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

理中丸,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之功效。主治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痹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

基本介紹

  • 名稱:理中丸
  • 別名:人參湯(《金匱要略》卷上)、治中湯(《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雞峰普濟方》卷十二)、人參理中湯(《校注婦人良方》卷二十)、乾薑理中湯(《中國醫學大辭典》)
  • 出處:《傷寒論》
  • 組成:人參、乾薑、甘草、白朮
  •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 主治: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痹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
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理中乾薑參術甘,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

組成

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朮各三兩(9g)。    

用法用量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次,夜二次。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功用

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脾胃虛寒,自利不渴,嘔吐腹痛,不欲飲食,中寒霍亂,陽虛失血,胸痹虛證,病後喜唾,小兒慢驚。

方義


方中乾薑辛熱,溫中焦脾胃,助陽祛寒,為君藥。人參益氣健脾,培補後天之本助運化為臣藥;白朮健脾燥濕為佐藥。炙甘草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為使藥。四藥合用,溫中焦之陽氣,祛中焦之寒邪,健中焦之運化,吐瀉冷痛諸症悉可解除,故方名“理中”。

加減化裁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

使用注意

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附方

名稱:理中丸
組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取湯和一丸服之,日十服
主治:霍亂
出處:《千金翼方》卷十八
名稱:理中丸
組成: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高良姜、桂心
主治:冷熱不調,霍亂吐痢,宿食不消
出處:《外台秘要》卷六引《廣濟方》
名稱:理中丸
組成:人參、乾薑、甘草、白朮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粥飲化下,不拘時候
主治:霍亂,或吐或瀉,口乾大渴,頭疼體痛
出處:《聖惠方》卷四十七

重要文獻摘要


《傷寒論後辨》: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谷精運,谷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谷,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症所由來也。參、術、炙草,所以固中州,乾薑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

《醫方集解》:此足太陰藥也。人參補氣益脾,故以為君;白朮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甘草和中補土,故以為佐;乾薑溫胃散寒,故以為使。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溫病條辨》:理中湯溫中散寒,人參、甘草,胃之守藥;白朮、甘草,脾之守藥;乾薑能通能守,上下兩泄者,故脾胃兩守之;且守中有通,通中有守,以守藥作通用,以通藥作守用。

《傷寒尋源》:蓋理中者,理中焦之寒也。寒在胃上,取丸藥之緩,逗留於上,以溫胃而散寒;若寒勝熱之霍亂,利在急溫,則不宜丸而宜湯。緩宜丸,急宜湯,此先聖之成法,不可紊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