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鶴堂

琴鶴堂

琴鶴堂是趙姓堂號,得自於宋朝名臣趙抃,他為官清廉愛民,由於面顏黑,人稱“鐵面御史”。入川後,自奉儉廉,禁吏為奸,蜀風為之一變。神宗時,被詔回京師任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青苗法再次入蜀,孤身一人,僅一琴一鶴相隨,後再知成都府。

基本介紹

  • 本名:琴鶴堂
  • 別稱:“鐵面御史”
  • 出生地:衢州西安
  • 主要成就:祐元年進士
人物介紹,族裔分布,趙抃傳,趙抃其人,

人物介紹

宋朝名臣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景祐元年進士,官至資政殿大學士,以太子少保致仕。他是個清廉愛民的好官,由於面顏黑,人稱“鐵面御史”。與當時的包拯齊名,其實戲曲中的包拯形象正是融合了趙抃事跡。入川後,自奉儉廉,禁吏為奸,蜀風為之一變。後為成都知府。
趙抃趙抃
神宗時,被詔回京師任參知政事,因反對王安石青苗法再次入蜀,孤身一人,僅一琴一鶴相隨,後再知成都府。其時他為政寬簡,故而人民安居樂業,百姓生活富足,所以高興地彈琴取樂。他養了一隻鶴,時常用鶴毛的潔白勉勵自己不貪污;用鶴頭上的紅色勉勵自己赤心為國。
《宋史·趙抃傳》:“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神宗即位後,趙抃官拜參知政事,因反對新法,罷為杭州知州,移任青州(今屬山東)、成都越州(今浙江紹興)等地長官。後世裔孫為頌揚先祖為官儉約、輕車簡從的高風亮節而以“琴鶴”標額其堂。

族裔分布

此堂後裔有趙知微,趙方,趙范趙葵,趙履和,趙煦雍趙恆惕,趙藻藩,趙一荻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此堂號趙姓後人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河南福建浙江湖南安徽,四川等省。

趙抃傳

趙抃,字閱道,衢州西安人。進士及第,為武安軍節度推官。人有赦前偽造印,更赦而用者,法吏當以死。抃曰:“赦前不用,赦後不造,不當死。”讞而生之。知崇安、海陵、江原三縣,通判泗州。濠守給士卒廩賜不如法,聲欲變,守懼,日未入,輒閉門不出。轉運使檄抃攝治之,抃至,從容如平時,州以無事。
翰林學士曾公亮未之識,薦為殿中侍御史,彈劾不避權幸,聲稱凜然,京師目為“鐵面御史。”其言務欲朝廷別白君子小人,以謂:“小人雖小過,當力遏而絕之;君子不幸詿誤,當保全愛惜,以成就其德。”溫成皇后之喪,劉沆以參知政事監護,及為相,領事如初。抃論其當罷,以全國體。又言宰相陳執中不學無術,且多過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為及奉使不法;樞密使王德用、翰林學士李淑不稱職;皆罷去。吳充、鞠真卿、刁約以治禮院吏,馬遵、呂景初、吳中復以論梁適,相繼被逐。
抃言其故,悉召還。呂溱、蔡襄、吳奎、韓絳既出守,歐陽修、賈黯復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紛紛引去,侍從之賢如修輩無幾,今皆欲去者,以正色立朝,不能諂事權要,傷之者眾耳。”修、黯由是得留,一時名臣,賴以安焉。
請知睦州,移梓州路轉運使,改益州。蜀地遠民弱,吏肆為不法,州郡公相饋餉。抃以身帥之,蜀風為變。窮城小邑,民或生而不識使者,抃行部無不至,父老喜相慰,奸吏竦服。召為右司諫。內侍鄧保信引退兵董吉燒煉禁中,抃引文成、五利、鄭注為比,力論之。陳昇之副樞密,抃與唐介、呂海、范師道言升之奸邪,交結宦,進不以道。章二十餘上,升之去位。抃與言者亦罷,出知虔州。
虔素難治,抃御之嚴而不苛,召戒諸縣令,使人自為治。令皆喜,爭盡力,獄以屢空。嶺外仕者死,多無以為歸,抃造舟百艘,移告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歸者,皆於我乎出。”於是至者相繼,悉授以舟,並給其道里費。召為侍御史知雜事,改度支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時賈昌朝以故相守魏,抃將按視府庫,昌朝使來告曰:“前此,監司未有按視吾藏者,恐事無比,若何?抃曰:“舍是,則他郡不服。”竟往焉。昌朝不悅。初,有詔募義勇,過期不能辦,官吏當坐者八百餘人。抃被旨督之,奏言:“河朔頻歲豐,故應募者少,請寬其罪,以俟農隙。”從之。坐者獲免,而募亦隨足。昌朝始愧服。加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以寬為治。抃向使蜀日,有聚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復有此獄,皆謂不免。抃察其亡他,曰:“是特酒食過耳。”刑首惡而釋餘人,蜀民大悅。會榮諲除轉運使,英宗諭諲曰:“趙抃為成都,中和之政也。”
神宗立,召知諫院。故事,近臣還自成都者,將大用,必更省府,不為諫官。大臣以為疑,帝曰:“吾賴其言耳,苟欲用之,無傷也。”及謝,帝曰:“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亦稱是乎?”未幾,擢參知政事。抃感顧知遇,朝政有未協者,必密啟聞,帝手詔褒答。
王安石用事,抃屢斥其不便。韓琦上疏極論青苗法,帝語執政,令罷之。時安石家居求去,抃曰:“新法皆安石所建,不若俟其出。”既出,安石持之愈堅。抃大悔恨,即上言:“制置條例司建使者四十輩,騷動天下。安石強辯自用,詆天下公論以為流俗,違眾罔民,順非文過。近者台諫侍從,多以言不聽而去;司馬光除樞密,不肯拜。且事有輕重,體有大小。財利於事為輕,而民心得失為重;青苗使者於體為小,而禁近耳目之臣用舍為大。今去重而取輕,失大而得小,懼非宗廟社稷之福也。”奏入,懇乞去位,拜資政殿學士、知杭州,改青州,時京東旱蝗,青獨多麥,蝗來及境,遇風退飛,盡墮水死。
成都以戍卒為憂,遂以大學士復知成都。召見,勞之曰:“前此,未有自政府往者,能為朕行乎?”對曰:“陛下有言,即法也,奚例之問?”因乞以便宜從事。既至蜀,治益尚寬。有卒長立堂下,呼諭之曰:“吾與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蜀,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畏戢以率眾,比戍還,得余貲持歸,為室家計可也。”人喜轉相告,莫敢為惡,蜀郡晏然。劍州民私作僧度牒,或以為謀逆告,抃不師畀獄吏,以意決之,悉從輕比。謗者謂其縱逆黨,朝廷取具獄閱之,皆與法合。茂州夷剽境上,懼討乞降,乃縛奴將殺之,取血以受盟。抃使易用牲,皆歡呼聽命。
乞歸,越州。吳越大飢疫,死者過半。抃盡救荒之術,療病,埋死,而生者以全。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復徙杭,以太子少保致仕,而官其子屼提舉兩浙常平以便養。屼奉抃遍游諸名山,吳人以為榮。元豐七年,薨,年七十七。贈太子少師,謚曰清獻。
抃長厚清修,人不見其喜慍。平生不治貲業,不畜聲伎,嫁兄弟之女十數、他孤女二十餘人,施德煢貧,蓋不可勝數。日所為事,入夜必衣冠露香以告於天,不可告,則不敢為也。其為政,善因俗施設,猛寬不同,在虔與成都,尤為世所稱道。神宗每詔二郡守,必以抃為言。要之,以惠利為本。晚學道有得,將終,與屼訣,詞氣不亂,安坐而沒。宰相韓琦嘗稱抃真世人標表,蓋以為不可及雲。

趙抃其人

趙抃出生在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三月二十六日,終於宋元豐七年(1084)八月二十六日,十二月葬衢州西安縣蓮花山。
趙抃的祖父叫趙湘,為北宋淳化三年(992)進士,廬州廬江尉(今安徽廬江),著名詩人,宋初文學改革倡導者之一。趙湘把家從越州(今浙江紹興)遷移至衢州西安縣西安鄉陳莊保大山自然村(今柯城區信安街道沙灣村)。後因趙抃在繼母墓旁造茅屋守孝,三年不在家住宿,西安縣令過勖(xù)為表彰他的孝行,將村名“陳莊保”改為“孝悌里”,並撰文《孝悌里記》。
趙抃的父親叫趙亞才,娶過兩位夫人,生了六個兒子:振、拯、抃、拊、抗、揚。趙抃的三個弟弟是繼母所生。趙抃在家中是老三,在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四,所以他的《高齋居住》一詩中有“世人慾識高齋老,只是阿村趙四郎”之說。順便說一句,“高齋”是趙抃的住宅名,不是村名。
趙抃幼年喪母,少年喪父,家境貧寒。他是其哥哥趙振與繼母徐氏撫養教育下成長的。趙抃小時候在陳莊保家中讀書。年稍長,他就沿衢江、常山江到了常山縣的三衢山,在三衢山西南坡溶洞中讀書併兼教私塾。這個溶洞因趙抃成名,叫趙公岩。
趙抃生了三個兒子,名叫趙山元、趙山幾、趙峴。他把三兒子趙峴改名趙棠,過繼給在湖南衡山的堂弟趙紀為子。這一支後來成為衡山的一大家族。其中趙棠的孫子趙葵官至右丞相。而蘇軾《趙清獻公神道碑》中說趙抃有兩個兒子,把過繼的趙峴未算在內。
這兒,順便要說一下的是“趙抃、清獻書院、書院中學”三者間的聯繫。
南宋鹹淳四年(1268)衢州知府陳蒙在西安縣孝悌里趙氏大院創辦書院,因趙抃諡號清獻,故名“清獻書院”。首任山長(校長)是陳士貞。據《續文獻通考》所載,清獻書院為南宋全國二十二所著名書院之一。因為南宋時期臨安(杭州)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衢州為次中心。全國二十二所著名書院中衢州就占兩所,另一所叫柯山書院,遺址在柯城區石室鄉爛柯山南面的講書堂背。
明天順三年(1459)參議高崇、知府唐瑜重建。弘治十二年(1499)知府沈傑立祠主祭,每年仲春仲秋各一次。祭祀規格為衢州府官祭。沈傑又命知縣戴禮於正堂東面添屋三楹為齋沫所,建愛直亭於堂後紫竹林中。清獻書院毀於明末兵火。
現存的坐落在衢州市區鐘樓底十四號的趙抃祠建於明萬曆十三年(1585),是郡守廖希元主持建造。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
2003年柯城區政府在清獻書院遺址西南面興建書院中學,並在書院中學的清獻廣場上立趙抃塑像,在學生公寓東側重建清獻書院的“愛直亭”。期望趙抃文化思想的精華,清獻書院重德崇文的遺風能在書院中學得以傳承,發揚光大。
需要說明的是:趙抃小時候在家讀書時是沒有清獻書院的。清獻書院是趙抃逝世一百八十四年後才設立的。有人把建於清朝現坐落在衢州市區小西門四十號的修文書院說成是“趙抃少年時代讀書的書院”,實乃張冠李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