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灰頭鸚鵡

瑞氏灰頭鸚鵡

瑞氏灰頭鸚鵡(學名:Poicephalus fuscicollis fuscicollis)是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鳥體為綠色,頭部和頸部為銀灰色,臉頰偶爾分布些零星的橘色羽毛,胸部和腹部為綠色,背後和翅膀的覆羽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綠色滾邊,翅膀的邊緣和大腿為桔紅色;尾羽棕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莫三比克辛巴威安哥拉

基本介紹

  • 外文名:Reichenow's Grey-headed Parrot
  • 別名:瑞查諾奧氏灰頭鸚鵡
  • 中文學名:瑞氏灰頭鸚鵡
  • 拉丁學名:Poicephalus fuscicollis
  • 植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鸚形目
  • 鸚鵡科
  • :非洲鸚鵡族
  • :Poicephalus屬
  • 命名者及年代:Kuhl, 1820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瑞氏灰頭鸚鵡是褐頸鸚鵡指名亞種,體長約33厘米。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頭部和頸部為銀灰色,臉頰偶爾分布些零星的桔色羽毛,胸部和腹部為綠色(不像海角鸚鵡帶有藍色),背後和翅膀的覆羽為黑色並帶有很寬的綠色滾邊,翅膀的邊緣和大腿為桔紅色;尾羽棕黑色,鳥喙灰白色,虹膜深棕色。雌鳥的額頭有一塊淺粉桔色的羽毛。雌雄幼鳥的頭頂都有很寬廣的桔紅色羽毛分布。(註:也有分類將該物種劃分為海角鸚鵡Poicephalus robustus的亞種之一 Poicephalus robustus fuscicollis)

棲息環境

瑞氏灰頭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森林、熱帶草原、草原地區、紅樹林區以及果園區,最高可達3850米。

生活習性

瑞氏灰頭鸚鵡在繁殖季大多成對活動或是組成3到20隻左右的群體,在飛行的時候會伴隨吵雜的鳴叫,因此相當顯而易見,但是當它們在覓食的時候則非常安靜;到了夜晚大多會前往森林地區的樹上過夜,白天則會前往開闊的鄉村地區;有時候為了覓食,會飛行30到80公里,也曾經有過長達130公里的記錄。平時天剛破曉這些鸚鵡就會出發覓食,每次回到棲息的樹木附近大約都是50到60隻左右的小群體。飛行的速度相當快,會發出一連串類似口哨的聲音和沙啞的哭喊聲。
主要以種子、堅果(酷愛胡桃和核桃)、漿果、水果、花蜜等為食;有時候會前往農耕區覓食玉米和蘋果等作物,也曾經有被觀察到瑞氏灰頭鸚鵡吃乾花生的例子。

分布範圍

分布於甘比亞奈及利亞中東部,剛果河下游,安哥拉北部的卡賓達省。

繁殖方式

瑞氏灰頭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3月到6月和10月到12月,會在枯死的樹洞中築巢;人工豢養的鸚鵡大多在晚春或是夏季開始繁殖,可以提供30×30×60厘米的厚木巢箱。一次會產下2到3枚卵,孵化期26到28天,幼鳥羽毛長成約9到11周,幼鳥在離巢後幾乎都是由雄鳥負責餵食,在離巢後2到3周就可以獨立。

亞種分化

是褐頸鸚鵡的亞種之一。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註:瑞氏灰頭鸚鵡圖冊網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