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學導論》是瓊·羅賓遜、約翰·伊特韋爾著經濟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27年。該書比較系統的闡述了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全書分為三篇,第一篇,作者圍繞著財富、價格、貨幣、社會正義和有效需求等問題展開論述;第二篇,對資本主義經濟進行分析;第三篇,探討了當前世界的一些經濟問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現代經濟學導論
- 外文名: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s
- 作者:瓊·羅賓遜
約翰·伊特韋爾 - 創作年代:1927年
- 作品類別:經濟學著作
- 頁數:488 頁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思想,作品影響,作者簡介,
《現代經濟學導論》分為三篇。第一篇環繞財富、價格、貨幣、社會正義和有效需求等問題,扼要論述了從十八世紀到現在為止的經濟學說。作者強調指出,經濟基礎的變化引起經濟學說的發展,經濟學說具有明顯的階級性,它是為一特定階級服務的:“重商主義者是海外貿易商的擁護者;重農主義者衛護地主的利益;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則相信資本家(他們賺取利潤,為的是進行再投資,擴大生產)。馬克思把他們的論點倒轉來為工人辯護。現在,馬歇爾站出來充當食利者的戰士……”。第二篇主要是對資本主義經濟的分析。作者首先提出一個農業生產模型,接著提出一個工業生產模型,用來說明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和技術變革的影響;然後著重說明利潤和分配問題;最後四章涉及金融、經濟成長、國際收支和社會主義計畫。第三篇探討了當前世界的一些經濟問題,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就業、增長和通貨膨脹問題,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貿易、農業和計畫問題,以及第三世界的土地改革、就業不足、資金、技術和人口等問題。
第一篇 經濟學說 | 第六章 利潤率 |
第一章 在亞當斯密之前 | 第七章 收入與需求 |
第二章 古典政治經濟學 | 第八章 金融 |
第三章 新古典時代 | 第九章 增長:廠商、工業和國家 |
第二篇 分析 | 第十章 國際收支差額 |
第一章 土地與勞動 | 第十一章 社會主義計畫 |
第二章 人和機器 | 第三篇 現代問題 |
第三章 有效需求 |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國家 |
第四章 技術變革 | 第二章 社會主義國家 |
第五章 商品和價格 | 第三章 第三世界 |
《現代經濟學導論》出版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之後的1920年,是杜威1919年二三月間在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系列演講的整理和修訂。按照作者的說法,在那幾次演講中,他試圖對當時哲學界的觀念與思想方法的改造加以闡發,目的在於揭示新舊哲學的一般對立,而不在於替其中的任何一種主張或解決方案進行辯護。
推翻“新古典學派”以邊際生產率為依據的分配論。薩繆爾森根據這種庸俗的分配論提出,隨著資本量的增長,資本的邊際生產率不斷減低,於是利潤率將逐漸下降,工人的實際工資將逐漸提高。這顯然是一種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理論。瓊・羅賓遜斷言,“資本”是不能測度的量值,因而資本邊際生產率概念是沒有意義的,用邊際生產率來說明工資率和利潤率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作者通過採用彼羅・斯拉法所著《用商品生產商品》一書的論證方法,推論出資本家的消費和投資決定利潤,而不是相反的情形。如果資本家的消費傾向不變,那么”整個經濟的利潤水平——產量與就業水平——決定於投資水平”較高投資率必然帶來較高的經濟成長率。在經濟成長過程工資和利潤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對份額將朝著不利於工人的方向發生變動。她主張國家採取措施,以實現收入的“均等化”,因此她在美英各國博得了“凱恩斯左派”的稱號。
本書末篇分析了當前世界範圍內的一些經濟問題。首先探討了資本主義的就業問題。認為,工人失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資本主義的滯脹。通貨膨脹使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激化。雖然資本主義國家目前仍然不斷創造經濟奇蹟,但從長遠觀點來看,經濟狀況在開始好轉以前肯定還要惡化下去。其次探討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國際貿易、農業和計畫問題及第三世界國家的就業、資金和技術等問題。指出,社會主義必須改革傳統只重工業發展不重消費的制度,取消政府對企業的一些限制,使企業領導人關心生產,鼓勵首創精神;加強政治思想教育使職工關心生產、關心企業。同時,作者也對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的問題表示了關注。
本書論述了18世紀以來的經濟學說,並對各經濟學流派作了較為中肯的分析與評述,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及模型,論述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最後,又對現實國家面臨的重要經濟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
作品影響
該書所述內容代表了新劍橋學派的理論觀點,因而在現代西方經濟學界具有較大的影響,已被西方國家的許多大學列為經濟系學生的必讀書。
作者簡介
瓊·羅賓遜生於1903年,劍橋大學畢業後即在該校任教,1965年起任教授,直至1971年。1933年她發表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一書後,即聞名於西方經濟學界。1936年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問世後,她寫了許多闡述凱恩斯理論的書籍和文章,成為一個重要的凱恩斯主義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者分裂為在美國的“新古典學派”和在英國的“新劍橋學派”。瓊·羅賓遜是新劍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