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

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

《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是五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R.R.帕爾默,喬‧科爾頓,勞埃德‧克萊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現代世界史後篇:一八七○年起
  • 作者:R.R. 帕爾默、喬‧柯爾頓、勞埃德‧克萊默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 出版社:五南
  • 頁數:600 頁
  • ISBN:9789861579719
  • 定價:158.99 元
  • 原作品: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內容簡介
自1950年出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是經典的歷史教科書,廣泛採用作為教材。於2002年過世的帕爾默教授更被公認為同時代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之一。在近60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目前已是第10版,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矛,且被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漢語等多國語言,不僅是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也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世界史教材。本書探討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影響,例如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工業興起、思想傳播,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外,更加入了地圖、圖表和插圖,使讀者更易閱讀和消化。※推薦文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用「現代化」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展開全部)自1950年出版以來,帕爾默等人所著的現代世界史便一直是經典的歷史教科書,廣泛採用作為教材。於2002年過世的帕爾默教授更被公認為同時代最頂級的歷史學家之一。在近60年的時間裡,本書作者不斷修訂,目前已是第10版,銷量在同類作品中一直名列前矛,且被譯成瑞典語、芬蘭語、波斯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漢語等多國語言,不僅是美國世界史教科書中讀者最多、影響最大的一部,也是西方最受歡迎的世界史教材。本書探討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過去幾個世紀已深深影響世界的各種衝突,然而它把這些轉變和事件都聯繫到廣泛的歷史性影響,例如經濟、科技技術發展、工業興起、思想傳播,以及西方文化與世界上其他各種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此外,更加入了地圖、圖表和插圖,使讀者更易閱讀和消化。※推薦文用「現代化」的視角解讀現代世界史用「現代化」概念來取代「西化」概念,這絕不僅是一個修辭上的問題,而是對觀察現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論」觀點的修正和突破。這在本世紀七○年代以來西方出版的近現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顯的轉向。在這裡,我要特別推薦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帕爾默(R. R. Palmer)與科爾頓(Joel Colton)合著的《現代世界的歷史》。此書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現代世界」的形成為主線,從「現代化」的新視角來觀察近期世界歷史的進程。作者對「現代化」的涵義沒有嚴格的界定,但做為本書核心概念的「現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於古代的「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拜占庭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現代世界是從近世以來世界歷史進程的整體關聯性的觀點出發的。要了解現代世界,必須從歐洲開始,因為從十六世紀以來,歐洲在數世紀中建立了一個空前強大的、全球性的政治、軍事、經濟、技術和科學體系的綜合體,這是由歐洲及歐洲人移民後裔組成的國家所構成的「文明世界」。到十九世紀七○年代,世界上確實已存在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文明世界」。按作者的觀點:「歐洲是世界上首先變成現代的部分地區,世界的其餘部分則正在進行一個持續的現代化過程,而現代世界正在變成一個日益相互連線的整體。」作者稱此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書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歐化」二詞,主要是用於俄國和日本「藉助仿效西方而實現現代化」的歷史過程。在區分「現代化」和「西化」兩個概念時,作者顯然把現代化理解為一個包括西方在內的世界歷史範疇。書中寫道:二十世紀後期,全世界各民族都還在經歷「現代化」的歷程。它有許多形式,其中最明顯的標誌是飛機、自選商場、電腦技術和城市人口稠密。……結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方面出現新的全球一致性。現在已不再是「西化」的問題,如過去日本和俄國經歷過的那種情況,也不是人們有時警覺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國化的問題。這是一個過程,美國人和歐洲人曾經起過主要作用,但它的產生畢竟是由於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醫學、運輸以及電子通訊工具等的結果;哪裡採用這一切,哪裡便出現這種過程。看來,包括各種文化和種族的整個人類都有可能發展從事這些活動的能力,同時他們都有這種活動能夠滿足的種種需要。從「西化」到「現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辭上的變化,但實質上是對現代世界變革趨勢的再認識。就近代中國思想界對這一認識過程的演變而言,在清末以來關於東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爭論中,已出現所謂「新學」與「舊學」之爭。但「新」與「舊」是一個朦朧的概念。到「五四」前後,進一步認識到這是傳統東方(中國)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之爭。從朦朧的維新意識到較明確的現代意識,這在「五四」時代啟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經出現。例如當時陳獨秀在《法蘭西人與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認識到,中國的近世文明實質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歐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