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台遺址

琅琊台遺址

琅琊台遺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琅琊鎮,占地面積為5.88平方千米。

琅琊台遺址東西長約3千米,南北寬約1.96千米,東低西高、東西走向有主山樑和多道山樑,台基位於主山樑東側,向西過山口與爭高山對峙,台頂部寬闊平敞,周長150餘米。琅琊台遺址出土有大量西周時期的青銅鼎、青銅環、青銅劍等,以及有刻著“千秋萬歲”字樣的秦代瓦當和陶罐等。琅琊台遺址是和秦、漢皇帝巡視活動有關的遺蹟,對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均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

2013年5月,琅琊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琅琊台遺址
  • 地理位置: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琅琊鎮
  • 占地面積:5.88平方千米
  • 保護級別:第七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7—0253—1—253
  • 所處時代:秦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歷史文化,參觀信息,

歷史沿革

周元王仁四年(前472年),越王勾踐初築琅琊台(琅琊台遺址),同秦、晉、齊、楚等國君主在台上歃血盟誓,共同尊輔周室。
考古現場(拍攝於2019年10月)考古現場(拍攝於2019年10月)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首登琅琊台(琅琊台遺址),目睹了海市蜃樓,遣徐福率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藥,並在勾踐築台的基礎上,構建琅琊高台,台上建造祭祀四時主神祠,刊石立碑,遷3萬人口入琅琊,形成齊邑(琅琊郡琅琊縣)。
秦始皇二十九年(218年),秦始皇二登琅琊台(琅琊台遺址),並重修琅琊台。
秦始皇三十七年(210年),秦始皇三登琅琊台(琅琊台遺址),並令徐福再攜男女數千人,帶上五穀百工做第二次東渡,徐福最終到達日本不歸。
西漢本始四年(前70年),山東地區遭遇大地震,琅琊台遺址被埋於地下。
2009年2月14日,山東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山東大學博物館、膠南博物館組成的聯合考察組在對膠南琅琊鎮進行實地考察時,琅琊台遺址被發現。
2019年10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島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首次正式對琅琊台遺址展開考古發掘,發現秦漢時期大型夯土台基、排水系統和建築基址。

遺址特點

  • 綜述
琅琊台遺址陽坡緩,陰坡陡,從東向西逐漸隆起,形成東西長約3千米,南北寬約1.96千米,東低西高、東西走向的多道山樑和主山樑,台基位於主山樑東側,向西過山口與爭高山對峙。台頂部寬闊平敞,周長150餘米,台基(含山體)最占地面積為5.88平方千米,主峰海拔高度為183.4米。在琅琊台遺址東南大約2.5千米的地方有幾處小山坡,高度50米左右,均有夯土築過的痕跡。
考古發現三排陶製管道(拍攝於2019年10月)考古發現三排陶製管道(拍攝於2019年10月)
  • 大台小台
琅琊台遺址包括位於山頂的夯土台基(大台)和海邊的夯土台基(小台)兩部分,其中山頂的夯土台基(大台)就是琅琊颱風景名勝區,是一處建築規模較大的秦代高台遺址,山體上部多處土層斷面出,覆蓋較厚的黑土層,與附近山體顏色不同,有夯層柱洞,局部裸露石體,石質黃褐色;海邊的夯土台基(小台)位於台西村東北,面積100平方米、高近20米,平地夯土而成,夯土台體量較大,斷裂面可見以鐵棍作為夯土的龍骨。
石砌地漏石砌地漏
  • 排水系統
琅琊台遺址內的秦漢時期排水系統,管道為陶製,三排規整排列,管道較粗,管壁較厚,陶水管為兩端大小各異的標準件,陶製管道上下兩部分長度約12米,有20多節,每一節管道的體量比較大,長度約60厘米,闊口直徑約45厘米;地漏為石砌,六方大小石塊斜面壘砌,中間的石塊開有方形小孔,用於室內排水。

文物遺存

琅琊台遺址存有琅琊台刻石碑、明代萬曆年間顏悅道的修碑、粉彩雙鳳牡丹紋供盤等,出土有大量西周時期的青銅鼎、青銅環、青銅劍、青銅鏡,發掘出了秦代的量器,以及有刻著“千秋萬歲”字樣的秦代捲雲紋瓦當和陶罐;小篆文“千秋萬歲”瓦當,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粉彩雙鳳牡丹紋供盤是琅琊遺址發現的保存較完整的瓷器,長28.5厘米,寬 23.5厘米,高6.5厘米,供盤的花紋正面是雙鳳戲牡丹的圖案,正面刻有“琅琊寺供奉”的字樣,底盤有礬紅篆書的字型“同治年制”字樣。
青銅鼎青銅鼎

研究價值

琅琊台遺址是山東地區為數不多的和秦、漢皇帝巡視活動有關的遺蹟,對秦、漢皇帝巡視的歷史研究和秦、漢皇家建築學的研究,以及秦漢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研究均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琅琊台遺址是秦方士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的起航地,為徐福東渡日本提供有力證據。琅琊台遺址出土的粉彩雙鳳牡丹紋供盤對研究清代(1644年—1912年)的經濟文化以及寺廟的規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填補了琅琊台遺址瓷器研究的空白。
秦漢時期的石砌道路(拍攝於2019年10月)秦漢時期的石砌道路(拍攝於2019年10月)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琅琊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包括琅琊古祭祀台、古郡城、古港口及其周邊地區。
2018年10月22日,青島市人們政府《青島西海岸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獲得山東省人們政府批覆,批覆提出要重點保護好琅琊台遺址等代表性歷史遺存。

歷史文化

  • 海市蜃樓與秦始皇
“琅琊台”一名,史籍較早載於《山海經·海內東經》:“琅琊台在渤海間,琅琊之東。”秦始皇三次登臨琅琊台(琅琊台遺址),並留下大量古蹟。海市蜃樓在琅琊台(琅琊台遺址)時常顯現,古人有云:“蓬萊閣下有海市,琅琊台下亦有之。”1989年—1994年,琅琊台(琅琊台遺址)近海出現過三次,其中最長時間達一小時。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首次登臨琅琊台(琅琊台遺址),目睹了海市蜃樓,並遣徐福率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藥。《史記》記載:“齊人徐福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福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秦始皇二十九年(218年),也就是徐福入海求仙的第二年,秦始皇二登琅琊台(琅琊台遺址),並重修琅琊台。秦始皇三十七年(210年),亦即徐福受命出海第九年(九年間,徐福等人耗資巨大,卻沒有給秦始皇帶來仙藥),秦始皇三登琅琊台(琅琊台遺址),並令徐福再攜男女數千人,帶上五穀百工做第二次東渡,徐福最終到達日本不歸。

參觀信息

地理位置
琅琊台遺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西海岸新區琅琊鎮,東、南、北三面瀕臨黃海,唯西面連通陸地,有盤山公路直達台頂,山下有公路可連線桃(園)張(家樓)公路。
琅琊台遺址
交通
途經琅琊台遺址的公交線路有青島公交501路青島公交601路、青島公交710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