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

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

《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是一本202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英] 伊安·漢普歇爾-蒙克,周保巍 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
  • 作者:[英] 伊安·漢普歇爾-蒙克,周保巍 等
  • 譯者:周保巍 等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9月
  • 頁數:844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20817118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備受國際學界推崇的西方現代政治思想史權威之作。面對20世紀後期以來政治思想史領域中研究路徑的爭鳴,本書作者回歸經典解讀,兼取語境分析,清晰全面而均衡地探討了近代早期至19世紀末期的一系列重要政治思想家的觀點。
本書中不同的思想人物獨立成章,以霍布斯的“政治世俗化”為開端,依次介紹了霍布斯、洛克、休謨、盧梭、聯邦黨人、伯克、邊沁、密爾、黑格爾、馬克思等人的思想,並內在展現了近代以來政治思想發展的兩種趨勢。蒙克力求剖析時代的焦點人物,並致力於將主要思想家的觀點與政治史上的新潮流聯繫起來,為廣大讀者了解西方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脈絡提供了知識增量。

作者簡介

[英]伊安·漢普歇爾-蒙克,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政治理論教席榮休教授,享譽國際的《政治思想史》(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雜誌創刊主編,其著述包括《現代政治思想史:從霍布斯到馬克思》《比較視野中概念史》 《政治理論中的概念和理性》等,作品多次被翻譯為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荷蘭文、土耳其文和韓文。

圖書目錄

中文版序 [英]伊安·漢普歇爾-蒙克1
“在翻譯中發現”——在大變局時代重塑我們的政治想像力 周保巍1
致謝1
序言1
第一章 托馬斯·霍布斯
導言3
生平與智識興趣3
宗教與政治的分離5
現代懷疑論與現代的自然權利觀7
科學VS歷史和宗教10
“實在”的本質以及“真正科學”的方法12
“實在”作為運動著的物質14
唯物主義問題的道德和政治意涵18
認識論的意涵22
基於經驗的科學的不可能性23
真正科學的本質26
人的科學29
作為運動著的物質的人的行動29
人類的自然狀況32
自然狀態的演繹33
霍布斯的“自然狀態”的淵源、特徵及地位36
自然法41
自然法的推導41
“自然法”規定了什麼?44
國家的建立和國家的性質49
社會契約49
按約建立的國家50
以力取得的國家51
權力、契約和“授權”理論52
契約的特徵57
主權者的權利60
臣民的權利和自由66
對義務本質的爭論68
審慎利己主義者的政治義務問題71
道義論VS有條件的道德:問題之所在77
有條件的道德78
反對一種霍布斯式道義論的理由80
源於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的論證84
第二章 約翰·洛克
引言93
《政府論兩篇》寫作的歷史背景93
思想語境:對議會思想的繼承99
菲爾麥對君主制的父權式捍衛100
父權論者的觀點102
父權論對契約論的挑戰107
洛克對於菲爾麥的回應:政治權利的基本假設109
作為一種道德準則的自然狀態110
個人財產權的確立119
複雜經濟的發展122
將政治權力與父權區分開來129
合法國家的特徵:同意的角色132
建立國家時的同意133
在既有國家中的同意134
最初創立一個國家的理由138
合法政體的結構:對權力的限制139
“組織完善的國家”143
行使抵抗權147
革命的實踐150
第三章 大衛·休謨
引言159
休謨的方法論假定和知性的限度160
信念哲學和道德哲學的神學起源160
實驗的方法162
人類心理學165
道德的自然史171
自然美德理論171
激情的道德作用174
同情的道德作用177
休謨對於“人為美德”的解釋179
社會規則的慣習起源182
正義規則的內容185
政府190
合法性問題192
政治經濟學194
輝格黨和托利黨:意識形態的立場195
農業城邦模式的不足197
商業國家的起源和優勢199
商業和精神發展201
信念的管理和區分202
意識形態和社會不穩定的現代根源204
第四章 讓-雅克·盧梭
導論209
一位有著現代心靈的古人209
對於理性的懷疑210
社會化的危險212
自由和自我213
論藝術與科學215
藝術、科學與道德215
古典的和馬基雅維利式的主題216
新主題:本真性和歷史的不可逆轉218
對《論科學與藝術》的反對220
不平等的起源222
“自然”問題223
自然狀況:物質的225
自然狀況:道德的225
自然衝突的闕如227
依附的出現:物質原因229
依附的出現:社會和心理原因230
專門化、依附和不平等232
自由的種種可能235
自由的諸維度237
《社會契約論》240
導論240
成為人民243
迫使他自由245
公意246
公意觀念的背景247
公意的抽象原則248
“服從我們自己,並且仍像以前一樣自由”252
著眼於公意的制度安排255
政府257
公民教育與宗教261
公民宗教262
第五章“普布利烏斯”:《聯邦黨人文集》
導言269
直接語境269
《聯邦黨人文集》的文本問題271
“經驗”教訓:實踐的教訓273
“經驗”教訓:傳承下來的教訓277
“經驗”的教訓:來自共和國的歷史和理論的教訓279
《聯邦黨人文集》為更緊密的結合辯護286
規模的問題288
實現更緊密結合的“外部”論證290
疆域遼闊的商業共和國294
《聯邦黨人文集》第10篇294
商業共和國的政治經濟學303
界定術語307
“共和政體”“民主政體”和
“貴族政體”307
“聯邦的”和“全國的”政府312
分權317
分權的持續相關性與含義317
分權的真正含義320
權力均衡的心理學322
國家權力與州權的劃分324
全國政府內部的分權329
聯邦權力的劃分:立法權和司法權333
全國立法機構內部的分權:參議院334
行政權336
司法權342
結論346
第六章 埃德蒙·伯克
導言351
生平352
埃德蒙·伯克的《法國革命論》354
《法國革命論》的結構和性質354
《法國革命論》第一部分:普賴斯的布道、自然權利和世襲權利356
訴諸先例VS訴諸抽象原則:訴諸過去358
訴諸先例VS訴諸抽象原則:訴諸抽象的自然權利361
自然權利362
宗教和政治367
一種方法差異:社會學的方法VS邏輯的方法368
古代風尚在現代社會的作用371
第二部分:教會、國家和政治經濟學373
“革命”的政治經濟學379
革命國家的制度387
代議制:立法機構389
行政機構:新憲法下的立憲君主397
司法機構398
軍隊399
埃德蒙·伯克:語境與概述402
第七章 傑里米·邊沁
導言411
批判的方法:《政府片論》415
批判性法學的確立415
分類原則418
對法律虛構的批判和邊沁的“虛構”理論421
基本假設:《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427
功利原則427
功利原則的運用433
邊沁的心理學437
敏感性438
對民主政府的功利主義辯護:詹姆斯·密爾的《政府論》與邊沁的《議會改革方案》440
邊沁的功利主義公共政策446
第八章 約翰·斯圖亞特·密爾
導言:密爾與功利主義455
教育455
精神危機456
密爾對功利主義的修正459
反功利主義的智識潮流的影響461
麥考萊的批評461
其他影響465
密爾思想的長期語境466
托克維爾與《論美國的民主》以及密爾與英國的民主470
《邏輯體系》中的方法論探討——密爾的原則和方法475
具有一種歷史複雜性的功利主義的道德問題476
密爾對歷史方法論問題的處理479
修正版的功利主義484
快樂的質量485
對於功利原則的正確運用486
密爾論自由491
思想自由和討論自由495
個性的價值499
行動自由的限度503
該原則在經濟上的套用512
代議制政府514
政府的歷史性與修正版功利的角色516
政治的歷史語境:野蠻與文明518
修正版的功利主義與文明政府的原則522
對於現有品質的最佳利用:選舉制度530
對於現有品質的最佳利用:官僚制532
政治的教育功能:“提升個人的美德和智識”534
品格培養與政治535
投票536
地方政治的重要性540
結論541
第九章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
導論:德國啟蒙運動與早期影響547
生平與職業547
宗教的重要性548
啟蒙運動和歷史思維549
希臘的理想化和審美的歷史化552
人與自然:因果法則和自由554
作為實驗性社會理論的早期宗教研究557
主體的歷史:從笛卡爾到黑格爾560
抽象權利572
絕對自由的意志573
財產權576
財產權—占有579
財產權—使用580
財產權—轉讓581
契約582
不法583
不法:無犯意的不法584
不法:欺詐584
不法:強制585
刑罰586
道德588
內在於意志的普遍原則588
倫理文化594
家庭594
倫理文化:市民社會597
市民社會:需求的體系599
需求的本質600
工作的種類602
資本和階級劃分603
市民社會:司法體系605
市民社會:警察和同業公會608
國家613
作為主觀自由與客觀自由之綜合的國家614
國家的內部結構:憲法619
王權622
行政權624
立法權626
從外部看國家:戰爭與國際關係中國家的道德自主631
作為自由之歷史的世界歷史634
黑格爾洞見中所蘊含的道德問題639
第十章 卡爾·馬克思
導言:早期生活和影響645
作為社會批判之核心的宗教批判646
早期激進的新聞寫作654
對於黑格爾的批判655
《論猶太人問題》:從宗教到經濟學的概念突破659
對資本主義的首次批評:《巴黎手稿》
和“異化勞動”665
異化667
異化勞動672
與勞動成果相異化674
與勞動活動相異化675
與類本質相異化676
人與人相異化677
一種歷史和社會理論685
人性和人類意識的歷史基礎:《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作為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綱領685
《共產黨宣言》691
社會理論的核心:馬克思的“引線”——《〈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的語言693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695
封建社會698
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型701
馬克思解釋的融貫性705
革命策略與國家708
簡化的模型:《共產黨宣言》709
歷史變奏:德國和被延遲的資產階級革命712
不斷革命716
歷史變奏:法國,“霧月十八日政變”和作為寄生物的國家719
《資本論》:對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分析723
勞動價值論與剝削問題725
亞當·斯密726
大衛·李嘉圖729
李嘉圖的農業模型731
利潤的存在735
李嘉圖分析的政策意涵736
李嘉圖的利潤遞減理論737
馬克思的問題:勞動價值論在製造業經濟中是否成立?738
李嘉圖分析的意識形態意涵740
價值與價格744
資本主義競爭746
結論749
參考文獻753
索引800
譯後記8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