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斯圖亞特 :蘇格蘭女王的悲劇

瑪麗·斯圖亞特 :蘇格蘭女王的悲劇

《瑪麗·斯圖亞特蘇格蘭女王的悲劇》是1996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奧]史蒂芬·茨威格。

基本介紹

  • 書名:瑪麗·斯圖亞特 :蘇格蘭女王的悲劇
  • 作者: [奧] 史蒂芬·茨威格
  • 譯者:候煥閎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1996-3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基本信息

副標題:蘇格蘭女王的悲劇
作者: [奧] 史蒂芬·茨威格
譯者: 候煥閎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1996-3
頁數:462
定價:18.80
裝幀:平裝
叢書: 傳記名著叢書
ISBN:9787108008190

內容簡介

任何一件文獻,儘管它的悠久歷史經過周密的考證,儘管它是貨真價實的歸檔材料,卻保證不了它的可靠性和敘事人的公允。同一件事,在同時幾位史家的記載中,卻有南轅北轍的出入。此種情形在瑪麗·斯圖亞特一例中似乎尤為彰明較著。在這裡,每有譴責,必有辯解;每有一個“是”,必有一個“不”同它頡頏,兩者各有檔案為證。
真理和謊言共生,事實和虛構並存,難解難分,以致實際上每種觀點都可以做到言之成理。如果你想證明瑪麗·斯圖亞特預聞了謀殺親夫,有幾十份證詞可以供你使用。如果你想支持對立面,證詞也不成問題。她的任何一幅肖像,都有現成的顏料。傳流至今的材料既是如此蕪雜,倘若再摻入政治偏見或者民族主義,那就更成了徹底的蓄意歪曲。人處在爭論生存還是毀滅的兩個陣營、兩種思想、兩種世界觀之間,都抗拒不了誘惑,非得參加這一邊或者那一邊,確認此是而彼非,或詆毀此而讚美彼。這是人的天性。倘若像這樁公案,列位著作家多半各有歸屬,分別屬於交鋒的各方、各派宗教信仰或各種世界觀,那么,他們的片面性是勢所必然。總之,新教的著述者把一切罪過都諉之於瑪麗·斯圖亞特,而天主教徒卻歸罪於伊莉莎白;英格蘭人除了少數例外,都把瑪麗描繪成殺人犯,而蘇格蘭人則把她說成是受害者,一身清白,橫遭卑鄙的誹謗。關於“首飾箱信件”,爭論更多。一些人賭咒罰誓說它真,另一些人指天誓日說它假。一句話,在這件事上,連雞蟲得失的事情都帶有派性的色彩。所以,一個既非英格蘭人又非蘇格蘭人的作家,超然於這種血緣關係和利害關係,或許能夠比較客觀而無成見地評說一番;一個有熱烈的興趣而無派性偏見的藝術家,或許更能夠理解這齣悲劇。
即便這樣一個人,如果他斷言他所知道的瑪麗·斯圖亞特生平種種行狀都是不容置疑的真情,那也是過於大膽,叫人不能原諒。其實,他唯一能把握的,只是某種最大限度的可能性,甚而至於他以他的全部智力和良知認為客觀的觀點,也難免帶著幾分主觀性。史料成了一本糊塗帳,他只能從糊塗帳中去探究真相。當時諸人的敘述如此看牴牾扞格,故而他對於這樁公案,在每一細枝末節上都不得不在控方證人和辯方證人之間進行選擇。不管他的選擇是多么小心謹慎,在某些情況下,最最老實的做法莫如在他的裁斷後面打上個問號,承認瑪麗·斯圖亞特這一或那一事跡至今茫無頭緒,無可鉤稽,大概永無大白於天下的一日。
因此,作者向諸位奉獻這部試作時,抱定宗旨決不採錄刑訊及其它威嚇和暴力手段逼供而得的證詞:實事求是的人決不會指望和依靠屈打成招的口供,把它當作可信的材料。間諜和使臣(這兩者在當年幾乎是同義詞)的報告同樣如此,經過極其過細的選擇才偶見於本書;本書作者
對每一份報告都採取存疑的態度。倘若本書作者認為那些十四行詩以及大部分的“首飾箱信件”真實可靠,那是他把種種情狀再三斟酌後得出的結論,並且參照了內在性格方面的因素。凡是文獻中有兩種相反說法的,本書作者對每種說法都要追溯它的來源和政治動機;如果必須選擇其
中之一,總是酌量這種或那種行為在心理上是否符合整個性格。這是本書作者的根本準則。因為瑪麗·斯圖亞特的性格本身並不是個謎。它的矛盾僅僅表現在表面的發展上,內在的本質卻是完整的,從頭至尾都是鮮明的。瑪麗·斯圖亞特屬於那種給人印象極深、能迸發出強烈的喜怒哀樂而又為時極短的情感的少數女性,屬於那種光輝燦爛而曇花一現的女性,不是那種逐漸凋謝而是仿佛只在一種激情的熔爐中一次燃盡的女性。
二十三歲以前,她的感情始終像水波不興的溪流;而往後,從二十五歲開始,她的感情也並未洶湧澎湃。唯有那短短的兩年,風暴驟起——原本平淡無奇的命運成了一出古典悲劇,一出偉大而又氣勢磅礴的悲劇,類似《奧瑞斯忒亞》①。唯有那兩年,瑪麗·斯圖亞特作為一個真正的悲劇人物出現在我們面前。那兩年的狂飆使她超越了自己,在不可遏制的衝動中破壞了自己的生活,同時又因此而永垂不朽。她的激情扼殺了她心中一切人性的東西;而她的名字之所以至今仍活在詩歌和爭論中,卻又只能歸功於她的激情。
內心生活異常濃縮,全部都是絕無僅有的瞬間爆發,這決定了瑪麗·斯圖亞特各種傳記的形式和節奏。藝術家的任務是再現這條直上直下的曲線,並且表現出它的獨此一家的個性。所以,她一生的前二十三年以及被囚禁近二十年的漫長歲月,在本書中所占的篇幅,與她悲慘的激情噴
薄而出的兩年時間相等。作者如此剪裁,但願諸位不以為恣肆。人的一生中,內心時間和外部時間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吻合。對於心靈,唯有感受的充實方能作為計時的尺度:人的感受不像冷冰凍的日曆,它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從內心計算逝去的時光。在感情的陶醉中,怡然地掙脫了束縛,受到命運的福佑,人能夠在一瞬間淋漓盡致地領略人生;爾後,棄絕了激情,又淪入一片空白,苦挨著永無盡頭的歲月,伴著憧憧幻影,陷入荒漠般的空虛。正因為如此,往日的生活中只有那些緊張激動的瞬間才留下了痕跡;正因為如此,生活唯有濃縮成瞬間,唯有通過瞬間,才能夠真
實地描敘出來。一個人,唯有烯發出精神力量,於己於人才算真正活著;他的心靈唯有燃燒至白熱,才能成為看得見的形象。

目錄

序言
第一章 沖齡踐祚
1542年-1548年
第二章 少小在法國
1548年 1559年
第三章 孀居的王后和在位的女王
1560年7月―1561年8月
第四章 回到蘇格蘭
1561年8月
第五章 巨石滾動
1561年―1563年
第六章 政治新娘拍賣行中的熱鬧
1563年1565年
第七章 再 嫁
1565年
第八章 霍利魯德的險惡之夜
1566年3月9日
第九章 忠誠的叛徒
1566年3月至6月
第十章 難以穿越的密林
1566年7月至聖誕節
第十一章 愛情的悲劇
1566年 1567年
第十二章 走向謀殺
1567年1月22日至同年2月9日
第十三章 上帝要誰滅亡 必先叫他瘋狂
1567年2月至4月
第十四章 走投無路
1567年4月至6月
第十五章 廢 黜
1567年夏
第十六章 失去自由
1567年夏至1568年夏
第十七章 流亡女王的套索
1568年5月16日至6月28日
第十八章 套索收緊
1568年7月至1569年1月
第十九章 幽居
1569年―1584年
第二十章 最後一圈
1584年―1585年
第二十一章 走向結局
1585年9月至1586年8月
第二十二章 伊莉莎白的矛盾心理
1586年8月至1587年2月
第二十三章 我的終結便是我的開始
1587年2月8日
獨幕喜劇
1587年――160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