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布袋木獅舞

瑤族布袋木獅舞又稱“舞木獅”,屬瑤族祭祀舞蹈,約有一百多年歷史,具有緬懷祖先遷徙的艱辛,祈禱族人生息繁衍和興旺發達的良好意願。瑤族布袋木獅舞多在農曆十月豐收季節和翌年春耕前活動,流傳於連州市三水、瑤安等鄉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瑤族布袋木獅舞
  • 申報地區:清遠市連州市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木獅”的獅頭用泡桐木雕鑿而成,長約40公分,寬約25公分,稍成長方形狀。分上下兩塊,上為獅子面部,下為獅子下齶唇齒。獅頭漆上紅色,描有金邊,並畫有綠色圖案,獅頭上五個角繪有黑白相間色彩,角上綴掛紅綢或紅布條。表演時,木獅頭按樂曲節拍往前一甩,兩唇一合,發出“嘓嘓”的響聲。獅頭後連著獅被,獅被用長約4米、寬2.3米餘的黃布製成布袋形狀,內可藏若干人。表演通常為三至八人,可隨著表演套路與情節的不同而增加人手,一般多在地塘、祖廳、曬穀場或大廳演舞。表演前,先要舉行祭祀祖先,行請木獅的禮儀。
瑤族布袋木獅舞的動作保留傳統的舞犬,套路可分為“獅子滾俏”、“烏龜爬沙”、“變青山”、“獅子生仔”、“獅子擺台”、“獅子牽仔”。每套有十二個動作,共七十二個動作。木獅舞每個動作構成一個圖形,為之象(亦叫景),總共有72象(景)。據說,每個套路都具有一定的內涵,借獅子的動態行為,寓意瑤族先祖漂洋過海,長途遷徙的波折。故木獅舞72象(景)還可歸納為喜、悲、護、想、報、形、反等七類。表演伴奏所用樂器為嗩吶、大、小釵等。
布袋木獅舞表演的好壞,與舞獅被的師傅功力有關。因表演時,獅頭定位後,木獅的動態造型、動作的變化、意念的表達以及套路的內涵,全賴於舞獅被者的默契配合與豐富的藝術想像。如木獅舞得好,各村寨皆派代表為獅頭披掛紅綢(或紅布),以表示對舞獅技藝的獎賞。

傳承保護

瑤族布袋木獅舞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都反映著族內事件,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濃縮表現了當地瑤族的文化藝術及風情習俗,其多元的文化特徵頗具學術研究價值。瑤族布袋木獅舞又被稱為“連州瑤族歷史的活化石”。然而,時代變遷,布袋木獅舞逐漸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處於衰落狀態,為保護民間文化遺產,有必要對它進行儘快的搶救和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