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隨人亡

琴隨人亡

琴隨人亡說的是王徽之、獻之兄弟之間的故事。

王徽之、獻之兄弟感情十分好。晉孝武帝元十二年,兩兄弟都病得很重,後來,王徽之很久沒聽到弟弟的訊息,知道他已去,也不悲傷,徑去奔喪,在靈床前,拿獻之的琴來彈,弦音不諧調,不禁大哭:“琴隨人亡!”。過了一個多月,他也去世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琴隨人亡
  • 類型:小說
  • 主人公:王徽之、王獻之
  • 出處:《世說新語》
小說出處,故事介紹,

小說出處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魏晉人物言談逸事的筆記小說。故事短小、語言簡潔是它的特點。《世說新語》對後世文學有很大影響,書中許多故事已經成為典故經久流傳,如望梅止渴、口若懸河、一往情深、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等。

故事介紹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麼總聽不到(子敬的)訊息?這(一定)是他已經死了。”說話時完全不悲傷。就要轎子來去看望喪事,一路上都沒有哭。
敬一向喜歡彈琴,(子猷)一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說:“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一個多月,(子猷)也死了。子猷與子敬是兄弟,子猷也病重。他的左右怕其悲傷而向他隱瞞了子敬病亡的訊息。
他們兄弟情深,即使在病重中也是互通訊息的,久不聞訊息,判斷出子敬已經先走了。“了不悲”,“都不哭”並不等於他不悲傷。①反而說明子猷內心悲痛至極,所謂“物極必反”,因此在表面上什麼都不能表現出來。②已知將不久人世,很快就要見面,因此不悲。③不是不悲,只是強自抑制自己的情感。
”“弦既不調”是因為①子敬病亡,琴久無人彈奏,弦松。②子猷睹物思人,心中極為悲傷,無論如何總無法調正音弦。更渲染出子猷內心的悲傷。前面是強自抑制,情郁於中,此時睹物思人,偏“弦不調”,琴似乎也通了人性,人亡琴亦亡,更使人觸景傷懷,悲痛之情再也無法抑制,噴發而出。琴隨人亡,這更渲染出當時悲涼的氣氛。
由了不悲、都不哭—慟絕良久—月余亦卒,這種兄弟情誼表達更加的委婉曲致,更加的深沉,感人至深。對比西方文學直接對人物進行大段的心理描寫的寫作手法,中國古典文學這種通過環境或人物的言行舉止側面刻畫人物內心情感的手法,人物情感的表現更加豐富深厚。
人琴俱亡》體現的是王子猷、子敬的手足情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