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學術

《現代學術》創刊於1931年,至1932年1月共發行1卷5期。該刊由現代學術月刊社編輯,由上海文華美術圖書印刷公司發行。月刊,屬於學術刊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學術
  • 語種:中文
  • 創刊時間:1931年8月
  • 出版周期:月刊
人員編制,刊登內容,文化傳統,

人員編制

主要撰稿人有杜定友、杜冰坡、馬哲民、程海峰、胡愈之、何子恆、區克宣等。

刊登內容

該刊以研究學術為職志,謀求各科學術之平行發展,避免學術畸形發展。該刊對於世界學術,抱有積極吸收的態度,力圖在學習世界學術的過程中,推動民族文化進步,批評了學術界存在的抱殘守缺、閉門造車的不足之處。該刊自認其使命為推動世界文化進入中國,不以概論、大綱式的知識為滿足,力圖指明現代學術文化的新方向,批判國人落後的思想與生活方式,為中國的政治、社會、經濟、教育貢獻自身力量。該刊編者認識到學術性質的刊物不能與現實社會隔離,但其力圖保持在純客觀的立場上做學術文化的探討工作,從而間接影響現實社會與實際政治的活動。該刊編者不認同學術活動參與現實政治活動的行為,以求保持純客觀的立場。該刊主要登載關於學術的研究、政治、經濟、實業、教育、文藝論著以及針對一些社會問題的討論。蔡元培、馬君武曾為該刊題寫刊名。

文化傳統

附:《發刊詞》
我們承認學術是世界的公產,各民族雖然對此公產.可為特殊的貢獻,但一經貢獻出來之後,即成世界的公產,任何民族欲得此公產,只須相當的代價,即能將這公產搬到他自己的家裡來。
我們不獨承認學術是世界的公產,同時我們又承認一民族的文化的進步,與其僅仗自己的努力,不若吸收他人的貢獻,來得收效速而成功大,稍治文化史的人,類能知道這條文化演進的鐵則,依照這條鐵則來論,無論什麼民族的文化的進步.都靠著異種文化的接觸與交益,唯在異種文化的接觸與交益之中,一民族的文化,才能呈顯其突飛猛進的速率;反之,則其文化.必呈顯其停滯呆鈍的狀態。
中國的門戶自從大辟之後,直到今日為止.思想界終受兩個傾向的支配:(一)是前進的去吸取世界的學術文化,(二)是退守的自滿於所謂中國的固有的文化,在今日中國最足以阻礙進步的、便是第二個傾向,其最大的謬誤,便是承認拋棄固有的文化,即為危亡中國民族的行為;殊不知現代的知識告訴我們,任何一國民族的文化,莫不因有外來成份,同時一民族的生存,決不因吸收外來文化而趨於滅亡,所以這種抱殘守缺的態度,為我們所不取,我們以為中國除賡續不輟向前邁進,吸收世界學術文化之外,民族必日趨於萎靡不振之域。
當然,世界學術文化的輸入,在中國也有相當的歷史。可是與世界的水準作一比較,那我們中國已往的努力,還只是滄海之一粟,我們敢於大膽的說,中國已往的努力,僅僅輸入了“大綱”式“概論”性的一批課本,真正的學術,簡直還說不上。
……
我們的使命,是在使這中國歷來輸入世界文化的努力,變為更有意識的運動,(一)以加速其進行;(二)以使我們的要求深刻化.而不以“大綱”式,“概論”性的知識為滿足;(三)以指示現代學術文化的新朝向;(四)以批判我國人因知識淺薄而致成的思想與生活方式的謬誤;(五)以積極的態度,對於現代中國的政治,仕會,經濟,教育種種方面,盡其貢獻之責。
所以我們這個刊物,雖純粹是學術性質的,但絕不與整個的現實社會隔離.現實社會生活的主要支配者,是政治;欲與現實社會不隔離,在常人便以為必須參預實際政治的活動,可是我們的見解,恰恰和此相反。我們的不與現實隔離,並不即是投身到實際政治舞台上去,乃是欲在純客觀的立場上,做我們學術文化探討工作.然後間接地影響現實社會與實際政治的活動,我們以為真正學術運動,最好不參預現實政治的活動,唯於在這樣有條件之下才能保持我們冷靜的態度.審慎而愛真理的精神,實際的政治活動,讓那些舞台上的角色去擔任.我們只盡作劇家與導演的責任,他們所著重的是表演,我們著重的是思想和研究,所以我們的不和現實社會隔離.絕不是盲目的或感情的,或任意參預現實社會與實際政治運動,乃是憑我們學術探討的結果,間接的去影響現實社會政治的活動。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