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是2004年1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思禮。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
- 作者:鄭思禮
- ISBN:9787810687249
- 頁數:516頁
- 定價:58元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4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是2004年1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思禮。
《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是2004年1月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思禮。內容簡介《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的闡釋角度和思維模式屬微觀新聞學,即通過一個個真實具體的案例,因小見大,展示現代新聞報導的某一理念及技能...
所謂電視新聞,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螢幕,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既傳播聲音又傳播圖像。具體地講,它是通過電視攝像、記者採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這幾個程式來完成。它可以系統地、形象地報導事物發展的過程。電視新聞是電視各種新聞性內容和新聞報導形式的總稱,是一般...
《現代新聞評論分析與評價》是2009年8月1日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 鄭思禮 。該書是《新視野新聞傳播學叢書》中的一本,是《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的姊妹篇,緣此,該書繼承了《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的框架結構和敘事模式,對現代新聞進行分析與平均。出版時間: 2009-08-01 版 次: 1 頁...
除了上述功能之外,新聞評論還有另一個重要功能:幫助人們通過新聞媒體對於公共事務進行意見交流——這些意見交流往往由新聞報導而促發。在這個意義上,新聞評論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它們是一個屬於“新聞的”文體,而且在於,它是人們進行普遍的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在現代社會,新聞話題本身是人們觀念衝突和意見交流最經常的...
人類最早開始傳播的一類新聞,就是生產中的新技術信息。在現代新聞媒介誕生之前,科技新聞一般靠口頭或信函與典籍文獻傳播,其範圍和速度有限。報紙誕生以後,科技新聞的傳播範圍和速度大大加快,在新聞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在西方新聞界,科技新聞是傳播的重點。美國史丹福大學新聞系把科技新聞報導與國際新聞報導、經濟新聞...
隨著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以音像傳播為主要特徵的廣播電視與以文字圖片傳播為主要特徵的報刊均朝著融媒體的方向發展,融媒體研究遂成為新聞傳播學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本研究領域主要分為兩個研究方向:第一,廣播電視研究,主要聚焦於媒體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和網路媒體的新發展、新路徑、新趨勢,在推動構建現代...
”他還進一步提出,新聞業是健康的公共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有被公共生活包圍著的人——記者、學者、政治家、市民、左派、右派、中立者……都應該認識到如果市場取代了公共而成為現代社會中唯一的舞台,我們將全部沉淪。”一直致力於倡導公共新聞學的北卡羅來納大學教授菲利普·邁耶(Philip Meyer)提出了公共新聞...
同時,還對新聞寫作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特別是對新聞特寫、專訪、深度報導,用散文形式寫新聞、新聞報導的客觀公正與立場觀點傾向的表達等進行了專題性的研究。其例文既有對中外新聞記者成功或失敗的新聞報導的剖析,又有對近代、現代、當代以及新世紀以來典型新聞作品的述評。作者簡介 鄺雲妙,男,1937年9月生,...
現代新聞自由與古典新聞自由 一、現代新聞自由 新聞自由發展到二十世紀出現了現代新聞自由。古典新聞自由主要是指報刊、書籍發行者的自由。新聞自由表現為報刊要求公開報導政治問題和政府事務,現代新聞自由則是要求承擔社會責任的自由。新聞自由不止限於媒體和記者的行業自由,同時也賦予客群使用媒介、表達意見的權利,這是...
從宣傳紙向新聞紙、故事紙、思想紙轉變 / 003 從傳統慣性思維模式向現代紙媒資訊表達模式轉變 / 004 探索新聞報導與宣傳報導的有機契合點 / 004 構建更加滿足讀者需求的內容體系 / 005 設定符合現代讀者閱讀的新聞欄目 / 006 二 版式設計篇 三 內容考量篇 連結不能大於新聞 / 023 不要把廣告當新聞做 / 025 ...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社會學教授,美國當代社會學家劉易斯·科塞:《做新聞》是一部關於新聞媒介研究的開拓性著作,既有深入的理性思考,又有可靠的實證支持,不僅豐富了人們關於大眾媒介的知識,而且加深了人們對現代美國文化的理解。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新聞系教授查爾斯·惠特尼:美國社會學家蓋伊。塔奇曼用‘解釋社會學‘...
擔任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新聞評論學、套用電視學等課程的教學。研究方向 多年從事漢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方面教學。出版圖書 主要貢獻 書籍著作 (1)2002年性文化:千年不解之結 中國對外出版翻譯公司 第一作者 38萬字 (2)2004年現代新聞報導:理解與表達(第一版) 雲南大學出版社 60萬字 (3)2005年現代新聞...
集團水平的信息平台將成為標準組織形式,新聞集團對外部信息源的依賴進一步降低。這些,改變了通訊社的存在空間與市場供求機制,減弱了通訊社的不可替代性;同時,這也給予通訊社進入新領域的機會和條件。經濟基礎和技術條件是媒介形態的物質基礎和變化前提。現代科學技術和裝備的不斷套用,使得新聞媒介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