻]63
4群落生態學64
41生物群落的概念和特徵65
411生物群落的概念65
41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徵65
413生物群落的性質66
414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66
42生物群落的結構71
421群落的結構要素71
422群落的垂直結構73
423群落的水平結構73
424群落的時間格局74
425群落的交錯區和邊緣效應74
426影響群落的結構因素74
43生物群落的演替77
431演替的概念78
432演替的類型78
433演替系列79
434演替頂級學說81
435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82
44群落的分類與排序84
441群落分類85
442群落排序87
[課後複習]87
[課後思考]88
[推薦閱讀文獻]88
5生態系統生態學89
51生態系統概述89
511生態系統的概念和特徵89
512生態系統的組成91
513生態系統的結構93
514生態效率97
52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99
521生態系統中的初級生產99
522生態系統中的次級生產102
523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分解103
524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105
53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108
531物質循環的一般特點108
532水循環110
533氣體型循環111
534沉積型循環112
535有毒物質循環114
54生態系統中的物種流動114
541物種流動的基本概念114
542物種流動的特點114
55生態系統中的信息流動114
551物理信息115
552化學信息115
553行為信息115
554營養信息115
56生態系統的平衡與調節116
561生態平衡的概念116
562生態系統平衡的基本特徵116
563生態平衡的調節機制117
[課後複習]118
[課後思考]118
[推薦閱讀文獻]119
6景觀生態學120
61景觀生態學概述121
611景觀的含義121
612景觀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122
613景觀生態學的研究內容123
614景觀生態學的重要概念125
62景觀要素與景觀格局127
621斑塊127
622廊道130
623基質131
624景觀結構133
625景觀格局135
63景觀的功能137
631斑塊的功能137
632廊道的功能137
633基質的功能137
634網路的功能138
64景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138
641遙感技術138
642數量方法138
65景觀生態學的套用140
651生態系統管理140
652土地利用規劃141
653城市景觀生態建設141
654自然保護區規劃141
[課後複習]142
[課後思考]142
[推薦閱讀文獻]142
7地球上的主要生態系統類型143
71海洋生態系統144
711海洋環境特徵144
712河口生態系統146
713紅樹林生態系統147
72淡水生態系統149
721濕地生態系統149
722河流生態系統150
723湖泊生態系統151
73陸地生態系統151
731陸地生態系統分布規律151
732森林生態系統153
733草地生態系統157
734荒漠生態系統159
735苔原生態系統160
74人工生態系統161
741農業生態系統161
742城市生態系統163
[課後複習]168
[課後思考]168
[推薦閱讀文獻]169
8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170
81人類干擾與退化生態系統170
811退化生態系統及其成因170
812退化生態系統的類型和特徵171
813全球退化生態系統現狀173
82恢復生態學基本理論174
821生態恢復與恢復生態學174
822恢復生態學研究對象和主要內容174
823恢復生態學的理論基礎175
83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的原理與方法176
831生態恢復的目標和原則176
832生態恢復的技術方法和程式177
833生態恢復的時間與評價標準178
84典型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180
841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180
842草地生態系統的恢復181
843淡水生態系統的恢復181
844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恢復182
845農業棄耕地的恢復183
[課後複習]183
[課後思考]183
[推薦閱讀文獻]184
9生物多樣性與保育185
91生物多樣性概述185
911生物多樣性的概念185
912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和用途187
913生物多樣性危機及產生原因188
914生物多樣性研究189
92保育生物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190
921保育生物學的產生190
922種群和物種的保護:就地保護與易地保護191
923群落和生態系統的保護:自然保護區的設計與管理191
924景觀尺度上的保護與管理194
93生物多樣性監測與管理195
931生物多樣性監測195
932生物多樣性管理196
933生物多樣性立法和國際公約196
[課後複習]197
[課後思考]197
[推薦閱讀文獻]197
10生態系統服務198
101生態系統服務的概念198
102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要內容199
1021生態系統的生產199
1022產生和維持生物多樣性200
1023傳粉、傳播種子200
1024控制有害生物200
1025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200
1026土壤形成及其改良200
1027減緩乾旱和洪澇災害200
1028淨化空氣和調節氣候201
1029休閒、娛樂201
10210精神文化的源泉201
103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評估201
1031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的“經濟學”意義201
1032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特徵202
1033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類型202
1034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評估方法203
1035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價值205
[課後複習]206
[課後思考]206
[推薦閱讀文獻]206
11生態系統健康與管理207
111生態系統健康207
1111生態系統健康的定義和內涵207
1112生態系統健康的標準208
1113生態系統健康管理的原則208
1114生態系統健康、生態系統管理與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209
112生態系統管理209
1121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209
1122生態系統管理的基本原則211
1123生態系統管理不同尺度的數據基礎212
1124生態系統變化的度量213
113美國太平洋西北部成過熟森林生態系統管理214
1131成過熟森林管理計畫的發展歷程214
1132FEMAT的生態系統管理目標215
1133FEMAT的生態系統管理參數215
1134FEMAT的生態系統健康指標216
1135空間尺度216
1136實施體制217
1137部門間和組織間的協調217
1138社會經濟管理參數217
1139適應性管理217
11310結論218
[課後複習]218
[課後思考]218
[推薦閱讀文獻]218
12生態監測與生態評價219
121環境污染的生態效應219
1211污染生態效應219
1212污染生態效應發生的機制220
1213環境污染的種群生態效應221
1214環境污染的生態系統效應221
122生態監測222
1221生態監測的概念及理論依據222
1222生態監測的分類223
1223生態監測的指標體系223
123生態影響評價225
1231生態影響評價的概念225
1232生態影響評價的程式225
1233生態影響評價的內容226
1234生態影響評價的方法227
124生態風險評價228
1241生態風險評價的概念228
1242生態風險評價的步驟228
1243生態風險評價的基本方法229
[課後複習]229
[課後思考]230
[推薦閱讀文獻]230
13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途徑231
131生態規劃231
1311生態規劃的概念和原則231
1312生態規劃的內容和方法232
1313景觀生態規劃235
132生態城市建設237
1321生態城市的概念和特徵237
1322生態城市建設內容和原則238
1323生態城市建設的建設模式240
1324生態示範區建設241
133生態工程與技術242
1331生態工程概述242
1332濕地生態工程243
1333道路綠化工程246
1334植被恢復工程247
[課後複習]249
[課後思考]249
[推薦閱讀文獻]249
14全球生態問題與生態安全危機250
141全球生態問題250
1411氣候變暖與溫室效應250
1412臭氧層破壞251
1413土地退化與沙漠化252
1414酸雨254
1415水資源短缺256
1416森林銳減257
142生態安全危機258
1421環境污染258
[課後複習]261
[課後思考]261
[推薦閱讀文獻]261
參考文獻262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