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卓

班卓琴,又稱圓五弦琴,有一個圓形的琴身,一個很長的琴頸以及五條琴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班卓
  • 外文名:Banjo
  • 家族:弦樂器
  • 音域:兩個半八度
  • 大小:琴身直徑28厘米
  • 組成:圓形琴身、琴頸、五條琴弦
簡介,描述及套用,

簡介

班卓
材料:木製琴身、羊皮或塑膠面板、羊腸或金屬弦
大小:琴身直徑28厘米

描述及套用

它的面板實際上是一張漲緊的塑膠鼓膜,其背面則有木製的音梁。演奏時可以使用手指或撥片。班卓琴經常出現在拉格泰姆音樂、藍草音樂以及傳統的爵士樂之中。
班卓琴上部的形狀像吉他,下部的形狀像鈴鼓,有四根弦或者五根弦,用手指或撥子彈奏。歷史相傳,班卓琴起源於西非,在17 世紀奴隸買賣盛行的時代,黑奴把它引進新大陸。後來,班卓琴從南方的種植園漸漸傳至美國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來。19 世紀,班卓琴流傳至英國,但是在歐洲大陸一直都不怎么流行。19 世紀中期,有位名叫喬爾·沃克·斯威尼的白人班卓琴師,他攜琴在英、美各地作巡迴演出,使這一樂器得以在城市白人居民中普及。此外,尚有從事“黑臉人歌舞表演”的作曲家兼樂師丹尼爾·埃米特等把班卓琴引入城市的音樂生活中。但那時這種樂器依然由黑奴演奏居多,直至1870 年以後班卓琴才開始大量出現於城市居民的客廳中,人們喜歡用此琴演奏當時流行的音樂,這種樂曲漸漸發展成古典班卓樂曲。大約在1890 至1930 年間,各地紛紛成立班卓琴、曼多林和吉他俱樂部,組織起有上述樂器的樂隊,這一風尚盛行了許多年,出現了由上述樂器演奏的許多進行曲、雷格樂曲和根據流行音樂改編的樂曲。演變傳說最原始的班卓琴就是在一個手鼓上插了一根木棍,然後再加上琴弦做成的。較早的班卓琴,製造簡單。圓形琴身用幾塊葫蘆果殼並成,蒙上羊皮紙或獸皮。長長的琴頸上沒有檔子或指格,頸端較為寬闊,以容琴軫。四根弦線繫於琴身下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