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化學前沿(第三輯)

環境化學前沿(第三輯)

《環境化學前沿(第三輯)》是一本2022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江桂斌 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環境化學前沿(第三輯)
  • 作者:江桂斌 等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03070928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環境化學是環境科學的核心組成部分,環境化學主要基於化學理論和方法,結合地學、生物、醫學等交叉學科技術,以污染物為研究對象,以解決相關環境問題為目標,是一門研究污染物的生成與釋放、環境賦存與歸宿、轉化與代謝、毒性效應與健康影響及其削減控制的原理與技術學科。經過 40 多年的發展,我國環境化學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隊伍規模、實現國家目標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均取得了長足進步。環境化學已成為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

圖書目錄

序言
第 1 章 原位樣品前處理技術在環境分析和毒理學研究中的套用
1.1 引言
1.2 1.2 原位樣品前處理技術
1.2.1 SPME 技術與被動採樣技術
1.2.2 原位樣品前處理技術的定量方法
1.3 原位樣品前處理技術在環境分析與毒理學研究中的套用
1.3.1 原位樣品前處理技術在環境介質中的套用
1.3.2 SPME 在動植物活體組織中的套用
1.3.3 SPME 在人體樣品和細胞代謝研究中的套用
1.4 SPME 技術與其他分析方法聯用
1.4.1 SPME-GC×GC
1.4.2 SPME-AMS 技術
1.4.3 SPME-SERS 分析
1.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2 章 基於高分辨質譜非靶向分析的污染物發現
2.1 引言
2.2 樣品前處理
2.3 儀器分析
2.3.1 組分分離
2.3.2 組分分析
2.4 數據處理
2.4.1 數據的提取
2.4.2 化合物的鑑定
2.5 套用實例
2.5.1 新型污染物的識別與發現
2.5.2 優控或關鍵污染物篩選
2.5.3 基於特徵官能團的污染物識別
2.5.4 基於效應導向分析技術的有害污染物識別
2.6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3 章 環境穩定同位素技術進展
3.1 引言
3.2 穩定同位素溯源的基本原理
3.2.1 穩定同位素分餾
3.2.2 穩定同位素標記
3.3 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最新進展
3.3.1 非傳統(金屬)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最新進展
3.3.2 單體穩定同位素分析方法最新進展
3.3.3 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在方法學上的新進展
3.4 穩定同位素技術在環境領域的最新進展
3.4.1 穩定同位素技術在環境金屬源解析中的最新進展
3.4.2 單體穩定同位素技術在有機污染物溯源和轉化方面的最新進展
3.4.3 穩定同位素標記技術在環境污染物降解及微生物分析中的套用
3.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4 章 疫情期間的消毒與消毒副產物問題
4.1 引言
4.2 微生物風險
4.2.1 新型冠狀病毒 SARS-CoV-2
4.2.2 細菌.
4.2.3 真菌
4.2.4 原生動物
4.3 消毒副產物
4.3.1 識別與檢測
4.3.2 毒性和風險
4.3.3 生成機制
4.3.4 DBPs 生成控制
4.4 應對疫情的環境消毒技術和實踐
4.4.1 公共場所中 SARS-CoV-2 的消毒控制
4.4.2 食品冷鏈
4.4.3 給排水消毒
4.4.4 過度消毒的潛在生態影響
4.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5 章 環境代謝組學研究進展
5.1 引言
5.2 核磁/質譜代謝組學研究進展
5.2.1 環境代謝組學概述
5.2.2 基於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研究
5.2.4 基於核磁共振聯合質譜的代謝組學研究
5.3 質譜成像技術及其研究進展
5.3.1 質譜成像技術的概述
5.3.2 質譜成像分析流程
5.3.3 常見質譜成像技術
5.3.4 質譜成像技術在污染物毒理學研究中的套用
5.3.5 質譜成像技術在藥物研究中的套用
5.4 多組學整合在環境毒理學中的研究進展
5.4.1 多組學整合分析概述
5.4.2 多組學整合分析工具
5.4.3 多組學技術在有機污染物毒性機制研究中的套用
5.4.4 多組學技術在重金屬毒性機制研究中的套用
5.5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6 章 同步輻射技術推進環境化學研究
6.1 引言.
6.2 同步輻射的發展及中國的貢獻
6.2.1 同步輻射的套用進展
6.2.2 同步輻射技術
6.2.3 同步輻射光源聚焦的環境元素
6.2.4 同步輻射裝置
6.2.5 中國同步輻射在環境領域的貢獻
6.3 同步輻射技術在環境領域的套用
6.3.1 環境污染監測
6.3.2 生態毒理
6.3.3 污染遷移轉化
6.3.4 動態原位反應過程
6.3.5 單原子催化表征
6.4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第 7 章 天然有機質的環境行為和效應
7.1 引言
7.2 天然有機質的分子表征技術及其在生態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7.2.1 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及其套用
7.2.2 生物標誌物分析及其套用
7.2.3 高分辨質譜分析及其套用
7.2.4 顯微成像技術及其套用
7.3 天然有機質與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機制及預測模型
7.3.1 天然有機質對有機污染物的吸附機制與預測
7.3.2 天然有機質對污染物轉化行為的介導效應
7.4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8 章 農用化學品環境化學與毒理學研究進展
8.1 引言
8.2 農藥環境殘留特徵及其生態風險
8.2.1 我國主要流域新菸鹼類農藥時空分布及生態風險
8.2.2 廣州市城市與農村區域土壤-地表水-沉積物系統中的新菸鹼農藥殘留分布與生態
風險
8.2.3 中國浙江省非作物植物花粉和蜂蜜中新菸鹼類農藥殘留特徵及暴露風險
8.2.4 浙江省農田土壤和地表水中擬除蟲菊酯農藥殘留特徵及分配規律
8.2.5 農田有機氯農藥殘留水平變化趨勢與陸生小型哺乳動物的生殖健康
8.3 農藥的人體污染負荷及健康風險
8.3.1 DDTs
8.3.2 HCHs 中國人群母嬰暴露風險
8.3.3 農藥的母乳餵養膳食暴露風險
8.3.4 擬除蟲菊酯殺蟲劑暴露健康風險
8.3.5 新型菸鹼類農藥人群膳食暴露風險
8.3.6 農藥代謝產物毒性效應評價
8.3.7 複合污染評價
8.4 農藥生物有效性與環境行為
8.4.1 傳統的農藥在不同環境介質中生物有效性研究
8.4.2 農藥的母胎傳遞行為與機制
8.4.3 基於 EDA 和 TIC 的農藥生物有效性研究
8.5 農藥毒性效應的分子機制研究進展
8.5.1 擬除蟲菊酯毒性機制研究進展
8.5.2 甲霜靈毒性機制研究進展
8.5.3 氟蟲腈水生毒性機制研究進展
8.5.4 新菸鹼類農藥暴露與蜜蜂候群症風險
8.6 手性農藥環境安全研究進展
8.6.1 三唑類農藥對映體選擇性環境行為及毒性差異
8.6.2 手性農藥毒性效應的對映體差異
8.7 非農藥類農用化學品的環境安全
8.7.1 我國農田土壤中鄰苯二甲酸酯化合物的殘留及健康風險
8.7.2 我國農田土萃取液內分泌干擾效應評價
8.7.3 農藥助劑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及其代謝物在稻田土壤系統中的遷移轉化和積累
8.7.4 人用抗生素通過影響腸道菌群增大三嗪除草劑農藥的生物可利用率
8.8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9 章 核化學與放射化學技術研究進展
9.1 引言
9.2 基礎和理論放射化學
9.2.1 錒系金屬富勒烯的分子與電子結構研究
9.2.2 限域配位環境下錒系化學鍵的研究
9.2.3 超鈾元素固體化學研究
9.2.4 核素固化與穩定性研究
9.3 核能套用放射化學
9.3.1 新型材料的設計合成及環境放射性污染治理
9.3.2 海水提鈾材料的設計及其性能研究
9.3.3 催化還原技術用於含鈾廢水處理
9.3.4 多孔框架材料用於乏燃料後處理中幾類關鍵核素的污染治理
9.3.5 新型核素分離檢測流程開發
9.4 核應急醫學救治技術
9.4.1 含鈾輻射探測閃爍體和半導體
9.4.2 放射性核素輻射防護劑
9.4.3 含釷放射性廢物的核藥物資源化利用
9.4.4 用於 AD 及前列腺腫瘤早期診斷的正電子放射性藥物
9.5 核技術套用
9.5.1 含鈾輻射探測閃爍體和半導體
9.5.2 新型 MOFs 半導體及柔性輻射探測材料
9.5.3 輻射合成
9.5.4 功能材料的同位素效應
9.6 展望
參考文獻
第 10 章 砷銻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研究進展
10.1 引言
10.2 微生物介導下砷的形態轉化
10.2.1 砷的形態與毒性
10.2.2 砷的生物氧化
10.2.3 砷的生物還原
10.2.4 砷的甲基化
10.2.5 有機砷的生物轉化
10.3 銻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10.3.1 銻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形態
10.3.2 微生物介導銻的形態轉化
10.3.3 銻-鐵耦合生物地球化學
10.3.4 銻-硫耦合生物地球化學
10.4 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第 11 章 鐵環境化學研究進展
第 12 章 我國近海海洋污染的現狀、問題與對策
第 13 章 暴露組學與食品安全
第 14 章 大氣環境化學研究進展
第 15 章 大氣污染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學和毒理學進展
第 16 章 納米顆粒與植物的互動作用
第 17 章 納米材料的環境效應與套用研究進展
第 18 章 納米毒理學研究進展
第 19 章 新污染物的生態毒理效應
第 20 章 H2S 酸性氣資源回收及轉化利用反應過程的研究進展
第 21 章 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催化反應過程的研究進展
第 22 章 化學氧化環境修復技術進展
第 23 章 海洋(微)塑膠污染及其對碳中和的意義
第 24 章 環境中微納塑膠的檢測、老化及效應研究進展
第 25 章 碳中和目標下的環境污染防治
第 26 章 生物質廢物的“碳中和”潛力及其資源化利用原理與技術
第 27 章 機器學習在環境科學研究中的套用
第 28 章 我國新污染物研究進展
第 29 章 人工智慧時代下的環境計算毒理學進展及前瞻
第 30 章 微生物電化學技術前沿進展
第 31 章 廢水污染控制技術研究進展
第 32 章 環境中抗生素耐藥性的形成、傳播及健康風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