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參考文獻,
形態特徵
翅展 雄約72 mm,雌約84mm。
形態 下唇須黃棕色,外側上面黃紅褐色;觸角乾中央褐色,其兩側為淺黃色,櫛齒暗褐色;頭部黃棕色;胸部棕黃色,兩側各有一黑色長毛束;腹部淺棕黃色;胸部下面棕黃色;腹部下面橙黃色;前足腿節、脛節深紅棕黃色,混有黑色鱗片,脛節外側有黑色和淺黃色鱗毛,跗節淺黃色,混有黑色鱗;中足和後足棕黃色,跗節淺黃色混有黑色鱗片。前翅淺黃色,從中室到前緣稀布紅褐色鱗,其餘部分密布紅褐色鱗,其鱗片從基部到外緣逐漸由大變小,在中室後緣區及外緣區,特別是頂角布珍珠灰色鱗片;前翅各橫線不完整,亞基線、內線、外線及亞端線在翅前緣和後緣呈斑點狀,其中亞端斑最大;橫脈紋淺黃色,邊緣紅褐色;緣毛從翅頂角至Cu2脈間紅褐色略帶淺黃色,從CU2脈至臀角間淺黃色。後翅橙黃色;在外緣Cu2脈和臀脈問有一大的黑色斑;緣毛橙黃色。前翅反面橙黃色,前緣淺棕黃色;近臀角有三個紅褐色小點,橫向排列;緣毛同正面。後翅反面橙黃色;近臀角有一個黑色大斑。雌蛾下唇須黃棕色,外側上面黃紅褐色,頂端黃棕色;頭部和胸部紅褐色,略帶黃色,胸部兩側有黃紅褐色長毛,毛的端半部黑色;腹部橙黃色,略帶棕色;胸部下面黃棕色;腹部下面橙黃色;前足黃棕色,外側紅褐色,脛節外側被黃色、紅褐色和黑色長毛,跗節淺黃色,外側紅褐色;中足棕黃色,脛節和跗節外側帶紅褐色;後足棕黃色,跗節淺黃色。前翅淺黃色,帶珍珠灰色和粉棕色,外緣和後緣,特別是R5脈與Cu1脈間紅褐色鱗片稠密;前翅基部有一暗褐色紋;內線紅褐色,從前緣外彎至臀脈後折角外斜至後緣;外線紅褐色,從前緣外彎至Cu1脈後向內斜至後緣;亞端線不清晰,在翅前緣和後緣可見紅褐色斑;緣毛從頂角至Cu1脈間紅褐色,Cul脈至臀脈間珍珠灰色。後翅橙黃色;橫脈紋隱約可見;在近臀角Cu1脈與臀脈間有一狹橢圓形黑褐色斑。前翅反面橙黃色;近臀角有三個紅褐色斑。後翅反面橙黃色;近臀角有三個紅褐色斑。
雄性外生殖器 背兜窄,其兩側弧形加寬;鉤形突發達,中央喙狀,其兩側有向下延伸成前窄後寬的骨質化片;基腹弧窄;抱器瓣的腹緣向內折成一匙形骨質化片,匙形骨質化片與鉤形突向兩側延伸的部分相連;囊形突不發達,從外面觀瓣近平行四邊形,其頂角和臀角圓鈍,頂角有一向內彎曲的鉤,鉤的下面內緣有濃密的毛;陽莖末端骨質化加厚,腹側有小齒;陽莖端膜上有一叢刺。
本種與本屬其他種類不同在於:前翅淺黃色,在中室與前緣問稀布紅褐色鱗,其餘部分密布紅褐色鱗,在外緣和後緣布珍珠灰色;前翅亞基線、內線和外線不完整,呈暗褐黑色斑點狀;前翅反面橙黃色,有三個紅褐色小點;後翅橙黃色,有一個大的黑色斑點;雄性外生殖器也很特殊。
觀察標本 1♂,雲南龍陵、1200m、1979.Ⅶ.4、龍陵組采;1♀,鳳慶1800m、茶正新采。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雲南(龍陵,鳳慶,勐臘,華坪,下關)。
參考文獻
原始文獻: Acta Entomologia Sinica, 26 (4): 453.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昆蟲綱 第三十卷 鱗翅目 毒蛾科:217-218