琯頭,古代總稱為象浦,宋起稱琯頭,元代稱橫春,明代起沿稱琯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琯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地理位置:溫州市樂清市北白象鎮
- 拼音:gùn tóu cūn
歷史沿革,軍事之地,交通之地,人文之地,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位於樂清北白象鎮的西隅,東峙橫春山(一名芝山),南控甌江,與七都塗相對;西界象浦,與永嘉縣境交接。是溫、台兩地交通的要衝,是樂清西境的咽喉。
軍事之地
琯頭枕山控江,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之地。早在唐朝僖宗乾符二年(875),浙西鎮遏使王郢叛亂,縱兵劫掠沿海州縣。三年春,叛兵劫掠琯頭,唐將田居邰(山東兗州人)奉命率兵來討伐,初到象浦,因士馬遠來疲勞,地理未熟悉,忽聞子規啼聲,誤聽為雞叫,即匆促率兵出戰,被事先埋伏的叛兵圍住,力戰而死。當地人憐其忠義,立廟祀之,(即今琯頭高殿)。宋人萬規(虹橋萬橋人),過琯頭題有《忠烈廟》詩:“王事多艱險不移,委身先敵大江湄。臨危授命生前勇,列爵封侯死後祠。龔寇已隨湍下設,子規無復夜深悲。欲知幽顯存忠義,勳業重光兩石碑。”元代鮑元濟(暘谷岙人)也有《吊忠烈侯》詩:“橫春渡頭象浦西,將軍戰死鼓聲低,只今恨煞子規鳥,飛過青山不敢啼。”戚學標詩中的“將軍忿棄戈”所指即是此事。元代有方國珍之亂,明代有倭寇之亂,琯頭總是受到損害。
嘉靖三十五年、三十七年,倭寇登岸劫掠樂清西鄉各地,戚繼光率軍至琯頭,戰磚象浦,倭寇敗去。第二天又戰於甌江中,倭又被戚軍打敗。從此倭患平息,地方免遭掠殺。崇禎五年(163),閩寇劉香(福建海澄人),連舟侵犯琯頭劫掠,高岙義士高師規組織鄉民抵抗,高師規戰死。清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兵攻破磐石城,亦分兵駐守琯頭達四個月,這些往事,至今日還值得人們記憶。
因琯頭地理險要,宋建炎四年(1130),選中琯頭建寨一所,寨址在獅子山背,小地名大峻。據宋人文獻記載,琯頭寨有兵一百名。指揮一名。後至嘉定年間,還有兵四十四名(見葉水心集)。至宋亡,此寨才廢毀。元代,又在琯頭設巡檢司一所,司配巡檢一員,弓兵一百名,緝捕盜賊,護送綱運,押解流犯,後於明洪武二十年移駐岐頭,此司遂廢。
交通之地
自樂清建縣,琯頭成了唯一港口,凡是官員商旅來往,都要在琯頭坐船往溫州。渡江的工具唯一是帆船。明《永樂縣誌》記載,琯頭有江船三隻,水夫三十名。航船二帆一櫓,有風扯帆,隨潮上下。無風改用櫓搖。隨著潮水漲落而航行,民間留傳是“初一起五更,初二慢慢行”的乘船經驗。
嘉靖三十四年間,因倭寇為患,樂清縣令俞文榮令江船去帆,以免遭倭寇劫掠,倭平後,又恢復風帆。當時碼道未正式建築,高友磯做了尚書,出資建造碼道於橫春山麓,全用石建成,使航船可以停靠,因此凡是高姓人趁航船上溫州,一律免去船錢,此規定到民國初還存在。自永樂輪船開通後,碼道另建,航船才停歇。
起當年坐航船,乘風破浪,心情多么緊張又舒暢。前人在乘船時,每每即景吟詩,如清人洪福(樂成人,官千總)的《下甌江》詩:“羅浮山下放歸航,渺渺孤城背夕陽,十里黃雲五里霧,西風又送客還鄉。”又如晚清詩人江堤《晚至琯頭》詩:“夕陽能使晚江晴,渡口潮平息水聲,猶勝半帆風力健,吹他江岸酒帘醒。”這些都是前人乘航船的感受、謳吟,勾劃出琯頭江的一副詩情畫意。今天吟來,猶感意味無窮。
人文之地
琯頭之名,顧名思義,應是公琯的前頭,早在唐代,此處己設有象浦琯,招待官員,詩人孟浩然來樂成訪張子溶就是在象浦琯相會的。他在《上浦琯逢張八子溶》的詩:“逆旅相逢處,江村日暮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廨宇鄰蛟室,人煙接島夷。鄉園萬餘里,失路一相悲。”這首詩它開啟了琯頭早期文化的星光。所說的內涵就是戚學標“少府歡開宴”詩句。
自古以來,有不少官員文人墨客,路經琯頭,都留下了一些詩文,元吳學禮有《泊橫春琯》詩:“枯葑冰消水路遙,短長亭下一停撓,寒煙兩岸客炊晚,殘月小橋人待潮,山外鐘聲何處寺,柳邊春色隔年條。到城不必爭先後,華蓋峰頭手可招。”又元代陳高也有《泊琯頭埠》詩:“朝發芳林嶺,暮依琯頭泊。”明章綸有《過琯頭江》詩“不到東甌已一年,今朝泛鷁渡中川。波光明潔開明鏡,雲影徘徊侵碧天。”……明代樂清縣令袁業泗亦有《橫春渡》詩:“畫舫沖寒待曉光,淡煙籠水碧茫茫,黃茅野店雞號月,紅葉山村犬吠霜。到枕鐘聲依客夢,眠沙鷗鳥笑人忙,為官三載成何事,贏得新詩滿錦囊。”清代大文學家袁枚有《琯頭渡江至永嘉》詩,徐域夕有《橫春渡》詩:江潮水東西流,古渡橫春山色幽。爾我往來非住著,漫催急櫓送行舟。”此外還有董正揚,胡維寬《橫春渡》詩,《琯頭夜渡》詩,馮過《晚渡橫春浦》詩,溫州太守戴啟文《琯頭止宿》詩等。
清人戚學標(溫嶺人,乾隆年間進士)寫琯頭的一首五律詩:“野琯花初發,春山客又過。市墟因雨散,舟集待潮多。少府歡開宴,將軍忿棄戈。空餘懷古意,渺渺望山河。”
地圖信息
地址:北白象鎮琯頭村濱江路6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