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蠟染

瑤族蠟染

瑤族蠟染是中國的一種藝術,目前屬於瀕危狀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族蠟染
  • 外文名:Yao Batik
  • 原稱:繞家
  • 目前:屬於瀕危狀況
瑤族簡介,瑤族蠟染,

瑤族簡介

我國的瑤族人口,約為263萬餘人。“瑤族”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瑤族。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等省。分布的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居住在山上從事山地農業。

瑤族蠟染


一、概述
河壩瑤族原稱為“繞家”,“繞家”自稱為“育”,史稱為“麼家、“禾苗”、“夭家”或稱“繞家”等,河壩瑤族自元朝起開始有記載,距今700多年。“繞家”人在歷史上曾多次遭受封建統治者的驅趕和殘酷鎮壓,被逼輾轉遷徙,人數大大減少,居住區域被割裂,現在僅有都勻和麻江兩地上下繞家分別聚居在這裡。1993年8月,麻江縣河壩“繞家”被認定為瑤族。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中心村風景優美,民風古樸,民族民間工藝品廣為流傳,特別是蠟染手工藝品因做工精巧,圖紋樸素,對比強烈,是該村手工藝品中的精品,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到該地收藏蠟染、刺繡和民族服飾等工藝品40多件。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蠟染的工藝製作流程相當複雜,且有別於其它地方的蠟染,據當地老人描述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貴州省優質古老傳統工藝較完好者之一。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村里各種民族民風、手工技藝等都是通過歌謠的形式進行傳承。在河壩瑤族婦女們所傳唱的瑤族蠟染歌謠中對蠟染的這一獨特的手工技藝有著祥細
的記載。
(一段歌謠)
河壩瑤族蠟染的工藝流程是:每年六、七月份,在楓樹的主幹皮層用刀斧劃出若干道條痕,待流出楓脂後即取回待用。當地瑤族婦女在自織白土布上繪上精美的圖案,需要印染花布時,將楓脂和牛油大約按10:2的比例混合(代替蠟),裝在一隻小土碗裡,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許紅炭火,以保恆溫。待兩種油緩慢融合後,就用竹製小蠟刀(自製)蘸油復塗於畫好的圖案紋絡,圖案主要以花、草、蟲、雀、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等 。待蠟乾後,送到當地染匠作坊浸染,然後取回拿到河邊漂洗、去蠟、陰乾,便可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圖案形迥各異,色彩調配和諧,優美典雅。風格是粗中有細、布局飽滿而不雜,採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過去的當地瑤族婦女和姑娘們都特別熱衷於該技藝。
二、傑出價值
麻江縣龍山鄉河壩瑤族蠟染屬楓脂染類,與其它民族的蠟染有所不同,主要是採用牛油和楓香油的混合物代替蠟,在浸染的過程中,因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蠟染成品上沒有冰紋的產生。因此,所製作成蠟染布圖案清晰,色彩特別鮮明、樸素並且對比相當強烈,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極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河壩瑤族蠟染上所傳承下來的圖案,有著很高的審美、研究和收藏價值,據調查,有很多來自省內外的蠟染廠家、學者及外國友人都紛紛慕名前來該村考察,都對河壩村形迥各異的蠟染圖案和精美的蠟染製品贊不決口,並對其進行收藏。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來到河壩村,收藏了該村的蠟染工藝品40多件。
過去,麻江縣龍山鄉河壩瑤族同胞全都居住在未通公路、信息閉塞的山寨,當地的民眾與外界的交流活動很少。世世代代傳承下來的蠟染工藝便被當地的婦女和姑娘巧妙的運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製作出了精美的服飾、被面、頭巾、帽子、背帶、口水兜、桌布、包背、童裝花衣等等,成為了當地民眾生活中的必備裝飾品。這些物品件件古樸典雅、粗獷豪放、靚麗美觀。蠟染製作方便,點蠟繪畫可三五人同作,也可單人獨做。凡有空閒時間即點制各種各樣的蠟花圖案,以備浸染、脫蠟、漂洗、縫製等之用。這也成為了當地的瑤族婦女們交流的一個平台,在瑤族民間流傳的蠟染歌謠中就有這樣的述說:“兄弟姐妹情深深,在家閒著沒事做,邀請姐妹進家來,一同拿筆點蠟花,染成放入閨深處,等到鄉里蘆笙場,妹才穿出給哥看……”由此可見,蠟染藝術在過去的瑤族同胞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 瀕危狀況
目前,麻江縣龍山鄉河壩瑤族蠟染面臨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是外來文化的衝擊。隨著河壩村外出打工的人員不斷增加,這些外出打工的人員帶來的外來的文化衝擊了河壩的本土文化,致使河壩的年青人越來越漢化,所穿著的服飾已不再是土布衫而改成西裝及流行的時裝,即使在村裡的隆重節日裡,也很少看見當地的村民著本族服飾了。用蠟染製成的被面、桌布等生活用品也已逐漸被現代的商品所代替,蠟染工藝製品的空間已經越來越小。
其次是瑤族蠟染技藝面臨失傳。如今,在河壩村,只有少數四、五十歲的中老年婦女人能從事織布、繪圖、點蠟花等瑤族蠟染技藝。更為嚴重的是,據調查,目前在整個河壩村只有一名染匠,並且該染匠也已有76歲了。
楊應勤老人就是目前河壩村的唯一一個染匠,他在上個世紀60年代,河壩村瑤族蠟染鼎盛的時期就開始從事染匠這一行業的,當時,在整個河壩村象楊應勤這樣的染匠就有十多個。直到1999年時,還有三名染匠,但是,由於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和市場經濟的衝擊,從事這一行業的染匠們已很難維持生計,致使到現在就只有楊應勤老人還在執著從事著這一民族手工技藝。
76歲的楊應勤老人雖然兒孫滿堂,但是令老人最心酸就是,現在的年青人都認為染匠這一行業收入太低,幾乎都不願意學習和繼承本民族的傳統手工技藝,導致這一傳統手工技藝面臨湮沒失傳。
最後是保護和發展的矛盾。麻江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地方財政收入較低,政府雖然十分關注這些民族民間傳統技藝的發展,但由於財政困難,縣委、縣人民政府沒有太多的資金投入到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當中,致使這一民族民間手工技藝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和保護。
瑤族蠟染,既有久遠的歷史,還有獨特的製作工藝,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流行於廣西、貴州瑤族地區的蠟染布——瑤斑布。這是用兩塊有鏤刻花紋的木板夾住坯布,將熔化的蠟液灌入木板的花紋中,再用靛藍染色,乾後褪蠟即成。瑤斑布的歷史記錄,早在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中描述過:“瑤人以染藍布為斑,其紋極細。其法,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熔蠟灌乾鏤中,而後乃釋板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故能受成極細斑花,燦然可觀。故夫染斑之法,奠瑤人若也。”“瑤人……獲斑布袍褲,婦女上衫下裙,斑斕勃蔚,惟其上衣斑紋極細,俗所尚也。”
瑤族蠟染,除了用鏤刻圖案木板製作蠟染外,也有點蠟的製作方法。這種蠟染製作方便而隨意,點蠟繪畫可三五人同做,也可單人獨做。凡有空閒時間即點制各種蠟花圖案,以備浸染、脫蠟,漂洗.縫製等之用。這也成為瑤族婦女們交流的一個平台,在瑤族民間流傳的蠟染歌謠中就有這樣的述說:“兄弟姐妹情深深,在家閒著沒事做,邀請姐妹進家來,一同拿筆點蠟花,染成放入閨深處,等到鄉里蘆笙場,妹才穿出給哥看……”可見,蠟染藝術在過去的瑤族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瑤族蠟染瑤族蠟染
在瑤族蠟染中,當屬貴州麻江縣龍山鄉河壩村的“楓脂染”最有特色。該村位於貴州省麻江縣東南部,總面積24平方公里,有18個自然村寨,總人口3450人,瑤族占88.98%,是該縣最大的瑤族居住地。河壩瑤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村里各種民俗民風、手工技藝等都是通過歌謠的形式進行傳承。在河壩瑤族婦女們所傳唱的瑤族蠟染歌謠中,對蠟染這一獨特的手工技藝有著詳細的記載。2009年夏,筆者前去麻江縣實地考察“楓脂染”時,當地文管所所長,將瑤族的歌詞整理給了我·份。具體內容是:“兄弟姐妹情深深,缺少什麼互相幫,五月完了到六月,七月太陽當頭照,在家閒著沒事做,邀請姐妹上山坡,一同來到林深處,看到楓樹上有油,爬到上面用刀割,隨手放進竹簍里,不知不覺裝滿簍,回頭看看那天邊,太陽已掛山頭上,起身吆喝回家咯,回到家中放竹簍,扯來土布一尺六,找來一個半邊鍋,裝滿熱灰後放好,楓油放在土碗裡,土碗放在鍋中間,拿來牛油一起合,兩根稻草中間隔,找來竹片放在手,用了J細心削成筆,一邊火來一邊小,準備用來點鳥雀,點·筆大一筆小,點了兩個整晚上,點成頭巾一尺六,拿來染水認真染,染成放入闈深處,等到鄉里蘆笙場,妹才穿給哥來看,小鳥小雀各分開,小鳥站在枝頭上,看似開口來唱歌,人人看到都羨慕,夸俺鄉里第一個。”歌謠巾的“楓脂染”,是瑤族世代傳承的蠟染手工藝,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這種工藝與蠟染有所不同,豐要是採用牛油和楓香脂的混合物代替蠟,在浸染的過程中,因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蠟染成晶上沒有冰紋的產生。因此,製作成的蠟染布圖案清晰,做工精巧,色彩特別鮮明、樸素並且對比相當烈,具有獨特的瑤族風格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特別是河壩瑤族蠟染所傳承下來的圖案,有著很高的審美、研究和收藏價值,據調查,有很多來自省內外的蠟染廠家、學者及外國友人都紛紛慕名前來該村考察,都對河壩村形色各異的蠟染圖案和精美的蠟染製品讚不絕口,並對其進行收藏。1991年,國家博物館曾來到河壩村,收藏了該村的“楓脂染”20多件。
河壩瑤族蠟染的工藝比較獨特。每年六七月份,在楓樹的主幹皮層用刀斧劃出若干道條痕,待流出楓脂後取回待用。當地瑤族婦女在自織白土布上繪出精美的圖案,製作楓脂染時,將楓脂和牛油大約按10:2的比例混合,以文火煮熬熔化,裝在一隻小土碗裡,置於盆裝的熱草木灰上,灰中埋上少許紅炭火,以保恆溫。待兩種油脂緩慢熔合後,就用竹製小蠟刀(自製)或用牛角刻制的刀片蘸油繪製圖案。待乾後,將布投入染缸中浸染,或送到當地染匠作坊浸染,上色後取出漂洗晾乾,再用清水蒸煮,待樹脂牛油遇熱後熔化脫落,出現青底白花、藍底白花,或青底藍花等色彩對比鮮明的花紋圖案。這種楓脂染與布依族楓香染工藝相類似。
河壩瑤族的蠟染圖案,主要以花、草、蟲、雀、魚等為主。間以幾何紋、雷紋、雲紋、鋸齒紋等。風格是粗中有細,或以細破粗,或以粗助細。布局飽滿而不繁雜,多採用變形、誇張手法,圖案生動,變化多樣,色彩調配和諧,優美典雅。特別之處是:楓脂染與蠟染有很大的不同,在繪製、染色的過程中,固沒有蠟的破裂,所以在楓脂染成品上沒有冰裂紋的產生。闋此,用此方法製作成的蠟染布圖案清晰,色彩鮮明、樸素,對比強烈。當地的婦女們一直都特別熱衷於此技藝。瑤族楓脂染製品被廣泛套用到生活中,製成被面,頭巾、背帶、包被、口水兜、童裝花衣、盛裝、便裝等。
此外,貴州荔波瑤族蠟染,不論簡談精緻,抑或斑斕奪目,也都極新奇巧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