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察·J·伯恩斯坦

理察·J·伯恩斯坦

理察·J·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1932-2022),男,受學於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1958年獲博士學位。執教於耶魯大學、哈弗福德學院新學院。1966年到1989年在哈弗福德期間,出版了《實踐與行動》《社會政治理論的重構》《超越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哲學論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理察·J·伯恩斯坦
  • 外文名:Richard J. Bernstein
  • 出生日期:1932年
  • 逝世日期:2022年
  • 畢業院校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
  • 職業:哲學家
  • 性別:男
  • 學位/學歷:博士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個人生活,出版論著,著作,文章,主要貢獻,學術講座,學術職務,人物軼事,人物評價,自我評價,人物觀點,

人物簡介

理察·J·伯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1932- 2022),男,1958年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89年起一直在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哲學系執教。美國當代實用主義代表人物,伯恩斯坦通曉學各派,其主要倡導“有限的多元主義”,共同體中對話,反對笛卡爾式的二元對立等,其代表作有《超越客觀主義和相對主義:科學、詮釋學和實踐》(1983)、《實踐的遭遇》(2015)、《反諷的生活》(2016)等。曾擔任美國哲學家協會東部分會會長,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哲學系榮休教授。
理察·J·伯恩斯坦
理察·J·伯恩斯坦
2003年,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編輯出版了討論其思想的專題論文集,供稿人有德希達哈貝馬斯、羅蒂、弗雷澤,以及理察·泰勒等。

人物經歷

伯恩斯坦是第二代猶太移民,父母都沒有讀過大學。
1940年代,就讀布魯克林高中,與伍迪·艾倫是校友。
就讀芝加哥大學認識理察·羅蒂,並和他成了好友;蘇珊·桑塔格和伯恩斯坦一起參加了一位年輕教師關於社會科學的課程;19歲從芝加哥大學畢業;
1953年到耶魯讀哲學碩士,跟從亞瑟·帕普(Arthur Pap)學習,直到他英年早逝;還跟從彼得·亨普爾(Peter Hempel )學習,直到他去了普林斯頓。
1968年見到伽達默爾,起初有批判,後逐漸受到其闡釋學影響。
1972年,同時見到了于爾根·哈貝馬斯漢娜·阿倫特
1970年代讀德希達作品,1987年見面。
1989年回紐約,加盟新學院,重建開放、多元的哲學系。

個人生活

妻子:卡羅爾

出版論著

著作

根本惡》,王欽 / 朱康 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
暴力:思無所限》,李元來 譯,譯林出版社,2019年
理察·J·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的著作《根本惡》

文章

2007年美國哲學學會月刊第2期上的文章《哲學之愛》(The Romance of Philosophy),詳盡地介紹了自己的哲學之路。

主要貢獻

在伯恩斯坦教授的思想版圖中,“engaged pluralism”(“有立場的多元論”)是一個比較核心的概念,這是他用來反撥西方形上學傳統的一個有力工具,在他看來,西方形上學傳統通過對確定性的尋求來達致絕對性,以總體性的觀念消弭了差異性——他用“笛卡爾式憂慮”一詞來指陳這一傳統。“engaged pluralism”較早是在他的論文《形上學、批評與烏托邦》中提出來的。

學術講座

2002年,伯恩斯坦曾受邀到華東師大作馮契講座。
2017年12月,伯恩斯坦受邀參加《杜威選集》發布會暨“實用主義與儒學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9年10月,伯恩斯坦在復旦大學進行三期講座《杜威的自然主義》《自由的自然主義》《杜威的思想遺產》(全英文)。

學術職務

《形上學評論》(Review of Metaphysics)主編

人物軼事

讀哲學的興奮與可怕
伯恩斯坦讀研究生第一年既興奮又可怕。和很多一年級研究生一樣,伯恩斯坦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決定,是否足夠出色。那時他參加了一門關於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研討課,之前伯恩斯坦連黑格爾的一個字都沒讀過。但是,最初的經歷使伯恩斯坦飽受重創——一個字都讀不懂,而且沒法理解為什麼有人會認為自己讀懂了黑格爾。他感到非常疑懼,因為課上有很多更有天資的學生,他們似乎能非常言之成理地大談黑格爾,而伯恩斯坦壓根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他覺得這是對自己哲學能力的真正考驗,而自己失敗了。想到要做課堂報告,伯恩斯坦很恐懼。顯然,所有人都會發現他是個白痴,不該讀哲學的研究生。
“荷馬只有兩本書”
1965年3月,伯恩斯坦被拒絕授予耶魯終身教職,而且突然之間發現自己捲入了一場著名的教職爭端。2000名學生為他遊行,幾天時間裡整夜圍著校長辦公室,要求重新考慮伯恩斯坦的情況。幾十封來自全國各地哲學家和支持者的信件湧入耶魯。這件事還被全國性的媒體報導。這是常春藤聯盟的第一次大型學生示威,那時學生們正在抗議大學過於強調研究而犧牲了它作為教育機構的使命。學生們舉著標語牌為伯恩斯坦的申請被拒而抗議。而伯恩斯坦最喜歡的是其中一條,寫著:“荷馬只有兩本書”。不管怎么說,媒體使伯恩斯坦成了某種英雄,結果有36所大學和學院接觸伯恩斯坦,詢問是否想加入他們。

人物評價

“就哲學各學派和傳統間的關聯做仔細審查,從而使得二十世紀英美和歐陸哲學領域中諸多哲學家和相關的思想洞見得以對話與匯合”。

自我評價

伯恩斯坦對自己一生教育實踐的總結:當期待著有新的可能性要去打開,新的學生要去教育,新的問題要去面對,以及新的遠景要去探索之時,我依然感受到同樣的興奮的震顫。
我一直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教師-學者,並在教學中得到了與寫作一樣大的滿足。

人物觀點

最好的友誼總是帶有友善的批評,而我對這些思想家(理察·羅蒂漢娜·阿倫特、于爾根·哈貝馬斯、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雅克·德希達、阿格妮絲·赫勒和耶米雅赫·約維爾等)都做出了批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