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荊道故(拼音:bān jīng dào gù)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班荊道故”的原義是相傳伍舉和聲子在鄭國野外相遇,把荊條鋪在地上,一起坐下吃東西,並談回楚國的事;後形容朋友在途中相遇,互敘舊情;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荊道故
- 拼音:bān jīng dào gù
- 注音字母:ㄅㄢ ㄐㄧㄥ ㄉㄠˋ ㄍㄨˋ
- 成語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 語法結構:緊縮式
- 語法屬性:作謂語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運用,
成語出處
伍舉奔鄭,將遂奔晉。聲子將如晉,遇之於鄭郊,班荊相與食,而言復故。(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班荊道故”。
成語故事
有一年,伍舉的岳父犯了法,逃亡到國外去。伍舉受到牽連,隻身逃出楚國,打算經過鄭國,轉道到晉國去。這一天凌晨,伍舉走到鄭國都城附近時,忽然聽到背後有人叫他,回頭一看,原來是好朋友聲子,兩人在異國的土地上突然相逢,都十分高興。於是,他們就折下路邊的荊條鋪在地上,相對而坐,同時拿出乾糧來邊吃邊說。聲子聽了伍舉的遭遇,非常同情,勸慰他說:“你暫時先住在晉國,我一定幫你想辦法,讓你重新回到楚國。”
子木聽了,驚訝地問:“他們怎么能物色到這么多人才?”
聲子回答道:“這些人都是從楚國跑過去的。”
子木更加奇怪:“楚國人怎么肯為晉國出力呢?”
“楚國用刑太濫,有才能的賢人經常無辜判罪,他們實在無法忍受所以都逃到晉國去了。”聲子接著說,“楚國的賢大夫伍舉又被逼走了,他的岳父犯了法,實際上與他有什麼關係,有人卻硬要陷害他,伍舉無法申辯,只有逃往晉國,如果他借晉國的力量來報私仇,恐怕楚國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子木聽了,十分恐慌,急忙去請求楚康王赦免伍舉,派人去接他回國。
成語寓意
伍舉與聲子乃有故交,伍舉因事逃鄭國再逃晉國時,遇上好友聲子,相與席地而食,敘舊並互說思念楚國的心思,體現出兩人的友情真摯和愛國的情懷。從聲子的舉例中可以看出寬鬆開朗的環境,自會吸引賢才,哪管什麼楚晉。
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班荊道故”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來談談別後的情況。
- 運用示例
晉·陶淵明《與子儼等疏》:“鮑叔管仲, 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四十六:“丁丑春,高軒來白下,小具壺觴,班荊道故。”
現代·李存葆《伏虎草堂主人》:“一次邂逅相逢,一次班荊道故,竟使一位藝術殉道者在冥冥里忽聞天籟,於混沌中頓悟禪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